1289. 太平洋坦克战(30):日军的装甲汽车③公路铁路两用车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
接上期(第1284篇)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参考了众多中外资料,如“缅甸1942”、“缅甸1944”、“洛阳1944”等篇章的坦克战资料大量参考了徐帆、甄锐所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吕宋1945”等篇章参考了王法所著《木诺兹之战——日军第6战车联队的覆灭》(原载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1年第12期,以及王法所著《困兽之斗:日军第7战车联队的覆灭》(原载于《现代兵器》杂志2016年第4期);在中国抗日战场和太平洋岛屿作战中的许多坦克战细节参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战争》(1-10册),与中国军队装甲部队相关的部分内容参考了甄锐所著《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坦克装甲图鉴》。以上书籍均为国内正式出版并可在许多平台购买。
在此一并感谢原著作者和许多无法列明的原始资料提供者!
图1. 日本陆海军装备过的部分装甲汽车(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从上到下分别是八七式克罗斯利装甲汽车、九二式大坂装甲汽车、九二式千代田装甲汽车、九三式住田装甲汽车(海军称九二式装甲汽车)、九三式住田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九零式住田P型装甲汽车
五、九一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在许多人耳熟能详的《铁道游击队》中,出现过一种日本人在铁路上巡逻使用的装甲车,其人员装备大致就是类似于“五个鬼子,两挺机枪,一个探照灯”,这种兵器的原型就是九一式/九三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图2、3、4. 《铁道游击队》小人书中出现的日军铁道巡逻车,其外观上显然就参考了九一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图5. 九零式六轮装甲车“报国-1”号,下方还有“长冈市号”的字样,表示该装备来自于该市市民的捐赠,为了激发军民共建的 *** ,直至今日军方的一些重型装备仍有以本国地市名来命名的传统,此外,旁边的军人似乎来自不同的国家,可能是正在参观装备,九零式是日本最早的国产装甲车,也因此成为九一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的改造原型
图6. “报国
-1”号在中国街头巡逻时的照片,车体前下方(安装车牌的位置)还有“日本海军十号”的字样,从外观上判断,九一式两用装甲车和九零式装甲车高度相似,两者的开发定型也相隔仅仅一年,显然两者之间有前后关联
图7. 绘画:日军的九一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是日本陆军工程部队提出的装备要求,当时工程兵还在使用改装过的九一式卡车,而陆海军作战部队已经装备进口的八七式装甲车、沃尔斯利装甲车并开始国产化仿制,因此工程兵也要求拥有一种带武装的装甲车辆。
开发任务仍然被交给已经在国产化装甲车的石川岛汽车制造厂,并于1931年(皇纪2591年)定型,被命名为“九一式”,有意思的是可能是由于这款两用装甲车直至1933年才开始量产,因此许多资料里又将其称为“九三式住田装甲车”(
Type 2593 Sumida
)。这款车是专为在中国采用的标准轨道上进行远距离巡逻而设计,日本国内的治安用不上这样的重武器,侵华日军却需要针对容易遭到破坏的铁路沿线提供机动保护。
九一式全车自重7吨,车长6.58米,宽1.9米,高2.95米,载员6至8人。其底盘主要基于九一式六轮卡车,发动机舱内装有一台6缸40马力汽油发动机(部分车辆配备了1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发动机舱以配备前部通风口的11毫米厚装甲罩覆盖,侧面配有带有铰链盖的进气孔。九一式的公路行驶速度达40公里/小时,铁路行驶可达到速度60公里/小时。
钢制装甲通过螺栓和铆钉固定在金属框架上的。它的装甲厚度达到16毫米(前部)、11毫米(引擎盖)、8毫米(侧面和后部)、6毫米(垂直面),同时还采用了倾斜设计:上部前部45°、下部前部10°、垂直(后部)15°、上部后部85°。车身局部倾斜的设计较少,形状简单而合理,因为日本工程师更注重于制造的便利性。
当时,日本陆军的自制装甲板根据成分与 *** 工艺的不同分为三种,名称也是很简单的就叫“之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其中之一种是给装甲车用的,第二种与第三种则是给战车用的,相同厚度下的抗弹力是之一种的2倍多,之一种装甲板的抗弹力也不可小觑,相同厚度的抗弹力高于当时美国坦克的装甲。
九一式使用的就是陆军装甲车专用的之一种装甲板,可以抵御近距离射来的7.92毫米普通步枪弹,但由于厚度太薄在400米距离仍可被7.92毫米穿甲弹击穿,所以无法胜任战场突破任务,即使作为一台轮式装甲车因为发动机的问题也无法适应太恶劣的路况。
图8. 准备上轨的九三式装甲车,注意安装在侧面的轮胎,在必要时可以安装在钢质的轮毂上用于公路行驶,侧面绘有“爱国”、“藤仓”字样,应该是藤仓地区的日本人捐赠给陆军的兵器
图9. 模型彩绘封面上的九一式“爱国”、“藤仓”号
图10. 安放在轨道上的装甲车,这里被称为“九一式宽轨牵引车”
图11. 两个身着厚重冬季军服的日军士兵,可能是在中国东北某地拍摄
图12. 一辆带有海军旗标识的装甲车,外观与九一式高度相似,使用橡胶轮胎在公路行驶,可能是海军订购用于市区巡逻
九一式的乘员舱位于发动机的后方,前方右侧驾驶员通过可折叠的装甲盖进行观察,但由于观察缝实在太小,在执行危险性不高的输送任务或通过复杂路况是,驾驶员都喜欢从车门探出身子观察周边环境。
驾驶员的左侧有一个便携式机枪的射击口,位于车身后方的作战车室足够宽敞,可容纳4到5名人员,具体取决于任务类别。一个典型的车组由驾驶员、机械师、指挥官和三名炮手/装填手组成。乘员可以通过侧门和后部的双门进出。车顶安装了一个锥形的铆接炮塔(20°倾斜),上部安装有一个半圆形舱口。在前方的小凹槽中可安装一挺7.7毫米轻机枪。
图13. 九一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巡逻车的三视图
图14. 九一式/九三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九一式采用前轮驱动,两个后轴是非驱动轴。重量分布不均,前轮必须支撑总重量的2.31吨,而后轮只需支撑2.69吨。采用机械变速箱和传动轴,悬挂系统由半椭圆形弹簧组成。所有车轮都采用合金制成的无内胎轮胎,这大大降低了牵引力并增加了地面压力,但简化了在铁轨上的安装。
为了在铁轨上行驶,车辆侧面携带着特制金属带。在转换时需使用四个千斤顶将车辆举起放在轨道上,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底盘的前后部还可以安装钩链和缓冲器,以便与常规列车连接。此外,这些车辆还配备了调整系统,以适应俄罗斯和中国不同的轨距。
但是,“九一式”从铁路模式转换成公路模式时非常麻烦——要先用千斤顶顶起车体,拆下六个在铁轨上使用的钢轮,再换上挂在车体侧面的橡胶轮胎。据说这一系列操作即使是12名熟练的技术人员都要耗时15分钟才能完成。如此这般好一番折腾后,这个铁乌龟才能从铁路上开下来在公路、山路上行驶。一般情况下,此时游击队早就安全撤退了。所以在《铁道游击队》中,日军的巡道车发现情况后,一般也只是停在铁道上打枪打炮,或是派人下车追击,基本上没有出现改装后转换成公路模式追击的场面。这个场景转换的问题直到其下一代产品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后才略有优化。
图15、16、17、18. 九一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的模型作品,可见大量的铆钉被使用在钢板的拼接上
九一式两用装甲车在1933年之后开始服役,之一批车辆迅速被派往中国,包括中国东北和华北的铁路路网密集区域。它们的活跃高峰期发生在1937-1938年,1937年淞沪会战时也有使用。当在轨道上时,九一式有时与常规列车一起使用或独立伴随护航,也可以在铁路上做武装牵引车使用,不过由于发动机功率不大,只能挂1~2节车厢,而且不能拉很重的货。 在日军侵华的全面进攻阶段结束后,九一式只用于巡逻和前哨联络任务。
九一式的生产总数至今仍不清楚,常见的数字是100或1000辆,但考虑到当时其他日本装甲车辆的产量都不高,因此100辆的数字可能比较靠谱,毕竟日本人的主要战车兵器也很少达到1000辆的产量,但即便如此,九一式仍是战争期间日本生产和使用最多的装甲车辆。
九一式/九三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规格
尺寸:6.58 x 1.91 x 2.95 米(10’43’’ x 5’61’’ x 4’92’')
战斗就绪总重量:7.7 吨
机组人员:6人(驾驶员、机械师、3名炮手/装填手、指挥官)
动力系统:4缸汽油发动机,功率45马力
悬挂系统:6x4线圈弹簧
速度(公路/轨道):40/64 公里/小时(25/40 英里/小时)
行驶距离:241 公里(150 英里)
武装:7.7毫米机枪(0.3 英寸),车组个人武器
装甲:更大厚度16毫米(0.8 英寸)
总产量:估计100辆
图19、20. 1939年一辆经过改装的九一式两用装甲车在执行巡逻任务,一个日本兵开门向下面的士兵敬礼。装甲车车组有六名士兵,装备一挺6.5毫米或7.7毫米机枪,可以看到坐在外面的士兵极易受到攻击
图21. 两辆九一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通过尾部接口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随时向两个不同方向机动,九一式具备一定的牵引能力,至少可以满足双车连接
图22. 彩色(可能是后期上色)的两辆九一式直接连接的照片
图23. 九一/九三式两用装甲车(两辆车背靠背,可以快速倒退)
图24. 准备上轨的九一/九三式两用装甲车,注意安装在侧面的轮胎
图25. 一名日军士兵从九一/九三式两用装甲车的驾驶舱准备出来
图26. 另外一张头戴钢盔的鬼子进出九一/九三式两用装甲车的照片
图27. 正在经过一处高架桥梁的九一式,驾驶员也是从侧门探头出来观察,可能是因为九一式的窄缝式观察缝视野不佳,在战场环境不太危险的地区时,驾驶员宁愿探头观察周围情况
图28.模型作品,九一/九三式的两用装甲车
图29. 1比48模型作品:九一/九三式两用装甲车
图30、31. 九一式的模型建模
图32. 部分九三式两用装甲车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左上方的两张照片里实际是九零式装甲汽车
六、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巡逻车
由于九一式的公路模式转换太费劲太慢,因此在九一式的基础上日本人又开发了安装有履带的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显然这种模式可以迅速由铁路运行状态变更为公路运行状态,因此在保护铁路线用途上威力极大,都迅速开下铁路实施追击。
同时,九五式两用装甲车的装甲厚度增大,对步枪发射的穿甲弹也有较强抵抗力,100米外可以防住7.92毫米穿甲弹,在对方没有专业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这型装甲车可以进行攻势战斗。
日本陆军之一种装甲硬度比较大,但并不属于高硬度装甲,最初无法焊接,因为焊缝与装甲板的强度差异太大,会导致运动产生的变型应力向焊缝处集中,造成焊缝开裂,但在生产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巡逻车时,焊接技术有了进步,日本陆军的之一种装甲已经可以焊接了,焊缝与装甲板的强度差异已经不大,不至于发生焊缝开裂,但为安全起见,日军之一种装甲制造的装甲车辆都还是打了几个铆钉确保安全,实际主体已经是焊接结构。
图33、34. 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图35、36. 一张似乎是被中国军队控制的九五式铁路公路两用装甲车,这里可以清晰看到架设在铁轨上的铁质轮毂,外侧则是较窄的履带,如果需要开下铁轨,只需要将车身降低使履带接地即可,公路铁路行驶形式模式的转换更加便捷
图37. 可能是上一张照片中的九五式的不同角度拍摄,后方似乎还可以见到两辆九一式
图38. 一辆被摧毁的九五式两用装甲车,拍摄时间地点不明
图39. 九五式两用装甲车的三视图
图40. 九五式两用装甲车,拍摄时间地点不明
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是日本工业引入装甲汽车这种产品仅十多年后的力作,已经实现了小规模的量产,尤其难得的是,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就保存有一辆九五式的真品。按照博物馆的记录推测,这辆装甲车是抗战结束后由中方接收,并在解放战争中被缴获。军博拍摄的视频作品上有该车的内部细节。
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重量:8.7吨
装甲:8毫米
装甲类型:陆军之一种装甲板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公路30公里/小时,铁路72公里/小时
发动机:84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乘员自带
乘员:6名
装备数量:121辆
图41、42、43. 早期保存在军博露天广场上的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图44、45. 存在在军博新馆负一层的九五式
图46. 军博保存的九五式炮塔特写,纵向的射击缝可以安装一挺机枪
图47. 保存在国外某博物馆中的一辆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图48. 油画:淞沪抗战,这里出现了头戴德式头盔的德械师及英制维克斯6吨级轻型坦克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