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杀三子、之后霸占儿媳,李隆基到底受了啥 *** ,为何如此疯狂
公元737年,唐玄宗李隆基做出震惊世人的决定,一日内赐死自己的三个儿子,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此事发生的基础是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在武惠妃与太子之间的继位之争。武惠妃成功打击了太子,促使李隆基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赐死三位皇子。
李隆基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向来以雄才大略著称的他为何没看出来这样的原因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整个事情的缘由。
张九龄罢相
想要了解事情的原委,还需要从一个人说起,此人就是唐朝宰相张九龄。
我们都知道,李隆基登基后的头几年为恢复大唐的元气,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却鲜有人知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张九龄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主张清廉为官维护朝廷的公平正义。
张九龄的贤德为李隆基带来巨大的政治收益,在他的辅佐下唐玄宗推行一系列改革,减少官僚的腐败、恢复国家的财政基础、稳定社稷民生。
李隆基因个人情感或决策失误时,张九龄能够及时劝谏纠正错误,“开元盛世”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清明、繁荣昌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宫廷斗争、权力争夺从未真正消失,李隆基缔造的盛世背后也隐藏着巨大隐患。
执政中后期,李隆基逐渐远离像张九龄这样的正直谏臣,依赖那些为他提供享乐的宠妃和佞臣,比如阿谀奉承的李林甫、后宫宠妃武惠妃。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后代,凭借家族背景和李隆基的专宠,在后宫中独占鳌头,不仅掌控后宫的权力,还利用李隆基对她的宠爱在朝政中逐步插手,甚至企图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太子。
张九龄多次劝谏皇帝不要因个人感情而妄动朝政大局,坚定地站在太子一方,认为李瑛才是继承人的更佳人选,既符合祖宗制度,也有利于大唐的稳定。
原本武惠妃想要贿赂张九龄,结果却遭到对方的斥责,之后便选择与李林甫联手,促使李隆基罢免张九龄,还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太子李瑛。
李隆基逐渐被武惠妃的枕边风、李林甫的言辞所迷惑,对张九龄的劝谏渐渐产生厌烦之意,也对太子有所不满,公元736年张九龄被罢相,太子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张九龄的离去使得朝廷失去一个稳定的支柱,李林甫、武惠妃则进一步巩固了在朝廷中的地位,自此之后唐朝内外逐渐被权臣李林甫控制,政治开始走向腐化,内部逐渐形成一个危险的权力真空。
武惠妃与太子之争
武惠妃帮助李林甫登上宰相高位,后者也必须拿出相应的东西回报,于是一场针对太子李瑛的政治陷害拉开帷幕。
武惠妃不断在后宫中向李隆基灌输太子谋反的谣言,还通过宫外的同党制造太子不忠不孝的假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逐渐对太子失去信任,太子李瑛的地位日益动摇。
公元737年,武惠妃假借宫中进贼为由诱骗三兄弟入宫护驾,随后利用李林甫和一众朝臣的帮凶向李隆基报告三兄弟谋反。
李隆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年轻时大唐宫廷内外充满权力的争夺,武则天对他的童年产生深远影响,目睹祖父如何通过权谋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通过无情的打击政敌保持权力的稳固。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退位,韦皇后则图谋篡位,引起李隆基的强烈反感,他联手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又成功推翻韦后。
以上两次政变培养了李隆基敏锐的权力嗅觉,以及强大的政治手腕,推翻武则天、韦皇后成为唐朝的掌控者,步入权力的巅峰。
当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造成他多疑的性格,每时每刻都有一种“小人想害朕”的想法。
因此,得知李瑛、李瑶和李琚无旨带兵进宫后,之一是爱你想到的就是他们要学自己当年一样造反,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下令将太子李瑛、李瑶和李琚赐死,这便是“一日连杀三子”。
太子和两位王子被赐死后,武惠妃本应迎来她的胜利时刻,然而命运并未站在她这一边,还将自己的儿子推向无底深渊。
霸占儿媳杨贵妃
史书记载,武惠妃因梦见太子的冤魂缠绕而日渐衰弱,最终在恐惧和痛苦中病逝。简而言之一句话,上述的政变发生后不久,武惠妃便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
历史学家对这些记载多有质疑,认为其中带有虚构成分,但武惠妃的突然去世确实影响唐朝后续的发展。
精心策划的权力布局瞬间崩塌,李瑁也因此失去最强大的支持,李隆基更是失去一个爱妃。
李隆基并没有将李瑁立为太子,转而选择另一个儿子李亨,还因自己痛失爱妃每天愁眉苦脸,这个时候有人便说李瑁的媳妇很好看,由此杨玉环登上历史的舞台。
经过一番运作,杨玉环从儿媳变成媳妇,从此君王不早朝。
原本在权力和情感双重控制下,李隆基的心态就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政局的控制逐渐减弱,将更多精力放在个人享乐上,如今杨贵妃的出现更是进一步加剧其政治颓废,为唐朝的未来埋下隐患。
太子李瑛的死,使得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剧烈的变化,带走大唐继承的合法性。
李隆基对权力的猜疑和对儿子的防范,使得后继者李亨面对更加复杂的权力斗争和不稳定的局面。
权臣李林甫、杨国忠的崛起,让朝廷失去昔日的活力与清廉,在唐朝的权力体系中埋下危机。
安禄山原本只是一个出身卑微的胡人军阀,因其出众的军事才能逐渐赢得李隆基的宠信,后与李林甫暗中勾结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最终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中全面爆发。
总的来说,李隆基一日连杀三子暴露晚年的昏庸与猜忌,进一步激发唐朝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亲手开启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RE1hRqpi5T3M_2zhPYVjVVoSRSTtvAw4Jn12k9a1SQc4w3JyfUGuuzsaLNmeXP82tY2nzx7JN25MqeD17TzE6bClVcKtDAfkiIM2-TcCq8RpW97FgoieyGpM *** H8kfSHGKni2u2-c1nlDoLkicAmr2bPxbz4KAbaybscigJR2k7DiXaXmnfNe2dDHdFBO_Ys&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