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西安空难”160人遇难,警方查明原因后,其内幕令人咋舌
1994年6月6日清晨,陕西省西安市嘴头村的村民们正和往常一样在田间劳作。
突然,一声巨响从头顶传来。
众人抬头看时,只见一架飞机从空中解体,伴随着飞机碎片,大量钞票、首饰等物品,从天纷纷而降。
紧接着,大量残缺的尸体也纷纷落下,场面十分残酷,引发了众人阵阵尖叫。片刻之后,才有人反应过来,大喊着:“报警!快报警!”
很快,当地的有关部门和救援队伍就赶到了现场,开始维持秩序。
当时村民们根本不知道,其亲眼目睹的这一场景,竟是我国历史上最惨烈的空难事件之一——“西安6.6空难”。
飞机失事“全过程”
1994年6月6月清晨,西安咸阳机场上方,晴空万里、气候宜人。
一架由前苏联生产的图-154型客机,航班次为WH2303的客机在机场准备就绪。
在初夏阳光的抚慰下,机长李刚强登上了飞机,当时他已46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飞行时长超过了八千小时。
同他一起飞行的还有经验丰富的45岁飞行教员辛天才,以及飞行时间超过一万两千小时的随机工程师康有发。
这趟航班,由西安咸阳机场起飞,目的地为广州。
对于李刚强和辛天才来说,这是一趟再熟悉不过的线路,他们已经飞行了数千次。
然而令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架飞机在起飞不到10分钟就发生了空难,造成了146名旅客和14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当日8点12分,WH2303接受塔台指令正常起飞。
滑行过程中飞机达到抬头速度V2时,并未出现任何异常,机长如往常一样正常操作,顺利起飞。
然而,仅3分钟后,8点15分,飞机便出现了意外,飞机机体出现了不正常的摆动,且幅度较大。
同时机体出现了巨大的“唿唿”震动声响,引起了旅客一阵恐慌。
机长李刚强发现这一异常后,之一时间报告给了塔台,但当时因为飞机还正在爬升阶段,为了避免飞机发生坠毁,塔台要求飞机以400公里/时速度继续保持爬升。
然而随着继续爬升,飞机摆动的情况愈加剧烈,几十秒后,机组再次向塔台发出报告。
当时飞机左右摇摆的幅度已经达到了30度,机长已经难以控制,更无法对其进行纠正。
8点16分,距飞机起飞刚刚过去4分钟,飞机已经濒临失控。
当时留给机组人员和塔台联络人员的挽救时间十分紧迫,可以说是用秒来计算。
即便机长和塔台人员还在努力克制情绪,努力挽救飞机,但机舱内的乘客已经意识到了危机,开始躁动不安,机舱内叫喊声和哭声起起彼伏。
在向塔台报告情况后的几分钟里,随着飞机的继续爬升,震荡更加激烈,甚至已经超出了机组人员控制的极限。
当时机长和副机长商议后,准备启动自动驾驶系统,对飞机的震荡进行修正。那可能是当时他们能够想到的唯一的 *** 了。
谁知,自动驾驶系统介入后,震动的情况更加剧烈,仅仅5秒后,机长李刚强不得不切断了自动驾驶。
8点20分,飞机在剧烈震荡中无可避免地偏离了既定的爬升航路,出现向右不规则的转弯。
当时飞机已经爬升到了4717米高度,不再有爬升的趋势,而是随时都有可能坠落。
8点21分,机组一边频繁向地面塔台请求帮助,另一边只能竭力控制摇摇欲坠的飞机,可以说到了那时,只能期待奇迹的发生了。
8点22分,驾驶室内响起了警报,飞机的平衡已经因为摇摆而被严重打破。
即便经验再丰富、技术再高超的机组人员,也产生了绝望的情绪,但他们仍在努力地控制着飞机。
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了退路。
8点22分27秒,飞机因为严重的失衡而出现了自动抬头,仰角达到20度,速度骤然降至380公里/时,开始出现失速,飞机进入俯冲状态。
8点22分42秒,失速下降导致飞机负荷过重,飞机出现断裂解体,当时距离地面2884米,
同时黑匣子在那一刻也停止了记录。
紧接着,便出现了文初的农民在田地里劳作而看到的场景,场面之惨痛,如今思来仍令人触目惊心。
飞机失事的“调查结果”
事故发生后,调查专家组之一时间就来到了事发现场。
在对现场进行勘察,及对目击的村民进行走访后得出几个结论:
1、飞机是在空中解体的,碎片残骸有数千块,散落的范围很广,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3公里。
2、遇难者中头部损伤的比例更大,其次是四肢和胸部。
任何一个遇难者身上都没有发现刀伤、枪伤和爆炸伤,这说明飞机失事前,机上工作人员和乘客没有出现相互伤害的情况。
3、安检人员和地面安保人员,在飞机起飞时,67人中没有一个人靠近过飞机,也没有无关人等靠近过停机坪,这说明事故原因不在机场。
4、通过黑瞎子显示的内容分析,飞行当天空管人员也不存在任何异常,通讯、导航、雷达都是更佳状态。另外飞机也没有过载。
在排除了诸多因素后,专家组将目光锁定在了飞机起飞前的维修过程中。
在当时的维修记录中显示,在6月6日飞机起飞前,6月4日晚上曾对该机进行过维修。
正因如此,很快,调查员就在飞机的残骸中发现了异常:
在飞机自动驾驶仪安装座上,控制飞机副翼和控制方向舵的两个阻尼器插头插反了!
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原来,WH2303航班所使用的苏联制图-154M型客机,有两个控制阻尼器的插头,分别是绿色的Щ7倾斜阻尼插头和黄色的Щ8航向阻尼插头。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控制飞机的副翼和航向。
在一般情况下,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受到外界气流扰动时,阻尼器会产生阻尼力矩,来避免飞机偏离正常的飞行状态,从而保持飞行姿势。
而两个阻尼器的插头插错了,就会导致航向阻尼和倾斜阻尼都不能正常工作。正因如此,飞机在起飞过程中才会出现震荡的现象。
飞机失事的“警示”
原来,这是维修人员的失误。
事后调查发现,在更换安装工作时,操作人员是一名有十多年维修经验的工段长,以及两名没有操作证的实习生。
当时一方面可能由于工作强度大,一时疏忽插错了,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实习生没有经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值班主任作为负有专职检验责任和签发放飞权责的关键人物,却玩忽职守,提前在空白审批单上签字并离开岗位。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无疑也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另外,其实当时苏联的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两个紧邻一模一样的插销,本就应该设计成“防呆设计”,仅用颜 *** 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隐患。
数据显示,苏联的维修人员也有过误操作的现象,且图-154M型飞机的失事率,竟然高达百分之三。
但不管怎么说,事故还是发生了。
通过那起事故,不仅暴露了航空公司在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也提醒当时的航空部门,要加强专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如今回顾那起空难,它不仅仅是一起空难事故,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它也告诉我们,在航空安全问题上,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环节都不能疏漏。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直接参与航空安全的管理工作,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安全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素质,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读者们,关于“西安6.6航空空难纪实”,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