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一副“懒”对联:上联和下联一模一样,却成佳话流传至今!

中国历史1分钟前10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长河中,对联始终是文人墨客展现才华、抒 *** 怀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智慧光芒。

在明清时期,对联的艺术达到了鼎盛,在当时对联是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文人雅士切磋交流的绝佳平台。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有一副对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内涵,在众多佳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被称为明代“最懒”的对联。

这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只有一字之差,却是被称为千古佳话,那么你知道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吗?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才高八斗难入仕途

这副对联其实是出自明代徐渭之手,公元1521他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过人,年仅几岁就能熟练背诵各种典籍,他那过目不忘的本领和对文字的敏锐理解力,让周围的人惊叹不已。

"这孩子将来必定会有大出息!"乡邻们常常这样称赞道。

小小的徐渭在这样的赞誉声中快速成长,他的才华如同初升的朝阳,璀璨夺目。在他19岁那年,顺利通过了秀才考试,为自己的仕途铺下了良好的开端。家人和朋友们无不为他感到骄傲,纷纷期待着他能够在科举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为家族争光。

然而,命运却跟这位少年才俊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徐渭屡试不中,整整八次乡试都铩羽而归。每一次失败都如同一记重锤,不断敲打着这位天才少年的自信心。他开始质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才华是否真的如别人所说的那般出众。

"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始终无法通过考试?"徐渭常常独自一人徘徊在书房,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

科举之路的坎坷让徐渭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霾,他那颗原本充满希望的心逐渐被失望和沮丧所占据。然而,生活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失意而停止脚步,为了谋生,徐渭不得不另辟蹊径。

随后他选择投奔当时声名显赫的将领胡宗宪,成为其幕僚。,宗宪慧眼识珠,很快就发现了徐渭的才华。他对徐渭说(大意):"你才华横溢,我惜才不惜人,只要忠心,我愿与你共进退。"这句话如同一缕阳光,驱散了徐渭心中的阴霾,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然而,官场如战场,瞬息万变,后来胡宗宪因为一些斗争被严嵩陷害,徐渭也无辜遭受牵连,锒铛入狱,狱中的生活艰苦异常,加上多年来的失意和打击,徐渭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

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徐渭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升华,狱中的岁月,成为了徐渭重新审视人生、反思过往的契机。

千古绝对的诞生

在狱中的漫长岁月里,徐渭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了科举路上的屡战屡败,想起了仕途上的起起落落。在这样的反复思考中,徐渭渐渐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年轻时不知珍惜时光,等到明白读书重要性时,却已经错过了更佳时机。

这个领悟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徐渭的内心,他决定将这份感悟凝练成一副对联,既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谆谆教诲,于是,这副千古流传的对联诞生了: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这副对联乍看之下,上下联完全相同,似乎显得懒惰,然而,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真的是大有玄机。上联的"好"字读作第三声,表示"喜欢",意思是"喜欢读书,却不好好读书"。下联的"好"字读作第四声,表示"善于",意思是"善于读书,却已经不适合读书了"。

短短八个字,通过巧妙的声调变化,道出了人生的两难困境:年轻时有大把时光却不知珍惜,等到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时,却已经错过了更佳时机。这副对联展现了徐渭高超的文字功底,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徐渭创作这副对联时,心中想的是自己的儿子,他不希望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虚度光阴。他希望通过这副对联,告诫儿子要珍惜年少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年老时才追悔莫及。

"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徐渭常常这样对儿子说,"好读书不好读书,年少时未抓住时光,年老后悔亦为迟。"

这副对联不仅仅是徐渭对儿子的教诲,更成为了他人生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徐渭对时间、学习、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后得出的珍贵感悟。

从家庭箴言到文化瑰宝

徐渭原本只是想用这副对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子,然而,这八个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副对联逐渐在文人圈子里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文人们惊叹于徐渭的才华,赞叹他能用如此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如此深刻的道理。他们纷纷将这副对联抄录下来,或是挂在书房里时常警醒自己,或是用来教育后辈,告诫他们要珍惜时光。

这副对联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刻的内涵,更在于其独特的形式,上下联一字不差,却能表达出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巧妙的设计充分展现了汉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成为了文人们切磋技艺的范本,激发了更多人创作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对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副对联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文人圈子,成为了广为人知的经典之作。它被收录进各种文集、选本中,成为了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困境与救赎

徐渭的一生,可以说是明代文人命运的一个缩影,他们才高八斗,却难以在科举制度中脱颖而出;他们满腹经纶,却常常陷入仕途的泥潭,徐渭的经历,其实也是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困境。

然而,徐渭并没有被这些挫折击垮,在经历了科举失败、仕途坎坷、牢狱之灾后,他选择了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用才华来实现自我价值。他的诗文、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明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徐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人生充满坎坷,只要不放弃,就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他的故事,成为了明代文人中的一个传奇,激励着后人在逆境中不断奋进。

这副对联的流传,不仅让徐渭的智慧得以传承,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它用简洁的文字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汉字的奇妙和中华文化的深邃。

这副对联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把握当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事物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同时,这副对联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学无止境"的理念,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分年龄大小。即使错过了更佳的学习时机,也不应该放弃学习的机会,这种精神,正是推动我国文明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徐渭的这副对联,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生的真谛。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它提醒我们要及时行动,不要让机会从指间溜走;它启示我们即使错过了更佳时机,也不要放弃继续学习的决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0/610041.html

“明朝一副“懒”对联:上联和下联一模一样,却成佳话流传至今!” 的相关文章

司马越作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带来了哪些影响?

司马越作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带来了哪些影响?

司马越(?~311年4月23日),字元超,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长子(晋书记为次子,然史书未记载司马泰长子,应为笔误)。晋武帝司马炎从兄弟。西晋宗室,晋惠帝至晋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綝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綝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綝字子通,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权臣,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的一个存在。东汉末年,先有董卓,后有曹操,这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三国鼎立时的司马懿父子,有些诸葛亮的黑粉,认为诸葛亮是蜀汉的权臣,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最年轻的权臣——孙綝!宗室出身,年少掌...

李渊的唐国公爵位是怎么来的?为何是他继承?

李渊的唐国公爵位是怎么来的?为何是他继承?

唐高祖李渊,中国唐朝开国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渊的父亲李一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澄、李湛、李洪,以及李渊。其中,李渊是最小的儿子。可是,最终李把唐国公的爵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而没有传给稍长的其他三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史料对李前面三个儿...

明朝时期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真相是什么

明朝时期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真相是什么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郑和下西洋绝对可以算得上是重彩的一笔,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明朝有一项壮举不得不提,那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他都到过哪些地方,朱棣此举的背后有何深意呢?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夹杂着明朝的政治和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

杜微: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与诸葛亮之间有何故事?

杜微: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与诸葛亮之间有何故事?

杜微(生卒年不详),字国辅,梓潼涪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年少时跟随广汉任安学习经学。东汉末年,担任益州从事,但不久后辞职。杜微装作耳聋,隐居于山野之中。后来诸葛亮想要任命杜微为益州主簿,杜微推辞,诸葛亮便派遣车辆去迎接杜微。二人见面后,诸...

汉献帝要是换成汉武帝的话 汉武帝能够翻盘吗

汉献帝要是换成汉武帝的话 汉武帝能够翻盘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汉末年,如果汉献帝刘协换成汉武帝,汉朝还有没有机会翻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献帝如果有汉武帝的英明,汉朝是有机会再次中兴的。公元192年,王允和吕布倒戈杀掉董卓后,汉献帝的机缘就来了。如果操作得当,汉献帝就能把关中变成中央直辖地。然后以关中为本钱,拿下整个西北...

黄承彦作为诸葛亮的岳父 他为什么要帮助陆逊走出八卦阵

黄承彦作为诸葛亮的岳父 他为什么要帮助陆逊走出八卦阵

诸葛亮的岳父,为何要帮陆逊走出石阵?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夷陵之战,刘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伤亡十之八九。若非赵云前来救助,后果不堪设想。刘备即刻往白帝城,然而陆逊依然穷追不舍,这一切早在诸葛亮的预测之中。于是便在鱼腹浦摆下...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因父亲功勋,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濬讨伐五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