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晚清之一大案:戊午科场舞弊案始末

中国历史3周前 (10-28)120

在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一场震惊朝野的科举舞弊案——戊午科场案,揭开了晚清官场腐败的冰山一角。此案不仅因其涉及官员级别之高、处理之严厉而著称,更因其背后隐藏的复杂关系和深刻社会背景,成为晚清史上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一、案发背景

戊午科场案发生在清朝内忧外患加剧之际,国家正值动荡不安的年代。咸丰帝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以重振朝纲。然而,科举制度的漏洞和官场腐败的盛行,为这场舞弊案埋下了伏笔。

二、案发经过

主考官人选:

咸丰八年秋,全国一万多名考生齐聚京师顺天府,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的顺天乡试。咸丰帝任命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柏葰为主考官,户部尚书朱凤标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为副主考。柏葰是两朝老臣,深得咸丰帝信任,被视为朝廷柱石。

舆论风波:

九月初九,录取名单公布。考生们发现,满洲镶白旗人平龄,一个常被目睹在戏班登台演出的“戏子”,竟然高中第七名举人。这违反了《大清会典》中“倡优戏子不得参加科考”的规定,一时舆论哗然。

调查启动:

御史言官孟传金上奏,指出平龄身份不明,且其朱卷与墨卷不一致,应予以查究。咸丰帝震惊之余,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全庆和陈孚恩等人组成会审团,严查此案。

三、案件深入

平龄案的调查:

会审团发现,平龄并非职业戏子,只是喜欢曲艺,但其试卷中的错别字问题严重。同考官邹石麟在誊抄时擅自改正错别字,涉嫌舞弊。平龄在狱中突然死亡,使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更大规模的舞弊揭露:

咸丰帝下令对所有中举人的试卷进行复核(磨勘)。结果发现,总共录取的300名举人中,有50份试卷存在严重问题,其中38份试卷错别字、别字频出,12份试卷经过涂改。更有一名考生余汝偕,之一场和第二场试卷水平天壤之别,疑为 *** 代考。

罗鸿绎的舞弊:

随着调查的深入,广东考生罗鸿绎的试卷问题浮出水面。罗鸿绎通过贿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靳祥和同考官浦安,暗中调换考卷,从副榜变为正榜。罗鸿绎的考卷文理不通,错别字多达三百余字,复审时露馅。

四、案件处理

严惩不贷:

经过会审,柏葰、浦安、罗鸿绎等人被判死刑。咸丰帝念及柏葰过去的功绩,有意从轻发落,但肃顺坚持依法严惩,认为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必须严格执法。最终,柏葰成为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更高的官员,于次年被斩于菜市口。

其他涉案人员的处罚:

副主考官朱凤标被罢职,不久复职;程庭桂父子因收受贿赂被查办,程庭桂被发配军台,其子被斩。同考官邹石麟因擅自改卷被革职。

五、历史评价

戊午科场案是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之一,其处理的严厉程度及打击范围堪称科举史上之最。此案不仅揭露了晚清科举制度的腐败,也反映了朝廷整顿吏治的决心。虽然柏葰后来因政治斗争需要被慈禧太后 *** ,成为历史上唯一被 *** 的科举舞弊案主角,但此案对晚清科举风气和官场作风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戊午科场案作为晚清之一大案,不仅是一起科举舞弊事件,更是晚清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缩影。它警示后人,必须坚守公正廉洁,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10/610144.html

“晚清之一大案:戊午科场舞弊案始末”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