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70年代德国警察淘汰了瓦尔特PP手枪?因为时代变了,打不过啊
本文是收费长文小型自卫手枪中的遥遥领先之作,元首用了都无话可说——德国瓦尔特PP/PPK手枪解析的配套免费阅读内容,是对收费长文的补充,介绍一些支线和历史背景,要全面了解瓦尔特PP/PPK手枪还是建议阅读长文,毕竟那是主菜。
瓦尔特PP手枪的PP指的是Polizei pistole,“警用手枪”,说明该枪研制初始的定位就是警用勤务手枪,虽然从魏玛共和国到纳粹德国,再到战后西德,德国警察的配枪并不统一,尤其是战后西德警察成立初期,由于枪支紧缺,基本是有什么用什么,但瓦尔特PP手枪这样的7.65mm小型手枪一直是常见的配置。
一支1963年产,西德警察使用过的7.65mm瓦尔特PP手枪,被卖到二手收藏品市场。
我们能注意到,与美国警察相比,西德警察更青睐小型自动手枪,而不是转轮手枪,而且直到1970年代仍在使用7.65mm或9mm短弹口径,而在同时期美国,更流行的警用手枪弹是.38Spl P转轮弹,威力要比7.65mm和9mm短弹更大。
这种警用武器配置上的差异,背后有社会环境和警务思想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
相比美国,德国以及西欧诸国虽然允许平民持枪,但限制严格,所以社会上的枪支泛滥问题比美国轻得多,而美国的枪支泛滥问题已经属于根深蒂固的基本国情。因为社会环境差异,导致美欧警务理论也有差异,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警察在使用武力方面更加克制,在警用武器选择上也偏向小巧的小口径自动手枪,毕竟警察执勤是时刻带枪,但极少用枪,更小的枪携行更方便,威力满足更低限度武力威慑即可。
还有就是,为了和纳粹时期极权镇压工具的形象切割,长期以来西德警察部门一直很低调,不愿意过度炫耀武力,试图塑造理性、平和、服务公众、维护秩序的形象,所以在警用武器选择方面也偏向低调,尽可能回避军事色彩。
冷战时期的西德警察
但到1970年代,西德警务思想出现了变化,警察部门开始摒弃威力偏小的7.65mm和9mm短弹瓦尔特PP手枪,转而使用9x19mm帕弹口径手枪,还在警察序列中组建军事化色彩强烈的特警队伍,促成这一系列变化的因素大致如下:
首先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事件,8名来自巴勒斯坦的“黑九月”武装人员在9月5日清晨闯入慕尼黑奥运村以色列选手驻地,当场枪杀2人,另劫持9名以色列代表团人员作为人质。在西德警方草台班子一般的应对下,营救完全失败,被劫持的11名人质全部死亡,西德警察还被杀死1人。
此次营救惨败的元凶应当是西德警方的无能低效,但西德警方也要面子,至少不愿公开承认自己太蠢,所以把“武器不适合”作为一个理由提出来,认为现有的警用武器性能不足以满足反恐作战需求,应当升级。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事件中,拿着瓦尔特MPL冲锋枪,毛手毛脚去“营救”的巴伐利亚警察。
第二个背景因素是1960-1970年代左翼运动在全球风起云涌,从最初的学生运动逐渐朝暴力化方向升级,德、法、意境内都出现了宣扬极左思想,主张发动城市游击战和恐怖袭击夺去政权的左翼恐怖组织。就西德来说,出现了“红军旅”(Rote Armee Fraktion)组织。在1977年袭击高峰,“红军旅”先后刺杀了西德总检察长巴布克、德意志银行行长赫尔豪森、绑架及杀害雇主联合会主席施莱尔,甚至袭击驻德美军42野战炮兵旅试图夺取战术核武器,包括1977年10月13日,4名巴勒斯坦 *** 劫持德国汉莎航空客机制造的“摩加迪沙劫机事件”,动机也是行动上呼应德国境内“红军旅”组织,要挟西德 *** 释放被捕的“红军旅”成员。
在对手暴力化程度日益升级的压力下,西德警方在1976年宣布更换警察勤务手枪,要求采用9x19mm帕弹口径。由于西德是联邦制国家,除联邦内政部直管的执法部门外,各地警方归州管理,采购也是各州分别进行,所以最后各州采纳的勤务手枪型号不同,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瓦尔特P5、H&K P7和西格-绍尔P225。
瓦尔特P5手枪,这枪的结构和瓦尔特P1/P38有很多共同点,是瓦尔特P1拉皮改进而来的。
H&K P7手枪,它极具特色地采用气体延迟半自由枪机原理。
西格-绍尔P225手枪,这支是波恩警察淘汰下来的二手枪。
再有就是西德警方不再回避在内政部和各州警察中组建精英单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内政部边防警察序列中组建了GSG-9特种警察大队,并在1977年摩加迪沙劫机事件中一战成名。
内政部边防警察序列中的GSG-9特种警察大队
训练中的GSG-9
从德国各警察部门淘汰下来的瓦尔特PP手枪,通过武器 *** 商出口到其他国家,主要流向就是美国,于是在美国市场上也能找到不少德国警察用过的二手瓦尔特PP手枪。
gunsamerica网站上出售的一把西德警察淘汰下来的二手瓦尔特PP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