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一个人的学术长征与学术奇迹——《唐五代诗全编》研讨会于复旦召开

中国历史3天前40

研讨会于光华楼思源报告厅举行

12月7日上午,《唐五代诗全编》暨唐代文学文献学研讨会于复旦大学光华楼30楼思源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西北大学教授李浩、苏州大学教授罗时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及复旦大学教授陈允吉、陈尚君、陈引驰、朱刚等几十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陈尚君先生独立纂校的《唐五代诗全编》进行了学术研讨。

陈尚君教授与编辑团队及新书的合影

《唐五代诗全编》于今年8月在上海书展首发,这部校录全部存世唐诗的大型总集共50册、1225卷,收录3800余位诗人、57000余首诗作,逾1800万字,由陈尚君教授集40余年之功独立完成。整套50册书从地上码起来,甚是壮观,仅比作者1.75米的身高少了1厘米。

陈尚君先生涉及《全唐诗》有关的工作始于1979年,此后的1982年到1987年,他在做《全唐诗》补遗,1989年到2011年间,他和国内的一批学者合作编校《全唐五代诗》,而正式下决心自己来做这部《全编》是在2011年5月。他以亲力亲为、用十九年时间完成《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为心中典范,坚持所有的工作都自己完成,诚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林立涛在本次会议的致辞中所言,这是“创造了个人学术的奇迹”。

陈尚君教授会上发言

在会上,陈尚君老师表示:“从首次接触《全唐诗》至今四十六年,决定自己一手一力完成全书也有十多年,得到圈内圈外许多师友的帮助,但对一代唐诗文本的彻底清理,对唐诗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千差万别问题的判断,乃至收录时间、范围、语辞、诗体、编次、真伪、行文等方面,其实一直是一个人在密闭的空间里苦苦探索。”这正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所说的,“要以绝顶聪明的头脑干最笨拙的工作才能成就的寂寞的事业”。

陈尚君老师在办公室的书堆中工作

对于这项大工程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史意义,与会学者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认为,《唐五代诗全编》的问世对唐研界、文献学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项工作是实现了几代人百年来的学术理想,全面取代和超越了清编《全唐诗》,也成为了人文学者治学的新高标,其治学精神及原则适用于人文学科各专业。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题为《〈唐五代诗全编〉的学术附加值》的报告中说:“尚君在编纂过程中,从小传写定、文本甄辨、存录异文、考订本事、体例编次等方面,都‘尽可能地接近现代学术研究的需求’,这就意味着,除了提供可信全备的唐诗文本以外,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所有能搜求到的关于唐五代诗的历史文化信息。”她进一步解释说,这部超越了《全唐诗》的《唐五代诗全编》中相当于还藏着同样远远超越了前人的一部《唐五代诗纪事》、一部《唐才子传》,而“《全编》中类似的学术附加值还有很多,例如诗题尽量区分作者原题及后人改题,拟题,尽可能保留诗人 *** 赋诗的诗序,凡原书有解题者,尽可能援引最早出处,使读者看到最接近原貌的唐诗文本及其演变过程。凡此种种,都为研究唐人创作环境、唐诗文本流传等问题展示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她说:“作为一个将近耄耋之年的唐诗研究者,还能在余生读到这部旷世巨著,实在是人生之大幸。”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山东大学徐俊老师认为“‘回到唐人的立场,还原唐人作品的原貌’是尚君先生一再阐明的《全编》追求,就我看来,这只是前半句话。完整言之,《全编》的追求应该包括‘讨原’和‘溯流’两个层面。《全编》的体例安排,除了要为每一首诗找到最早的文献源头,还对从唐到宋元明清各代的文本演变作逐一的记录,体现或者说强化了一种学术理念——全景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呈现唐诗的原貌和流变。一首诗、一句诗,见于本人文集、后人所编选集总集,见于诗话笔记类书,见于题壁石刻……诗在流传中的每一个着落点,都被记录。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突破作家作品藩篱的编纂体例,所以清编《全唐诗》的文本可以说是静态的,而《全编》的文本是动态的;清编《全唐诗》是固化的文本,《全编》是活化的唐诗生态。”由此,他认为《全编》给我们的启示,不但涉及到唐诗研究,还涉及到文学古籍整理的方式与目标,启示我们当下的文学古籍整理和研究,可能要面临一个目标转折,即从“建立一个最终文本”转向“重建文本形成过程”,而这亦将指引并开拓出唐诗研究的新方向、新境界。这与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说的“《全编》必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而产生新学问”形成了呼应,罗老师认为,应该“以《全编》出版为当下契机,产生学术生长点,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振兴唐代文学研究”。

与会学者还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与学术志趣,以专题切入讨论《唐五代诗全编》的文献价值与学术意义,如西北大学田苗老师讨论初唐四杰诗,北京外国语大学詹福瑞教授以李白卷为中心进行考察,北京大学朱玉麟教授以张籍诗入手,作为个案分析,大家均表示《全编》就整理水平而言,成果令人叹为观止,其治学精神亦令人感佩。朱玉麟老师更是引用了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说:“张籍的诗歌创作如此,千年之后张籍诗歌的整理、还原过程亦复如此。陈尚君先生四十多年在唐诗文献整理与研究中的孜孜矻矻,以及最近十多年来的执着耕耘,也正当得起这样的褒美。”

陈尚君老师在会上聆听大家的讨论

陈尚君老师在会上诚挚地感谢了大家对《全编》的宽容与鼓励,但表示更希望听取具体的、直截了当的批评,他说,“我很赞同赵昌平先生早年的议论,即学者之间交往,应该是友谊归友谊,学问归学问。不因学问而伤了感情,也不因友谊而苟且学术。”陈老师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完成一次全面的修订。”——这场一个人的学术长征、学术奇迹还在进行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12/612736.html

“一个人的学术长征与学术奇迹——《唐五代诗全编》研讨会于复旦召开” 的相关文章

宋祁:北宋官员、词人,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宋祁:北宋官员、词人,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司空宋庠之弟,宋祁与兄长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范镇为其撰神道碑。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圣二...

王浑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浑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

朱棣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到底是为什么?

朱棣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到底是为什么?

方孝孺,是建文的大忠臣,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棣打进南京城以后,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坚决不写,而且还骂朱棣是“篡位”。朱棣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事情,你说那么多干什么?方孝孺说,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你“篡位”那就应该受到天下人的指责,怎么会是你一家人的事?朱棣说,你要再胡说八道...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唐末蔡州节度使,被称为乱世魔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败亡后不到一年,其旧部秦宗权就在蔡州称帝,公然对抗大唐。秦宗权论实力与谋略远不如黄巢,而黄巢都被唐军打得兵败自杀。为何秦宗权能在黄巢死后迅速席卷整个中原,打得唐军畏惧,还公然称帝呢一,占据蔡州...

五虎上将之中三人有异心 刘备统一天下会先对谁下手

五虎上将之中三人有异心 刘备统一天下会先对谁下手

还不知道:五虎上将之中,有三人存异心,若刘备一统天下会首先杀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能人辈出,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当时有三个人物最具夺得天下的实力,即西蜀刘备,东吴孙权,北魏曹操,他们让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三人能够打败这么多的对手,从...

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出了文景之治 两人寿命为何那么短

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出了文景之治 两人寿命为何那么短

还不知道: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什么那么短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孝文帝(简称汉文帝,以下全部用简称)、汉景帝40来岁就驾崩了,这就会让您强烈的认为,他俩怎么这么短寿?其实并非如此。短不短寿要看跟谁比。1、跟历史上的盛名显赫的明君令比,他们的确短寿。开创“文景之治”...

韩信和诸葛亮都要出川 诸葛亮为什么出不了这个地方

韩信和诸葛亮都要出川 诸葛亮为什么出不了这个地方

还不知道:韩信能出川而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出川应战的是三秦败军之将,天下尚未安定,恢复的诸侯国各怀鬼胎。一盘散沙相对容易很多。诸葛亮面对的是安定了几十年的天下,魏国打输十次还有兵从容应对,蜀国败一次就伤筋动骨。韩信并非光用奇...

张九龄是谁?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九龄是谁?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众多诗人当中,张九龄可谓是官场情商比较高的一位。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张九龄是岭南(今广东韶关)人,自幼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在现代社会刚进学前班的五六岁年龄时,就能够出口成诗,被当地人引为骄傲。当地迄今还流传着他的不少故事。7岁那年他随家人去游览宝林寺,此时恰逢韶州府太守率领本府的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