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他坚持不批彭,毛劝他迷途知返,他却拒检讨,最后如何?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批判,更是对他的历史旧账展开清算。
周小舟,这位湖南省委之一书记,因曾与彭德怀并肩作战,共赴湖南调研,对其意见深表赞同。
清算之时,周小舟坚守原则,拒不发言批判彭德怀,此举无疑令毛主席很生气。
周小舟本名周怀求,1912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与 *** 是同乡。
周小舟家境宽裕,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学习教育,他早年没有参与革命斗争,而是在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造,是典型的的“学院派”。
不过,在成长期间,周小舟逐步接触到了进步的理念,他开始明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系,唯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个人方可切实获取自由与幸福。
于是,周小舟毅然投身革命之路。他明白此路布满荆棘、充满坎坷,然而却毫不退缩。他竭力探寻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途径,为此作出了重大的努力和牺牲。
1936年秋,已经是 *** 党员的周小舟到延安向党中央和 *** 汇报工作。
汇报中, *** 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干十分赏识,便将他留下做了秘书。
在 *** 身边两年多, *** 习惯称他“小周”。后来 *** 说:“别叫你小周了,‘一叶小舟’多好听,你就干脆叫小舟得了。”
从此,周怀求的名字便成了周小舟。
因此,周小舟与毛主席,不仅曾是秘书与领导之谊,更是同乡之情,情谊深厚。
建国后,周小舟更是深得毛主席信任,一直在湖南工作,兢兢业业。
1958年12月,彭德怀回湖南,时任 *** 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委之一书记的周小舟陪着他在湘潭县视察了3天,经过接触,和彭老总谈得十分投机。
由于下面的问题成堆,头绪纷繁,周小舟感到坐在上面听汇报、读文件,好像雾里观花,抓不到点子上去,于是亲自下乡调研了解到实际情况。
庐山会议前夕,毛主席回乡省亲,亦是由周小舟陪同。毛主席更破例嘱托,于滴水洞搭建茅棚,以备休憩。
然而,世事无常,短短数日,二人关系竟急转直下。
面对周小舟对彭德怀的态度,毛主席心情复杂,似有责备,又似惋惜。
他给周小舟赠书《丘迟与陈伯之书》,意在劝其迷途知返,莫再执迷不悟。
毛主席更是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只要你肯写检讨,揭发批判彭德怀,过往之事,既往不咎,你仍可回湖南任职。”
然而,周小舟却是个铁骨铮铮之人,他泪流满面,却坚定地说:“主席,我不能写此检讨。彭总的意见书中,诸多材料皆是我所提供,是我动员他向您陈情。我岂能背叛彭总?”
毛主席闻此,失望透顶,挥手示意:“你走吧!”
自此,周小舟被打入“反党集团”,撤销职务,前途尽毁。
庐山会议结束后,周小舟未能重返湖南,而是被遣至北京,接受批判。
新任湖南省委之一书记张平化到任后,立即传达会议精神,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展开猛烈批判。
那些昔日之同僚,如今却如狼似虎,大肆宣扬“大跃进”之辉煌成就,以亩产数万斤之“事实”,来驳斥周小舟等人之“右倾”言论。
待到9月4日,周小舟重返湖南,迎接他的,却是接连不断的批判与斗争。
即便身处困境,周小舟最为牵挂的始终是百姓。在其被下派至湖南省浏阳县的大瑶公社进行改造之际,他即刻关心起群众的生活。
他决然宣称:“只要群众予以支持,我便甘愿为之,甘愿涉险。即便处于逆境之中,我所思虑的并非自身,而是群众。只要于群众有益,我个人的仕途无关紧要。”
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发出《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众多干部得以解脱。
然周小舟,却仍被冠以“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成员”之名,不得翻身。虽最终被调至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任副院长,但心中之苦楚,却难以言表。
上任前夕,周小舟对友人叹道:“此番教训,刻骨铭心。目睹国家与人民遭受如此灾难,我心如刀绞,难以释怀。”
言罢,泪湿衣襟。
然而,世事难料,文革风暴再起,周小舟再次身陷囹圄。1966年12月26日,在无尽的压力与绝望中,周小舟于广州,以安眠药结束了自己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斯人已逝,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尽的唏嘘与感慨,更有深刻的反思与警醒。
周小舟的离世,无疑为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添上了一抹浓重的悲剧色彩。
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理想与现实碰撞、信仰与牺牲交织的缩影。
回首往昔,周小舟与彭德怀等人在庐山会议上的据理力争,无疑是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体现。
他们敢于直言不讳,勇于揭示问题,即使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和风险,也未曾退缩。
这种精神,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好在正义不会缺席。1979年5月30日,中央在 *** 大礼堂隆重举行了周小舟追悼会,为周小舟 *** 昭雪。 *** 湖南省委派团参加。追悼会由杨尚昆主持, *** 致悼词。
6月1日,周小舟的骨灰被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