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身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中国历史1天前20

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提及“寺庙”一词,人们常常就会联想到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可实际上,这两个字,原本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其所指的内容和佛家建筑并无关联。

首先来谈一谈“寺”“庙”这两个字于古代汉语里最初的含义。

我国古代民众为了记录史实,将最初的文字镌刻于青铜器等金属制器皿之上,此即现今人们所谓的金文。据金文记载,“寺”字最初的字形为“持”的本字,故而有“把控”“掌控”之意。在《石鼓文》以及各地出土的诸多春秋之前的文物里,其大多也是以“持”字的含义呈现。

直至春秋战国后期,“持”字的“扌”偏旁渐渐消失不见,单独的“寺”字开始出现,并且有了特殊含义。

自汉代以降,“寺”渐渐化作朝廷办事机构的代称。北宋陈彭年等人所撰的《广韵》载:“寺者,司也。”这表明,自汉代起,“寺”便成了一种行政机构,且沿用良久。

光禄寺,主理内廷侍从之事与膳食相关事务;太仆寺,其职在于管控马匹;太常寺,执掌祭祀礼仪方面事宜;宗正寺,仿若明清之际的宗人府;鸿胪寺,承担外交接待之责;司农寺,负责粮食供应工作;太府寺,主管宫廷内库以及买卖贸易之事;卫尉寺,初期肩负禁军与仪仗相关事务,后期演变成专门的仪仗卫队了;大理寺最为人所熟知,主要担起刑事案件侦查审理的重任,宛如集公检法职能于一身的司法机构。此即为自汉代起沿用数千年的“九寺”官署制度。

这里的“寺”,大体而言和如今的寺庙并无太多关联,不过在汉代的时候,由于一些“外来的和尚”,“寺”的含义发生了改变。

东汉的第二位皇帝刘庄在位期间,听闻西方有位“神人”存在。于是,在永平七年,他差遣人员朝着西方出发去寻觅这位“神人”,此即大名鼎鼎的“永平求法”之举。历经长达三年的行程,这些“公派使者”抵达了天竺,迎回了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天竺高僧,并且还带回了若干佛像与经书。

按照当时的外交礼节,那些高僧被安顿于司职外交接待事务的鸿胪寺。没错,这仅仅是“权且居住”。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刘庄特拨专款,给两位高僧修筑专门的寓所。想当初,这两位高僧是驮着经书乘白马来到洛阳的。汉明帝为表敬重,便将高僧的居所命名为“白马寺”。

自彼时起,众多自西方前来中原布道的高僧,皆曾栖居于白马寺。他们于此处译经之余,亦向众人包括皇室成员布道传法。就这样,白马寺成了我国佛教的传法之所,而“寺”字也开始被赋予“僧人居住地”的内涵。

“寺”既然已“归”和尚们使用,那“庙”又是何种情况?

在汉字的演变进程里,“庙”这一字形存续的时长并不久长。自金文出现起,大体上便是以由“广”与“朝”组合而成的“廟”字这种字形现身的。

早期的“庙”,实则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古之民众把供奉祖宗神位、牌位,举行祖宗祭祀仪式之处,称为“庙”,更精准而言,应是“宗庙”。

想必不少人都能记起《岳阳楼记》里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此中的“庙堂”,实际上是用来指代高高在上的朝廷的。

这种词义的转换,亦是随着生产力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产生的变化。由于朝廷的殿堂出现了前后殿的层级划分,功能上有了仪式、议事和居住的区分,于是便有了“告于宗庙、议于明堂”的讲法。就这样,“庙堂”成了顶级权力的代名词。

此外,由于“宗祠”与“权力”等多重内涵的赋予,“庙”字具备了一种至今尚无他字可替代的意义,那便是皇帝驾崩之后,后人用以表达尊敬与崇敬之情而起的“庙号”,像唐太宗、宋高祖、唐中宗李显、宋仁宗赵祯等皆为如此。这“庙号”是已故皇帝的“专属称谓”。

也许是由于“庙”字带有“神化”的意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庙”渐渐成了民间供奉“神”的地方。就像传说中守护地方安宁的“土地神”有其“土地庙”,祭祀文坛至圣孔子的“孔庙”,还有被道家、儒家、佛家三教加封的“关公”的“关帝庙”。

当然,民间既然都已能使用“庙”了,那它成为佛教供奉“神祇”之所也就理所当然。就这样,“庙”如同“寺”一般,渐渐成了佛教场所常用的名词。

那么,“寺”与“庙”既然可被放在一起使用,这二者之间难道就毫无差别了吗?当然不是,虽说二者皆已被佛教吸纳,可二者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二者在建筑规模方面就存在着巨大差异。一般而言,庙仅仅是为“神”提供场所之处,至多能增添前殿、后殿以及规模稍大些的庙门;而寺乃是包含诸多庙、殿、阁的“建筑 *** 体”。这就表明,寺的规模较庙要大出许多。

其次,鉴于二者建筑规模存在差异,其修建的选址地点也各有不同。就拿庙来说,它的选址往往贴近民众;而寺的选址相对偏远,多在山上、林间之类远离人群之处。

此外,就建筑风格而言,二者往昔亦存在一定差异。宋朝以前,寺庙的建筑风格往往是充满浓郁异域风情的绚烂建筑,在墙体、廊檐等处常常有着极为丰富的画像装饰。然而,庙的建筑则朴素得多,特别是供奉神明之处大多以质朴色调为主。不过,如今一些新建的寺庙大多已无太大差别,唯有在百年以上的古建筑里,方能领略二者的不同之处。

总体而言,在我国的词汇里,每个字、每个词皆有其独特意义。就拿“观”来说,往昔它可是皇家的“天文观察台”,如今却大多成了道教的宗教场所。岁月悠悠,许多词的本义如同“寺庙”的内涵一样发生了变化,像“庵”,曾经是文人的“简陋居所”,现今则变为对“女尼”居住之地的称谓。

不管是“寺”也好,“庙”也罢,哪怕是“观”与“庵”,皆会随着民众的意识以及民俗的演变而不断变化。诚然,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在接纳当下人们习惯性叫法的同时,可不能忘却它们最初的内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11/611702.html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身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蜀相费祎都做了什么?功劳可比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相费祎都做了什么?功劳可比诸葛亮

众所周知诸葛亮对费祎可谓是非常之器重,那么三国时期蜀相费祎都做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诸葛亮死后,费祎使蜀汉人民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诸葛亮和蒋琬离开之后,蜀国军事实力大不如以前。姜维为了北伐穷兵黩武,可是蜀国的国力已...

刘裕作为刘宋开国皇帝 刘裕的人生又是什么样的

刘裕作为刘宋开国皇帝 刘裕的人生又是什么样的

对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到底有多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363年,东晋十六国时代中期。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一户非常贫寒的人家内,出生了一个小男孩。说起来,这户人家虽然很穷,但家世却很显赫。这家人的祖上名叫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弟弟。在汉朝的时候,这家人祖上...

三国时期夏侯惇曾被吕布挟持过,是怎么回事?

三国时期夏侯惇曾被吕布挟持过,是怎么回事?

所谓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绑架、劫持是我们小时候看的港片里最常出现的镜头,在群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也曾经发生过一次有意思的“绑架事件”。吕布派人把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绑架了,到底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让我给家娓娓道来……曹操最信任的“二号首长”我们简单说一下夏侯惇在...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康君立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十二太保,与八太保李存璋两人是十三太保里最早跟随李克用起兵的功臣。康君立在帮助李克用崛起的过程中立了很大功劳,最后仅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李克用赐死。为何立下大功的康君立会因为一句话被杀呢一,...

陈宫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陈宫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陈宫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曾在曹操与吕布手下效力,先后助二人各自夺取兖州。但由于吕布不听陈宫的建议,导致二人最终为曹操所擒。曹操曾力劝陈宫投降,要留他一命,但陈宫不为所动,执意赴死。为何陈宫宁死不降呢一,投靠曹操陈宫为人刚...

尹默: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精通各种经书、史书

尹默: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精通各种经书、史书

尹黙(生卒年不详),字思潜,益州梓潼郡涪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远游荆州,跟从司马徽、宋忠学习古文经学,尤其精于《左传》。历任劝学从事、太子仆,教授刘禅《左传》,累任谏议大夫、军师祭酒、太中大夫,是蜀汉当朝的一代学士。人物生平研习...

同样都是汉武帝的妃子 卫子夫和钩弋夫人谁的结局更惨

同样都是汉武帝的妃子 卫子夫和钩弋夫人谁的结局更惨

还不知道:卫子夫和钩弋夫人,同是汉武帝宠爱的妃子,哪个结局比较惨?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88年,汉武帝已经年近七十,有一天,钩弋夫人摘下自己的发簪耳环,跪下磕头如捣蒜,求汉武帝宽恕自己的罪过,汉武帝却说:“带下去,送入掖庭监狱!”钩弋夫人立刻被几个人架着就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