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坚持了三十年 蜀汉是怎么做到的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0)1840

还不知道:诸葛亮死后,为何蜀汉还能坚持三十年之久,全因这三大神助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读者数量十分众多,三国中魏蜀吴之间的恩怨情仇深深的吸引着我们,其中最让人恨铁不成钢的就要说到蜀汉的后主刘禅了,但恰恰是这个最无能的君主在位时间最长,诸葛亮死后,为啥蜀汉还能坚持三十年之久?全凭诸葛亮留下的这三大神助攻!

01助攻其一,战略规划

整部三国历史中谋士名臣数不胜数,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蜀国丞相诸葛亮,不仅仅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臣之道,最重要的是他在茅屋中为刘备写下的《隆中对》,也正是《隆中对》这个专属于刘备集团的战略计划,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见诸葛亮最为核心的才华还是在他的对时局的掌控。

在刘备驾鹤西去后,留下了千疮百孔的蜀汉王朝和羸弱的幼子刘禅,诸葛亮凭借着自己对朝堂的掌控很快便稳住了局势,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士族之间的斗争都统一转移到了曹魏的头上,整合好蜀汉势力的诸葛亮开始了他漫长的北伐之路,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蜀汉在失去诸葛亮后依然生存了30年之久?

其实这件事也很好解释,诸葛亮在北伐时已经把蜀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全部写在了《出师表》之中,也正是靠着《出师表》中诸葛亮留下的既定策略,才支撑蜀汉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出师表》中明确指出了以后刘禅要奉行的政策,之一点就是对待大臣要赏罚分明,要多多和忠臣接触远离小人,第二点就是执行先帝的毕生理想光复汉室。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坚持了三十年 蜀汉是怎么做到的

《出师表》整篇没有提到蜀汉的未来,但却是蜀汉更好的战略规划,诸葛亮知道刘备的班底十分混乱,朝堂上派系林立导致上下不能齐心,所以诸葛亮提点后主要赏罚分明,意思就是要一碗水端平,平衡朝政才能长治久安。

随后诸葛亮又说到继承先帝遗志,光复汉室,其实言中之意就是告诉后主,如果朝堂上党争过于激烈,就用北伐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把朝堂上各大派系绑在一条船上,还能间接的告诉他们让他们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利益,要把目光看向整个天下。诸葛亮一番苦心不但劝戒了刘禅,也帮刘禅解决了蜀汉几十年后的忧患。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坚持了三十年 蜀汉是怎么做到的

02助攻其二,幼麟姜维

深思熟虑后的诸葛亮,不但给蜀汉后主刘禅留下了蜀汉几十年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计划,还给蜀汉钦定了一位执行者,没错就是诸葛亮最看好的继承人——姜维,也正是有了姜维的存在才能让诸葛亮的策略一一落实到位,否则诸葛亮留下的一切如果没有得到执行,那么也会成为夸夸其谈的笑话了。

做了两手准备的诸葛亮也让蜀汉成功的在他死后依然能占据一席之地,姜维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托,姜维在世期间,秉承诸葛亮的遗志,一共发动十几次北伐战争,凭借一州之地的蜀汉抗衡曹魏数十年,将曹魏名将轮番打败,为蜀国攻陷了大量城池,也让曹魏不敢进攻蜀国,由此让蜀国内部休养生息了数年之久。

也正是主张进攻的姜维严格落实了诸葛亮留下的政策,让蜀国本来混乱不堪的朝堂变成了一致对外,上下齐心的景象,党争被压制住的蜀汉执行政令的效率十分高,这也让姜维的北伐事半功倍,这也为蜀汉争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也正是这些举动让蜀汉到后期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为姜维下一次北伐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夷陵之战导致蜀汉将领谋士的断层问题在蜀汉后期暴露无遗,由于姜维手中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所以导致姜维几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这时后主又听信宦官谗言大肆打压姜维,导致姜维不得已离开成都去边疆驻守,这也是蜀汉灭亡的开始。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坚持了三十年 蜀汉是怎么做到的

离开成都后的姜维也无力发起北伐,随后魏国钟会邓艾率领大军来袭,姜维死守剑阁,但是邓艾率领2000士卒偷渡阴平直取成都,无大将坐镇的成都顿时乱成一团随后就是后主开城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03助攻其三,开放官市

蜀汉之所以能以一州之地抗衡曹魏这么久,除了诸葛亮前两手的进攻政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鼓励商业的发展,甚至还由 *** 组织了专门的官方市场,供魏蜀吴的商人交换资源,也正是这一举动给蜀国带来了想到可观的经济收入。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坚持了三十年 蜀汉是怎么做到的

官市的开放让蜀国的经济飞速增长,有了钱才能养兵,这也是为什么蜀国能凭借着两川之地抗衡曹魏整个中原大陆,因为蜀国依靠商业得到了大量的金钱和流动物资,而此时的曹魏还是停留在农耕文明的时代所以导致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诸葛亮的三个助攻为蜀国奠定了称霸一方的资本,也落实了他早年《隆中对》中的战略意图,但可惜的是,一次大战让蜀国年轻的将领和谋臣都死伤殆尽,导致后期无人可用,所以政策落实起来也十分困难,这也是导致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坚持了三十年 蜀汉是怎么做到的

诸葛亮死后的几十年,姜维和刘禅都按照诸葛亮遗留的3大策略按部就班的执行所以蜀汉又坚持了30年,但是由于后期宦官乱政导致诸葛亮许多的政策都没落实到位,所以蜀汉最后还是灭亡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本就贫瘠的两川之地无法养兵。

04结语

也正是诸葛亮留下了这三大助攻才让蜀汉能在坚持30年,如果刘禅能一直秉承《出师表》中的核心思想,近贤臣远小人,蜀汉未必没有一争天下的实力,所以这件事告诉我们再好的战略计划,如果没有合适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最终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383.html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坚持了三十年 蜀汉是怎么做到的” 的相关文章

庞籍:北宋时期宰相,提携了司马光、狄青等人

庞籍:北宋时期宰相,提携了司马光、狄青等人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北宋宰相。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

关羽丢失荆州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救援关羽

关羽丢失荆州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救援关羽

对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马超为何没救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关羽是一名骁勇善战,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将军。尤其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就连当时的曹操都想一心挽留他,不过关羽也是个...

樊哙当初对刘邦忠心耿耿的 樊哙最后为什么还要投靠吕后

樊哙当初对刘邦忠心耿耿的 樊哙最后为什么还要投靠吕后

对樊哙为刘邦出生入死,鸿门宴上还救过场,为何最后要投靠吕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西汉时期的著名武将樊哙,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杀狗屠夫。屠户的地位并不高,虽然可以时长吃一点肉,但他们与那些达官贵人相比,仍然是最底层。樊哙性格直爽,好交朋友,一心认准了一位好大哥——刘...

孙贲:东汉末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贲:东汉末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贲(?—210年或219年),字伯阳,吴郡富春人,孙坚同母兄长孙羌之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兄,东汉末年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贲父母早死,弟弟孙辅还是婴孩,孙贲独力养育孙辅。孙贲初时为郡督邮守长,孙坚于长沙起兵,孙贲弃官跟随孙坚。孙坚后战死,孙贲统领孙坚部众...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家为何没有起兵成为诸侯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家为何没有起兵成为诸侯

还不知道: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他出身于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家祖上积攒的基业非常雄厚,这也是他能够在乱世迅速崛起的最大的原因之一了。...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35年。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皇帝都很留恋权力,他们从来不会轻易让出皇位。就算像乾隆皇帝那样,自己说过的话不得不执行,把皇位让给嘉庆。但他依然霸着不下来,什么事儿都会替嘉庆做主。而且像乾隆这样的,在历史上简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会霸着...

商鞅作为秦国最大的功臣 商鞅最后为何落到被车裂的下场

商鞅作为秦国最大的功臣 商鞅最后为何落到被车裂的下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商鞅最后受车裂之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秦国的崛起归功于“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将自己的法家思想贯彻到了治国之道上,让秦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商鞅是秦国的大功臣,但为什么最终他却落得车裂的下场呢?首先...

三国时期李典和张辽二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不好?

三国时期李典和张辽二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不好?

对于李典来说,和张辽之间存在旧日的恩怨,也即两人的关系是比较不和睦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典和张辽都是曹操手下的名将,张辽自然不用多说,位列五子良将之一,张辽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劝降昌豨,攻袁氏、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