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难怪邬思道不肯救年羹尧,你看他俩最后一次见面说了啥
雍正王朝:难怪邬思道不肯救年羹尧,你看他俩最后一次见面说了啥
在《雍正王朝》中,大将军年羹尧之死,无疑是剧中的又一个小 *** 。前后境遇的鲜明对比,也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疑问,难以释怀。
作为一名跟随雍正帝多年的老部下,又是府邸奴才出身,自己的主子是什么脾气,年羹尧不会不知道。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当上大将军以后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又在无时不刻的 *** 着主子,最终把自己逼上绝路。
可是,年羹尧又不是孤军奋战,不仅有一套年选班底,还有诸多朋友和同事在。尤其是雍正帝还在潜邸时的那套人马,李卫、田文镜、邬思道等等。况且年羹尧对这几位还有恩。可是,为什么关键时刻,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救年羹尧呢?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邬思道给老十三胤祥出主意自保,为什么却不救年羹尧?
一、
虽说雍正帝这人比较心狠手辣,冷酷无情,但是对待自己的那一套夺嫡班底,总体来讲还是很不错的。
像李卫,小叫花子出身,原本在扬州码头那要饭,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老四胤禛。怀着报恩的心情认了主子之后,这小子是一路飞黄腾达,硬是做到了封疆大吏,成了绝对心腹。
田文镜也是如此,原本扬州知府下面受人排挤的一个知县,被老四胤禛赏识后。也是一路飞升做到了封疆大吏,即使百官弹劾他是酷吏,雍正帝也拼尽全力去保,不惜跟天下读书人开战。
还有老十三胤祥,历史上的雍正帝对待兄弟究竟如何,咱这里不分析。但是就《雍正王朝》里来讲,确实不咋地,连之一个冲他下跪称臣的三王爷胤祉下场都不好,更不用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等兄弟了。
但唯独对老十三胤祥没的说,不仅封铁帽子王,更是把京城周边的兵权都交到了他手上,可谓恩重如山。
当然,李卫、田文镜、老十三胤祥等人之所以能成为雍正帝的心腹,也是经受过考验的。
比如坎儿意外身亡,李卫回京述职那次,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还有老十三胤祥,为什么雍正帝即位后变得唯唯诺诺的,连下棋都不敢赢,也是同样原因;即使邬思道,雍正帝夺得皇位的之一功臣,不也是经历了多次考验,又送财宝,又半夜回府探望的。
二、
但李卫也好,田文镜也罢,亦或者老十三胤祥,能躲过雍正帝的猜忌,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便是邬思道!
比如坎儿之死,要知道坎儿背叛四爷的事,只有邬思道知道,并且瞒着老四胤禛干了送信的事:
“记住,这件事情,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起,(四爷)也不要说!”
可惜,邬思道还没来得及跟老四胤禛汇报呢,坎儿就惨死在自己面前。这个死,其实就是给邬思道的一个警告,再敢瞒着自己做事,坎儿就是下场。
同样,李卫回京述职,老四胤禛特意嘱咐他去枫晚亭邬思道那等自己,说到底是因为坎儿也曾经住在枫晚亭,这也是在敲打李卫。
因为邬思道见识过老四胤禛的狠,也知道今天是在考验李卫,才会在枫晚亭劝说:
“多少人读书十年寒窗求之不得这官帽,狗儿,你要好自为之。”
等李卫自己想通了,说出做人不能忘本的话后,邬思道很高兴,说了一句:
“孺子可教也!”
当然,邬思道被老四胤禛敲打,可不止这么一次。像夺嫡关键时刻,老四胤禛掏出一箱金银财宝,还说自己没有李世民的命,让邬思道拿钱走人。说到底,就是在考验邬思道,到底有没有实力策划武装夺嫡,否则,根本活着走不出这个屋。
甚至,雍正帝即位当晚急匆匆赶回府邸,也是要看看邬思道的态度,但凡说错一句话,十七阿哥就来“清君侧”了。
三、
邬思道在雍正帝即位当晚,急流勇退,不仅不敢邀功,还一个劲强调自己是三不可用,给雍正帝台阶下。
最终雍正帝见到了邬思道早就打包好的包袱,以及被他的话语感动,决定放过他,末了并感慨了一句:
“看来,你比我幸运呐!”
看了没,邬思道忙乎这么多年,整天担惊受怕的,到头来啥都没捞到,雍正帝还说他幸运。
所以,伤透了心的邬思道,第二天急忙跑路,却没想被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胤祥给拦住了。原本还担心这是雍正帝后悔了,让老十三带着毒酒来善后,后来发现并不是。尤其是听到老十三胤祥发出对不起他的感慨后,邬思道决定帮帮老十三胤祥,让他推掉铁帽子王的称号,理由也很简单:
“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一开始老十三胤祥还不相信雍正帝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人,直到邬思道提到,明天可能府里做秘密差事的人就消失了后,才信了。
包括后来邬思道跑到田文镜那里,又是给出主意,怎么查山西诺敏案,又是帮他策划推行新政的事,甚至连给年羹尧运粮的事,他都接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在帮田文镜,一方面做业绩,另一方面,也是减少雍正帝的猜忌。
可是,为什么到了年羹尧,年大将军这里,邬思道明知他在作死,却见死不救呢?
四、
在李卫还是个小叫花子,邬思道还在大牢里蹲着,田文镜被扬州知府罢官赋闲在家时,年羹尧就已经是杭州将军下的一员偏将了。
李卫被强买民女的王三发子痛打时,是年羹尧救了他,后来也是年羹尧将他带到四川,并当上了官;邬思道能重获自由,也是年羹尧从大牢里将他救出来的,不仅给他治病,还把宝贝妹妹年秋月派去伺候;田文镜被老十胤誐当街鞭打的时候,同样是年羹尧出手相助,为此自己还挨了好几鞭子。
也就是说,年羹尧虽然为人做派比较嚣张,但对这几个人还是很可以的,尤其是邬思道。
邬思道刚到四爷府上时,规矩多,动不动就拿腔作势,惹得四福晋不太高兴,到后来连他身边的年秋月都觉得这人难伺候。因此,在年羹尧再次登门时,四福晋就诉苦,说邬思道咋样咋样。
也是年羹尧一个劲替邬思道说好话,夸他有才学,适合给世子们当老师。三说两说的,到最后四福晋都有点急了:
“就你们 *** 规矩大,难道非得我们爷给他下跪不成?”
后来年羹尧当上了四川提督,搞来了一坛百年泸州老窖,也是点名道姓只送邬思道,惹得老四胤禛都冲老十三胤祥抱怨:
“说起这件事,就让我生气!你说年羹尧这个奴才,钻山打洞在四川,就弄了一坛百年老酒,带来的时候呢,就指名道姓说要送到邬先生。”
五、
甚至,当了大将军的年羹尧,前脚刚跟甘肃巡抚范时捷生气扎帽子,后脚听到邬思道来了,赶紧热情迎接。
可是,李卫也好,田文镜也罢,亦或者邬思道,是怎么报答年羹尧的呢?
年羹尧在取得青海大捷,班师回朝,并被封一等公之前,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倒也没啥。但是,从那之后,这几个人对待年羹尧的态度就变了。
雍正帝即位以后,在剧中只有一次微服私访,是特意去了河南和江苏两个省,目的嘛,也是为了查看田文镜和李卫推行新政的情况。
但是在整个微服私访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他点名要见邬思道!
为什么?
还是为了年羹尧!
在李卫处,雍正帝袒露了心声,他提到自己这次推行新政,是有个计划的。一是让李卫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二是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三是让年羹尧在青海推行火耗归公。
可惜,年羹尧根本就不听那一套,不仅不推行新政,连带着还带头反对孙嘉诚推行新政。所以,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年羹尧这里确实让雍正帝很头疼。
是啊,怎么办呢?
李卫显然明白了雍正帝的意思,直接来了一句:
“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六、
当然,李卫说的这句话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面这句话:
“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这句话一出,要了年羹尧的命了,因为京城的六百里加急到了。
谁说无巧不成书,但是李卫前脚刚说了年羹尧的坏话,后脚这封年羹尧杀害孙嘉诚的奏折就到,这未免也太巧了吧?
正所谓事出异常必有妖,这件事的背后,绝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这就得说到雍正帝此次微服私访的目的了,他要见邬思道,尤其想听到邬思道对年羹尧的评价。
其实,雍正帝前两天到田文镜那里时,年羹尧杀害孙嘉诚的事,他就已经知道了。之所以没有报,就是要看看田文镜、邬思道和李卫的态度。
田文镜这里,雍正帝暗中观察了两天,得知他并不买年羹尧的账,还抄了四品道台汪家奇的家,也是年羹尧的人。为此,汪家奇直接跑到田文镜那大喊大叫,说你好大的胆子,自己可是年羹尧保的官!
没想到田文镜一句:
“那我就连年羹尧一起参!”
怎么就这么巧,田文镜刚说完这句话,雍正帝就从门口走进来了。不仅当场允了田文镜的参,还肯定了其做法,像汪家奇这样的官,就得抄他家。
要知道,当田文镜看到雍正帝进来时,都傻眼了。倒不是怕自己没有早早迎接,而是因为他刚刚表达了对年羹尧的不满,担心雍正帝护犊子,迁怒自己。
七、
那么,田文镜放跑了邬思道,雍正帝这么想见他,为什么不追呢?
刚才也提到了,雍正帝想见邬思道,就是想听听他对年羹尧什么态度,想让他帮自己出个主意,怎么对付年羹尧,毕竟以前他们俩没少策划这事。
但是,通过田文镜对年选官员的态度,基本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毕竟让李卫把邬思道送到田文镜这里当参谋,也是雍正帝的意思,田文镜的态度,估计就是邬思道的态度。
但是,为了确认这个态度,雍正帝又特意到了李卫那,如果邬思道在这里,那更好,如果不在,那就得听听李卫这小子怎么说了。
怎么就这么巧,李卫也刚刚处理了个年选官员,也就是抢了刘王氏的那个黄伦。李卫这小子多鬼啊,一听雍正帝让他把黄伦发配到西北,就明白这是对年羹尧不满啊。
于是,才搬出了邬思道,说邬思道曾经评价过年羹尧,说他早晚闯出天大的祸来。
有了这句话,雍正帝大功告成,确信了田文镜、李卫和邬思道没有一个向着年羹尧,也不会帮年羹尧。这才示意刘墨林,赶紧把那封六百里加急拿来,当众念念。
事实上,拿掉年羹尧大将军职务,是老十三胤祥跟张廷玉一手安排的,雍正帝远在江苏,并未亲自指挥。严重怀疑,雍正帝在南巡之前,就已经预料到年羹尧会冲孙嘉诚下手,特意留下了旨意,让老十三胤祥和张廷玉照着办。
八、
说了那么多,就有一个新的问题了,那就是雍正帝为什么要听邬思道对年羹尧的意见呢?
很简单!
年羹尧之所以能取得青海大捷,就是因为邬思道跑到西北见了他一面,而这次见面俩人到底说了什么,才是雍正帝最关心的事。
也只有搞明白了年羹尧跟邬思道最后一次见面,都说了些啥,也就搞明白了邬思道为什么对年羹尧见死不救了。
当然,在原著小说《雍正皇帝》中,邬思道也并未袖手旁观,其实也有两次劝过年羹尧。当时俩人单独在一起,邬思道就评价年羹尧:
“你除了德、能、权、谋,还多了一个胆。”
而他提到的这个胆,就是指年羹尧杀心太重,小时候读书打跑了三个老师,后来练兵时血洗了一个村子,再后来从军西征,还先斩后奏,杀掉陕西总督葛礼。
其实,在剧中,这个规劝的任务安在了张廷玉头上,当时年羹尧去江夏镇,特意给张廷玉送礼,张廷玉就送了他一句忠告:
“希望你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
结果这家伙,转身就把这句话抛到了脑门后面,血洗了江夏镇,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后来当上了抚远大将军后,更是残暴,动不动就让士兵剁手,动不动就要砍运粮官,连雍正帝的女婿哈庆生都难逃一死。
说白了,为啥将士们在雍正帝面前都不敢卸甲啊,难道他们真敢抗旨?
就是因为,违背大将军的意愿,后果比抗旨还严重!
九、
邬思道其实早就看透了年羹尧,就像他跟李卫说的那样,早晚会闯出天大的祸来,自然是对他敬而远之。
当然,并不是说邬思道跟年羹尧交往太浅,不愿意帮他。而是因为,以他对雍正帝的了解,跟年羹尧走的越近,自己离死也就越近。所以,为了自保,他也不敢跟年羹尧私交太重。
其实,当年老四胤禛可是敲打和提醒过邬思道的,大家都知道年秋月跟邬思道互相生有情愫,为什么却硬拆散他俩呢?
说到底,还是担心年羹尧跟邬思道凑到一起,这一文一武的,太要命了。
你看年羹尧送给邬思道的那坛子百年老酒,为什么一直舍不得喝,后来还让老四胤禛带到宗人府给老十三胤祥喝啊?
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奴才,一切都听主子安排。
后来老十三胤祥前去送行时,又把这坛子没喝完的酒带去了,其实就有继续敲打邬思道的含义在里面。
按理说,邬思道半隐,最理想的地方是西北,可是他却只能选择李卫处,原因也是如此。只不过,邬思道要想全隐,就必须解决年羹尧的事,对方不死,他做不到全隐。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帝刚到河南,邬思道就能闻到味道,即使逃跑并全隐的原因所在。因为他知道,这次雍正帝来这里,大概就是为了年羹尧的事,而年羹尧,已然是活不了。
十、
如果年羹尧能像之前那样,对邬思道掏心置腹,那么,或许能逃过一死。
西北战事一天不结束,田文镜就一天不停供应粮草,邬思道就跑不掉。而且,战事不结束,雍正帝的皇位都坐不稳,这对邬思道来讲,不是好事。
毕竟,当初他明知雍正帝会卸磨杀驴,还一心辅佐,就是心怀天下,这一点他对老十三胤祥也说了:
“十三爷这话错了,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呐?”
又因为年羹尧在不断杀运粮官,弄得田文镜都无可奈何,这也导致,这个运粮的差事,也只能邬思道去办。
可是,邬思道只要去了西北大营,那这场仗就必须得打胜。原因也很简单,西北大营里到处是雍正帝的眼线,邬思道跟年羹尧接触了,却迟迟不跟叛军决战,那雍正帝可就真睡不着觉了。
也就是说,邬思道必须得给年羹尧讲清楚利弊,让他务必跟叛军决战,否则,他们俩都活不成。
如果年羹尧跟他实话实说,担心自己这么早打了胜仗,就失去了作用,会被雍正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希望邬先生救救自己。那么,邬思道必然会帮他出谋划策,怎么低调,怎么见好就收,怎么卸掉兵权回家养老等。
总之,绝对能保命!
可是,年羹尧怎么回答邬思道的?
说什么自己确实找不到叛军主力,就算饿死了全青海的人,他也在所不惜!
说白了,年羹尧根本不想被邬思道救,或者他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已经处于危机之中。他就是要养寇自重,他就是要当西北王,他就是这么桀骜不驯。
你看,他自己都不想救自己,回京了还搞出“卸甲”那么一出,这种脑回路的人,邬思道怎么救?
那邬思道可不就跑得远远的了……
别说邬思道了,连李卫对年羹尧处死这事,都不敢说半个不字,小翠傻乎乎劝老公上书救他一救,毕竟是自己的恩人,李卫回头就是一句:
“妇人之见!”
是啊,救年羹尧,自己还想不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