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荆轲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行刺秦王最后为何会失败?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1)2060

荆轲刺秦的场面已经被无数文艺作品演绎,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荆轲是战国末期的著名刺客,曾奉燕太子丹之命,刺杀秦王政。结果行刺失败,为秦王政所杀。那荆轲是如何与太子丹结识,又刺杀秦王的呢

荆轲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行刺秦王最后为何会失败?

一,云游四方

荆轲是战国末期魏国人(战国时卫国一直是魏国附庸,战国末丧失诸侯国地位,成为魏国封君,所以荆轲算是魏国人),喜欢读书,因此对天下大势有一定了解。他还喜欢剑术,因此有较好的身手。

荆轲早年曾游说卫元君,但不被重用,于是游历四方,以求更大的发展与用武之地。荆轲到榆次,与侠士盖聂讨论剑术,双方意见不同,发生争执。盖聂瞪了荆轲一眼,他就感觉自己不是盖聂的对手,只得匆匆离去。荆轲到了邯郸,与鲁勾践赌斗,双方发生争吵。鲁勾践呵斥了荆轲几句,他就觉得打不过鲁勾践,于是急忙离开邯郸。

荆轲到达燕国,结识了喜欢击筑的高渐离,二人志趣相投,因此结为好友。荆轲喜欢喝酒,因此与高渐离经常在酒店相会,二人经常喝得兴高采烈。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感叹怀才不遇。燕国贤士田光知道荆轲很有才能,于是与他结交,成为好友。

二,结识燕丹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大,不断东出讨伐六国,以统一天下。燕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灭燕,经常与太傅鞫武商议对策。鞫武劝太子丹,送走樊於期,与齐楚合纵,共同对抗秦国。

太子丹不忍心赶走樊於期,加之觉得鞫武的计策见效太慢,因此一直没有采纳。鞫武于是向太子丹推荐贤士田光。但田光年老多病,力不从心,于是推荐荆轲。为了激励荆轲为太子丹效力,田光自杀身亡。荆轲见到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死,太子丹十分痛心。

太子丹告诉荆轲自己要找一名勇士,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劫持秦王政,然后逼迫秦王政将割占六国的土地归还给六国。如果秦王政不答应,就将其刺杀,使得秦国陷入王位争夺战。然后燕国与各诸侯国合纵,共同灭秦。

荆轲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行刺秦王最后为何会失败?

太子丹认为荆轲就是那名可以行刺秦王政的勇士,希望他能接下这个重担。荆轲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予以推辞。但太子丹态度坚决,极力恳请使得荆轲同意。此后太子丹以对待贵客的礼仪对待荆轲,让他在燕国享尽荣华富贵。

三,临行准备

燕王喜二十七年(前228年),秦灭赵,秦燕接壤。太子丹听闻秦军逼近,担心燕国马上就要遭到秦国的灭亡,于是催促荆轲出使秦国。荆轲认为自己没有信物,秦王就不会信任自己,那自己就无法行刺秦王。于是他向太子丹所求樊於期的人头与燕国的督亢地图以为信物。但太子丹不忍心杀掉樊於期,就没有答应。荆轲于是私下去拜见樊於期。

荆轲对樊於期说:“秦王跟将军可以说是有深仇大恨,父母宗族皆为秦王所杀,还花重金悬赏将军的人头。不知道将军如何应对。”樊於期回答:“一想到这我就十分气愤,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回答:“我有一条妙计,既可以避免燕国为秦所灭,也可以为将军报仇。不知道将军愿不愿意。”

樊於期问:“什么计策?”荆轲回答:“如果我拿将军的人头去见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的见我,那我就可以趁机刺杀秦王,替将军报仇了。”樊於期回答:“这正是我日思夜想的。”于是自杀身亡。太子丹听说樊於期死了,十分痛心,只得将其人头装好,准备送往秦国。

太子丹从徐夫人那里买来一把锋利的匕首,然后抹上剧毒,使得该匕首所刺中之人必死无疑。太子丹又找来勇士秦舞阳,作为荆轲的副手,随他一同出使秦国。

四,行刺秦王

太子丹送荆轲出发,但荆轲因为等朋友,所以一直迟迟没有出发。太子丹以为荆轲后悔,于是请求让秦舞阳先行出发。荆轲听了十分生气,说道:“太子何必如此心急,我之所以没有出发是为了等一位朋友。既然太子催得这么急,那我就立即出发。”太子丹与宾客目送荆轲离去,十分悲痛,于是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听了,头也没回,坚定地向咸阳进发。

荆轲到达咸阳,用重金贿赂秦王政宠臣中庶子蒙嘉,使得蒙嘉在秦王政面前为燕国说了许多好话。秦王政听了孟嘉的话,十分高兴,认为燕国是真心臣服,于是命人盛装准备,在咸阳宫接见荆轲。荆轲与秦舞阳于是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图朝见秦王政。

荆轲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行刺秦王最后为何会失败?

秦舞阳见到秦宫戒备森严,吓得腿软,不敢前行。荆轲无奈于是独自一人去见秦王政。秦王政让荆轲将督亢地图献上来,荆轲于是带着地图接近秦王政,一边展开地图,一边给他介绍督亢的富饶。图穷匕见,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想要刺秦王政。

秦王政被荆轲的举动吓了一跳,趁他刺之前急忙躲闪,挣断了衣袖。秦王政想要拔剑杀掉荆轲,但是剑太长,一时拔不出来。荆轲则追着秦王政,秦王政惊慌失措,只能一直绕着柱子走,躲避荆轲。秦国的大臣们也十分着急,但因为手中没有兵器也不敢进前。秦国的卫士离得远,没有得到王命,也不敢上前救驾。

太医夏无且见荆轲追赶秦王,急忙扔出随身携带的药匣打荆轲。秦王政的左右急忙喊道:“大王背剑。”秦王政这才拔出宝剑,砍向荆轲,直接砍断荆轲左腿。荆轲急忙将手中的匕首仍向秦王,但没有击中。秦王政则再次砍向荆轲,将他砍成重伤,荆轲临死前怒骂秦王,最后被秦国卫士杀死。

总的来说荆轲干预刺杀秦王政,说明他视死如归,很有勇气。但荆轲与盖聂、鲁勾践发生冲突,直接就跑,说明他剑术并不精良,并非顶级高手。果然他行刺秦王政时让秦王逃脱,追赶秦王也没赶上,最后仍匕首时仍未击中。同时荆轲的助手秦舞阳临场胆怯,没有给荆轲帮上忙,更加注定了荆轲行刺必然失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5/539.html

“荆轲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行刺秦王最后为何会失败?” 的相关文章

马武是什么人?东汉开国元勋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马武是什么人?东汉开国元勋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马武素有蛮力,年少轻狂,在故乡失手伤人结下仇家后,为避祸仇家移居江夏。新朝末年,义军涌起,马援加入绿林军,因作战勇猛,被更始帝任命为侍郎。在著名的昆阳大战中,马武目睹偏将刘秀的大智大勇,深为...

荀绰:西晋末年历史学家,他留下了哪些著作?

荀绰:西晋末年历史学家,他留下了哪些著作?

荀绰(生卒年不详),字彦舒,颍川颍阴人,西晋末年历史学家,西晋荀勖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永嘉末年为司空从事中郎,归于石勒,为石勒参军。撰《晋后书》15篇传于世。另著《冀州记》等。人物生平荀绰(生卒年不详),字彦舒,颍川颍阴人,西晋末年的历史学家。出生于著名...

汉文帝与汉景帝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皇帝?

汉文帝与汉景帝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皇帝?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学过中学历史的都应该记得课本上关于“文景之治”的描述,夸赞文景时期汉朝的休养生息、为政宽松,是为一大盛世。然而,偶然的机会读到毛主席对于二人的评价,感到很是诧异。毛泽东认为文、景帝乃守成之君,无能之辈。不...

在东吴四大都督当中 其中最厉害的人是谁

在东吴四大都督当中 其中最厉害的人是谁

对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谁最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候因为国家之间的争斗比较厉害,所以君主都比较重视人才,在这个情况下,厉害人物层出不穷,每个国家都有一大堆厉害人物。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东吴四大都督,他们可以说是东吴最厉害的四个人了,正是因为有...

商鞅和张仪都是秦国的功臣 两人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商鞅和张仪都是秦国的功臣 两人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还不知道:都是秦国功臣,为何商鞅被车裂,张仪却善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其发展进程可谓波澜壮阔。当然,它的发展历程中,历代秦王君主和大臣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艰辛。在历任秦国宰相中,有两个从魏国来的大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曹操把貂蝉送给关羽之后 貂蝉为何在第二天就自杀了

曹操把貂蝉送给关羽之后 貂蝉为何在第二天就自杀了

对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为何貂蝉隔天就自杀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她是三国第一美人,身为女儿却心怀家国,不畏艰险只身入龙潭,可在被曹操当作战利品送给关羽后,第二天就自尽而亡香消玉殒,那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代美人貂蝉做出这样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刘备死后诸葛亮死都没有重用赵云 原因到底是什么

刘备死后诸葛亮死都没有重用赵云 原因到底是什么

还不知道:赵云如此勇猛,为何诸葛亮至死不重用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历史中,赵云是一个人气很高的将领,而且很多人都很喜欢他。在三国演义中这是一个白袍小将的形象,但是却一直没有真正的领兵打过仗。实际上真正的赵云也没有做过将军,一直是很平常的小官,类似于刘备的贴...

三国时期关羽一家没能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关羽一家没能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由刘备一手创立的蜀汉政权灭亡。一个国家的灭亡,自然有一批该国的旧权贵要倒霉,蜀汉也不例外。比较典型的是,蜀汉元老关羽的家族,在蜀汉灭亡后被灭族,史载:“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