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淮海战役惨败怪谁?晚年杜聿明回忆:打刘伯承必胜,可老蒋不听话

中国历史5天前50

电影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这是电影中做决战前总部署时蒋介石所说的,事到如今,在很多关注解放战争的网友中已经成了巨大的笑柄。

所谓“八十万对六十万”是指

*** 军在淮海地区总共部署有八十万军队,包括黄百韬、黄维、李弥、邱清泉、孙元良等数个兵团及绥靖区守备部队,相比于华野、中野六十万人,在兵力上确有巨大优势。

但是优势不等于胜势

,能因势利导、随形变化而占据主动以至于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淮海战争更是其中规模极为庞大、战果极为丰硕的震惊世界的教科书级的典型战例。

但是坐拥八十万众的 *** 重兵集团为何会遭遇等同于全歼的重大失败呢?这种失败自然不能一人承担,

但是更大的责任人非 *** 更高军事统帅蒋介石莫属。

小淮海与大淮海

其实在辽沈战役进行中的时候,淮海战役就已经在中央军委的酝酿之中了,但是

无论是中央,还是刘伯承、粟裕等人,最开始的构想只是一个小淮海战役。

这个

“小淮海”

针对的作战对象主要是当时驻扎在徐州以东的

新安镇的黄百韬第七兵团

,再则是夺取

李延年的九绥区。

原因很简单,在淮海地区的国军大多集中在徐州一带,独有

黄百韬兵团位置突出,容易被孤立围歼。

故而战役的最初决策是以华野往新安镇方向,围歼黄百韬兵团。

而“小淮海”转变为“大淮海”的节点也是在这里。

对于黄百韬部过于突出的问题, *** 方面不可能没有察觉,也下令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靠拢。但是如果黄百韬兵团能够顺利向徐州靠拢,那么

战事

也不会如

此迅速地急转直下。

这里的问题则出现在蒋介石身上。

一则是以刘峙为总指挥。

为补救东北战局,将原本准备徐州作战的杜聿明派往东北,又因种种原因委派了作战上极为无能的刘峙,他仓促上任,战役前夕的兵力布置极为分散,已经造成了先天不足。

二则是临阵变卦。

无论是大兵团作战还是小规模战斗,对于时机的把握都非常重要,稍有迟疑都将有全军败亡的风险,而蒋介石则已经不仅仅是迟疑了,

而是一变再变。

具体来说,

则是改变原定的让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靠拢的计划,而让黄百韬兵团掩护九绥区李延年兵团撤退。

继而又听从刘峙的意见,将之一百军和第四十四军划归第七兵团建制,

让黄百韬等待由海洲(今连云港)撤退的第四十四军一同行动,客观上为我军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和时间优势。

两次变卦

,直接导致黄百韬兵团主力被围困于碾庄,

“小淮海”逐步向“大淮海”转变。

憋屈的杜聿明

在 *** 方面,三大战役

杜聿明

参与指挥了两个月就

千里转进功德林

了,虽然挂着个副总指挥的名号,

杜聿明的才能其实得不到多少发挥

,反而在

功德林招生办主任兼运输大队长蒋介石

的助力之下,差点没给自己病死。

他的确是一个救火队长

,因为他的确有能力,且听话,这也是他最后兵败的原因。

[图片6]

在黄百韬兵团被围之后,

杜聿明

回到了原本被他苦心经营现在已经一团乱麻的徐蚌战场,

面对的之一个问题,黄百韬救还是不救。

刘峙等人的意见,则以李弥、邱清泉等部救援黄百韬,打出一个所谓“中心开花”的战术

但是

杜聿明

对国军以及战场态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知,他认为更好的办法不是救援黄百韬兵团,而是

放弃碾庄方面作战,以主力寻找兵力只有十五万人的刘伯承的中野进行决战。

这种作战方案有两个好处,

一是

如能找到中野主力,则巨大的兵力差之下,华野必然救援,则黄百韬之围迎刃而解。

二是

如不能找到中野主力,则可借机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以免在态势不利的徐蚌战场遭受更多损失。但是这一方案并没能得到

蒋介石

的同意,他

一方面不想放弃黄百韬兵团,另一方面又认为如此作战脱离城防太过危险。

实际上,根据后续杜聿明的行动来看,

这种危险是值得冒的

。据我分析,

杜聿明这个作战方案的更大意图不在战,而在于撤退

,如果能完成大部分主力撤退,最起码可以进一步强化长江防线。

蒋介石最后的决定让杜聿明万分失望,他知道黄百韬兵团大概率救援不成,那便

只能在徐州龟缩成一团,以求自保了。

果然,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于碾庄,宿县又被围困。

憋屈的杜聿明

于是

蒋介石完全陷入了被动

,他又让黄维的十二兵团救援宿县。

黄维

是个书呆子,作战完全不懂得变通,仗着自己装备精良,

孤军直进,结果被围困于双堆集

,这时候,

“小淮海”已经彻底变为“大淮海”。

救不救黄维,这个问题又抛给了杜聿明。

杜聿明的想法还是

不救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

战场态势、兵力对比、士气都已不能满足救援黄兵团的需求。

在处处被动挨打、时时处于被分割包围的情况下,杜聿明难有回天之力。

杜聿明

决心按计划继续

向永城撤退,

并且

切断与南京的电报、 *** 联系

,以免撤退计划受到蒋介石的干扰。但是千算万算,杜聿明漏算了

蒋介石

仍有

空投手令

这一条。

“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维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图片10]

杜聿明的心彻底凉了,感叹

蒋介石手握三军之权而不知三军之重

,不想承担战役失败的历史责任的杜聿明在百般无奈之下回军救援黄兵团,最终

被围困于陈官庄。

战后的感慨

在电影

《决战之后》

里,当时身处功德林的杜聿明与一众国军高级将领复盘淮海战役时说到:

“诸多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蒋介石的决心一变再变。一变黄伯韬兵团被歼,二变丧失了十二兵团,第三次改变决心,整整导致了全军覆没。”

[图片11]

如今棋局终了,我们回头再看杜聿明的决策,是有相当的可行性,但是奈何国军从里到外烂了个透彻,

大厦将倾,早已经是独木难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0/609392.html

“淮海战役惨败怪谁?晚年杜聿明回忆:打刘伯承必胜,可老蒋不听话” 的相关文章

班布尔善是什么人?鳌拜被擒后他是什么结局?

班布尔善是什么人?鳌拜被擒后他是什么结局?

班布尔善,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少年康熙擒鳌拜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了。在清王朝,的确出现过这档子事情,但我们知道,康熙制服鳌拜后,最终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饶了他,并给了他一个爵位,也算是他有功一场罢。可在这件事的背后,康熙却没有...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说樊哙 刘邦是怎么想的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说樊哙 刘邦是怎么想的

还不知道:刘邦病重之时,为何派人诛杀大将樊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是一手建立西汉政权的汉高祖,而在建立西汉的过程当中同乡樊哙对他的帮助也很大。并且最终汉朝成立之后刘邦封樊哙当汉朝的大将军。但是到后来刘邦年老病重的时候却派人去斩杀樊哙,主要是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

宗预: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

宗预: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

宗预(?-264年),字德艳 ,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曾随张飞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为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诸葛亮逝世后,宗预受命出使孙吴,得到孙权的赞赏。迁后将军,出督永安,又升任征西大将军,并受封关...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对霸王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中有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秦末乱世,一代霸王项羽怀揣着自己的英雄梦想,带领着江东的才俊们南征北战,从此占一方势力,书写一生传奇威名。横空出世的项羽,战...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没有同意立庙 刘禅这是对诸葛亮不满吗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没有同意立庙 刘禅这是对诸葛亮不满吗

对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同意为其立庙,是要发泄不满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刘禅和诸葛亮,很多人都是知道诸葛亮是刘备为刘禅指定的辅政大臣,“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并且告诉刘禅对待诸葛亮一定要“敬听师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

被围麦城后,关羽如果带着周仓一起会突围成功吗?

被围麦城后,关羽如果带着周仓一起会突围成功吗?

麦城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役,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最开始关羽取胜,后来,曹操和孙权勾结,集中精锐兵力,合围关羽,关羽兵败麦城,被孙权俘获杀害。关羽兵败麦城时,全部兵马只剩下三百多人,在突围时,留下周仓等一百多人守城,自己带...

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 李建成水平能达到李世民吗

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 李建成水平能达到李世民吗

还不了解:李建成能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建成如果当了皇帝,能够达到李世民的水平,开辟大唐盛世吗?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在大唐帝国的帝都长安玄武门附近,发生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流血政变,秦王李世民因为在夺嫡之争中被逼入险境,所以孤注一掷的发动兵变,杀死了太...

赵元佐: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因病发疯,被废为庶人

赵元佐: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因病发疯,被废为庶人

赵元佐(965年—1027年),本名赵德崇,字惟吉,东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朝宗室大臣,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宋真宗赵恒同母兄,母为元德皇后李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聪明机警,擅长骑射。跟随宋太宗征战北方,拜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封为卫王。迁检校太尉,封为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