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韩信被吕后秘密处死,死前大喊19字遗言,为何吓得刘邦一身冷汗?

中国历史2周前 (10-24)110

前言

汉朝是我国一个开天辟地的时代,它孕育出了无数的传奇人物,也造就了数不清的英雄良将。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就是这众多良将中的其中一员,但他的一生也是三杰中最为曲折离奇的。

公元前196年,一代兵仙韩信走向了他人生的终点。在萧何的诓骗下,韩信被迫来到长乐宫,被吕后设计害死。

临死前,韩信曾撂下一句狠话,从前线赶回长安的刘邦,听到韩信的这句话吓的冷汗直流,立刻下令:“赶紧把蒯通给我抓住煮了!”。

那么,韩信临死前究竟说了什么话,能让刘邦如此害怕?这个蒯通又是什么人,刘邦为何会下令煮了他?

韩信之死

公元前201年,刘邦下令将“兵仙”韩信从属地抓到了京城,但因找不到其谋反的证据,只好削了他的王位,将他困在京城时时刻刻监视着。

刘邦要杀韩信,并不是因为韩信手上的军权,而是韩信的用兵能力。这才是刘邦真正忌惮的地方。

公元前196年,韩信轻信他人谎言,被吕后设计害死。相传,韩信的死状十分凄惨,吕后将他蒙在布袋中,让宫女用竹签将其活活戳死。

韩信死前大喊:“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为何会在死前喊出这样的话呢?这还要从他受封楚王期间开始说起。

早在韩信在封地为王时,就有两个人告诉过他,刘邦此人只能共患难不可共享福,劝他早为自己做打算。

但当时的韩信认为,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他打下来的,刘邦怎么会杀自己这样的功臣呢?于是对两人的劝告充耳不闻,这才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之一个劝韩信独霸一方的人,是他的发小钟离昧。钟离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猛将,他在项羽麾下时,曾多次将刘邦打的四处逃窜,导致刘邦对他怀恨在心。

随着项羽自刎乌江,钟离昧也被刘邦列为了头号通缉犯。为了躲避刘邦的抓捕,他决定投靠自己的发小韩信。

当时,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他将钟离昧留在自己的封地,每天好酒好肉的招待着,以为刘邦不会发现这件事。

但刘邦最终还是知道了,于是告诉韩信要来楚国游玩。其真实目的显而易见。韩信为了表示忠心,就劝钟离昧自杀。

钟离昧告诉韩信,倘若自己死了,那么韩信就再也没有敌人了,届时,便可轻而易举地将韩信除去。钟离昧劝韩信与自己合作,联手抗衡刘邦,这样尚可保全性命。

但韩信固执己见,他听不进这些劝告,执着的认为刘邦不会杀自己。最后,钟离昧还是没逃过一死,韩信将他的人头献给了刘邦。

按理说,韩信主动献上通缉犯人头,刘邦应该奖赏他才是。但刘邦不仅没有给予奖励,反而还将韩信降职为淮阴侯,成为了一个没有兵权的傀儡。

第二个劝说韩信自立为王的人就是韩信死前提到的蒯通。

在韩信当初拿下齐国时,蒯通就告诉过韩信,让他要么独善其身,不帮项羽和刘邦中的任何一方;要么就三方平分天下,如果有人不听,就联合另一方去攻打不听话的人。

很明显,蒯通的建议,虽不是让韩信独霸天下,至少能让他和刘邦项羽平起平坐。但很可惜,韩信并没有听劝。

蒯通何其通透,他知道若是天下统一了,韩信作为武将,势必是无法善终的。见韩信不听劝告,蒯通只好离开韩信,回到了乡下,准备安享晚年。

没想到,韩信临死前,竟然说出了后悔没听蒯通所言的话来,这让刘邦又惊又怒,下令将蒯通抓来,用大锅煮了。

蒯通本就因为不想死才离开韩信的,这下可好,还是被刘邦抓了回来。但蒯通是个谋士,他死前大喊,说还有几句话要讲。

蒯通告诉刘邦,自己当初跟随韩信,那韩信就是他的主人。作为一个手下,对主人忠诚是应该的,他给韩信提出有利的建议,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倘若杀了他这样忠诚的人,那天下人还敢对刘邦忠诚吗?

刘邦听了后,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就放走了他。可见,蒯通是何其的通透,如果当初韩信听了他的话,也许就不会是现在的结局了。

可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韩信落得如今的结局,和他的经历也有着很大关系。

胯下之辱

韩信出生于楚国淮阴的一个贫穷家庭里,虽然家境品韩寒,但他依旧游手好闲,不求上进。以至于后来母亲去世,他连安葬母亲的钱都没有。

因为没有钱,他常常去村民家蹭饭,曾经在南昌亭亭长处一连蹭了好几个月的饭,导致亭长夫人非常讨厌他。

为了不让韩信来蹭饭,亭长夫人每天很早就把饭做好了,韩信到了饭点来蹭饭时,就没饭可吃了。

韩信只是懒,但他并不傻,自然明白亭长夫人的意图。他对此非常生气,于是开始流落街头,发誓再也不回来了。

不过他也是幸运的,有次,韩信在街头差点被饿死,幸得一位大娘救助,才将他救了回来。

之后,韩信就开始在大娘这里蹭饭了,一连蹭了一个多月,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这么下去了,于是辞别了大娘。

临走时,韩信对大娘说,等自己将来有本事了,一定会回来报答大娘。但大娘听到此话后却很生气,大娘说,自己是因为可怜韩信才给他饭吃,并不是为了让他报答。

之后还告诉韩信,作为一个男子汉应该自己养活自己,这样游手好闲的到处蹭饭是不行的。

辞别大娘后,韩信背着一把宝剑继续在街上闲逛。他虽然好吃懒做,但却喜欢舞刀弄剑,经常背着宝剑和别人吹牛。

一次,韩信在街上闲游,一个屠夫突然拦下他,说他虽然背着把宝剑,但却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屠夫还羞辱韩信,要么就用宝剑刺他,要么就从他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愣了一下,在原地站了好久,最终竟然真的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从此之后,韩信便成了当地的笑料。

天无绝人之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韩信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可来到起义部队,韩信并没有受到重视,他提出了很多军事建议,项羽都没有采纳。

因此,韩信又转头去投靠了刘邦。刘邦同样也不看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反倒是萧何和夏侯婴发现了韩信的才华。

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刘邦终于答应见一见韩信。也就是在这次会面中,韩信提出了著名的“汉中对”,并讲述了落地的军事策略。

刘邦喜出望外,封了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从一个受胯下之辱的少年,转眼间就变成了军队的更高统帅。不过也是从这里开始,他的悲惨人生就埋下了伏笔。

封为齐王

虽然韩信加入了刘邦的阵营,还被封为了大将军,但刘邦却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任过他。

刘邦想要借韩信成就霸业,韩信则是想借刘邦之势名扬天下,两人算得上是各取所需,相互利用。

加入刘邦阵营后,韩信收到的之一个命令就是定“三秦”。“三秦”又是什么呢?

原来,当初在项羽分封诸王的时候,将偏僻的蜀汉地区分给了刘邦,同时又将自己的心腹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也分封到关中。

项羽这样安排,目的就是让这三个心腹盯着刘邦的动作,如果刘邦想要进军中原,这“三秦”便可群起而攻之。

为了完成定“三秦”的任务,韩信开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直取关中之地,这也为刘邦日后称雄立下了伏笔。

之后,刘邦又派韩信攻打齐国,同时又悄悄派郦食出使齐国,去游说齐王田广投降。

不得不说,郦食的能力是真的强,韩信还没到齐国,郦食就已经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将田光劝降了。

对此,韩信就不高兴了,他觉得自己大张旗鼓帅兵出征,还没到目的地,使者就已经把敌国劝降了,这样自己非常没面子。

就是这个时候,蒯通出现了。蒯通见韩信率兵停在平原渡口,向前也不是,退回去也不是,于是边站出来对韩信说:“汉王下令命你攻齐,你为什么不往前走呢?汉王可没有下令让你退兵啊!”

韩信心里本来就对此事不满,听了蒯通的话,就更加犹豫了。蒯通见状继续扇风点火,说韩信一路走来不知流了多少血汗,而郦食不过就是靠着一张嘴,功劳怎么能和韩信作比较。

韩信被说动了,继续向齐国进军。齐王田广得知韩信率兵攻打齐国,认为郦食是汉王派来转移视线的,下令将郦食残忍的烹杀了。但即便如此,齐国还是没能抵挡得住韩信的进攻,被一举拿下。

攻下齐国后,韩信上书给刘邦,想要 *** 齐王。刘邦看到韩信的来信后,气的直拍桌子。

原本郦食的死就已经让刘邦很恼火了,鉴于当时正是需要韩信的时候,所以忍住没有追究此事。现在倒好,这小子竟然还想要代齐王了。

见刘邦盛怒,张良赶紧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脚,并且使了个眼色,示意他送信的人还在这里。

刘邦也反应了过来,意识到自己刚刚的做法不妥。此时正是用人之际,他不能把韩信逼反,这样会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

想到这里,刘邦告诉送信的人:“韩信将军劳苦功高,不要做什么代齐王,我让他做真齐王!”之后,便册封韩信为齐王,然后让他带兵去攻打楚君。

从此时开始,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实力愈加雄厚,而项羽的境况却越来越差了。后来,项羽派人觐见韩信,希望韩信不要再帮助刘邦,三人可以三分天下。

但韩信对项羽先前的不重视耿耿于怀,他告诉项羽派来的使者,说当年他在项王帐下时,被项王轻视,如今所得到的的一切,全都是汉王刘邦给的,绝不会背叛刘邦。

楚国使者走后,谋士蒯通也劝韩信不要再帮刘邦了,劝他接受项羽的建议,与其二人三分天下。

但韩信并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执着的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刘邦会信任他善待他。蒯通见此,知道再跟着韩信,日后必不会有好结果,便离开他回到了乡下。

汉五年,刘邦派韩信和彭越一起攻打楚国,但是两人却都没有出兵,结果刘邦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

张良告诉项羽,这两人是在拥兵自重,需要给予一定的好处,他们才会出兵。

刘邦听此,将大片的土地划分给韩信和彭越,两人得到如此好处,果然出兵相助。后来的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30万,逼得楚王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死后,刘邦成了皇帝,但他对韩信极为不信任,认为他手里的兵权过大,常常为此寝食难安。公元前202年,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

政治低能

夺了韩信的兵权后,项羽将韩信改封为楚王。此时的项羽已经是个“光杆司令”,没有兵权,只是一个傀儡王。

但刘邦深知韩信的用兵能力,他还是放心不下,深恐韩信将来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他将韩信调回楚国,想要除掉这个隐患。

但韩信却对此浑然不知,他本就是个楚人,对于刘邦这一安排还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回到楚国后,他找到当初收留自己的那位大娘,赐予千金;之后又找到了当年羞辱他的屠夫,封他做了中尉。韩信说,正是因为屠夫那日的行为,才成就了今天楚王韩信。

由此可见,韩信的人品是过硬的,他懂得感恩,以德报怨,是一个有品质高尚的人。

话说回来,韩信对于早年间别人的些许善举都能牢记在心,何况是让自己名扬天下的汉王刘邦呢?

韩信牢记刘邦的承诺,刘邦曾许诺过他“汝功高,汉必不负你”。但这真是刘邦内心所想吗?很显然,这只是刘邦的缓兵之计。

项羽死后,韩信的作用也不大了,刘邦也没打算继续留着他,他的生命也由此开始进入倒计时。

刘邦为何一定要除掉韩信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之一个原因,当时的刘邦已经快六十岁了,进入了古稀之年,而韩信才三十多岁。虽然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不能保证,他会同样忠心于自己的后代。

第二个原因,刘邦重用韩信是因为战略需要,但两人并无私交,关系算不得好。而且刘邦之前对韩信就一直有隔阂,再加上韩信的用兵能力很强,刘邦对他多有忌惮。

鉴于这两个原因,喜欢猜忌的刘邦势必不会再继续留着韩信,因此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就这样,曾经的“兵仙”,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短暂的一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结语

自古成败,往往都在一念之间。纵观韩信一生,他对刘邦忠心耿耿,从无称帝之意。他想要的,不过是荣华富贵,想要名扬四海。

他天真的认为,凭借自己的功劳,刘邦一定会善待自己。可他却不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化。

以韩信的才能,若当初听从蒯通的建议,三分天下也未必不可。但很可惜,他的“政治觉悟”太差了,不懂得变通,这才造就了后面悲惨的结局。

从韩信的结局中,我们也收获了教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懂得灵活变通,才能走的更顺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10/609889.html

“韩信被吕后秘密处死,死前大喊19字遗言,为何吓得刘邦一身冷汗?” 的相关文章

陈登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刘备为何没有纳入麾下?

陈登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刘备为何没有纳入麾下?

所谓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陈寿《三国志》里有这样一段话,这是发生...

刘备跳槽比吕布还要多 刘备名声为何比吕布还要好

刘备跳槽比吕布还要多 刘备名声为何比吕布还要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跳槽比吕布还勤快,名声为何一直却很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跳槽,对于时下的职业人来说,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不论是自身原因,还是环境因素,或者就是心情不好,换个东家,没准就能逆袭上天了。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也在频频上演跳槽的戏码,而跳槽特...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得诸葛亮器重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得诸葛亮器重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

阚泽:三国时期东吴学者、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阚泽:三国时期东吴学者、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阚(kàn)泽(170-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阚泽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封都乡侯。虞翻称其为“盖蜀...

历史上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历史上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背叛唐朝的战争,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

徐盛: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曾获得君主大壮

徐盛: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曾获得君主大壮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地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

程务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唐朝有何贡献?

程务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唐朝有何贡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文明元年(684年),唐朝宰相裴炎因为被人诬陷谋反,遭到逮捕下狱。程务挺为了救好友裴炎,于是上书武则天,声称裴炎是遭人诬陷,绝不可能谋反。但程务挺的上书不仅未能拯救裴炎,反而自己也受到牵连,最后二人都遭武则天处死。...

李善长最后没能躲过朱元璋的屠杀,是为何?

李善长最后没能躲过朱元璋的屠杀,是为何?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李善长是明朝第一文臣,在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的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深受朱元璋信任与重用。既然李善长为明朝立下如此大功,那朱元璋为何还要处死他呢一,投靠朱元璋李善长自小就博览群书,很有智谋。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