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刘禅一个问题暴露出他并不傻 刘禅到底问了什么
还不知道:诸葛亮和刘禅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病逝前,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才发现阿斗并不傻
后主庸常之君,虽有一亮之经纬,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焉可括天下也。——王崇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刘禅都是一个昏君庸才,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即使有诸葛亮和姜维这样的能人辅佐,依然未能成大事建大业。张璠说“刘禅懦弱”,裴松之说“刘禅凡下之主”,俞德邻说刘禅只有“暗弱之资”,足见历史上刘禅之庸名。
事实上,他们的评价也确实十分有道理。公元223年,刘备兵败夷陵死于白帝之后,便立刘禅为蜀汉君主,并托孤于诸葛亮为相父。而无论是诸葛亮健在或者离世之后,身为君主的刘禅都干出了不少荒唐之事。
诸葛亮在时,刘禅就当甩手掌柜,下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由此天天与宦官为伴,以蛐蛐为乐。诸葛亮日夜劳心劳力,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病逝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给刘禅把门的了。于是刘禅之庸就快速暴露出来,他愈发宠信宦官黄皓,致使姜维虽有大才却常常遭到黄皓掣肘,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姜维还只能跑去沓中屯田待战,以至于成都内部变得愈发糜烂。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率领大军进攻蜀地。姜维独木难支,被钟会拖住之后,邓艾偷渡阴平,进入成都。当时刘禅又听信黄浩谗言,认为敌军不会到来,结果邓艾一路杀到绵竹,刘禅这才反应过来。
刘禅当时虽然情势危急,但是在西南之地还有两支军队,加上成都的守军完全可以守住成都,等到姜维退回蜀地,两面夹击,完全可以将邓艾围杀于关内。但刘禅的之一反应,却并不是迎战,而是投降,反倒是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还保留了大汉脊梁,以身殉国。
刘禅投降后去到魏地,被司马昭封为了安乐公,从此之后继续享乐,丝毫没有亡国之君的羞耻感,在魏地整整生活了8年之后才离开人世,从此得到了颇多骂名。
而这些,都是刘禅一生当中无法抹除的污点。虽然刘禅的确做了颇多荒唐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禅是一个绝对的蠢材或者昏君,实际上,历史上大多数人对刘禅的评价,都是“庸君”而已,事实上,刘禅还是有一些心计的。
比如公元263年,刘禅投降之后去到魏地,被司马昭控制了起来。司马昭多疑,曾经就设宴来试探刘禅是否真切归降,在宴会上,司马昭特意命人演奏蜀中乐曲,当时很多蜀汉旧臣都掩面垂泪,但是刘禅却怡然自得,开开心心的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其实是刘禅明白,司马昭此举就是为了试探他,所以他才专门这样说的,足见刘禅并非是一个完全没有心机的人。
另外,在诸葛亮身死之前,刘禅所问的问题,也展现了刘禅作为君主聪明的一面。公元234年,诸葛亮已经积劳成疾,病重不起。远在成都的刘禅得知消息之后是心急如焚,当即就派遣李福前去看望,并让李福代自己去问诸葛亮几个问题。
而这些问题当中的其中一个,是“丞相百年之后,子孙应如何自处之?”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担心诸葛亮死后,其后人不知该如何安排。实际上意思是,刘禅害怕诸葛亮的后人凭借诸葛亮的地位挑战自己的君权。
诸葛亮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心中也是一惊,没想到这刘禅还算是有些心计,虽然这是一种对自己和后人的不信任,但身为帝王,本就该有这样的帝王心计。诸葛亮随即回答,封侯赐爵都可,但不要让他们掌握什么实权就好了。
因此,诸葛亮死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随后,刘禅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长子诸葛瞻,借此来笼络诸葛瞻,并封诸葛瞻为武乡侯,虽然是个王侯,但实际上却并无实权。但因为蜀中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因此也推崇诸葛瞻,所以刘禅最后还是起用了诸葛瞻。但刘禅对诸葛瞻的安排,已经足见刘禅还是颇有心计的。
综上所述,刘禅并不是完全的傻子,只是才能比较平庸。虽然干不成什么大事,但是小事上还是十分精明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就比较客观,他将刘禅比作“素丝”,本身是澄明通透的,就是容易被人“染色”,诸葛亮在时,刘禅没有做出太多出格之举,在发展蜀地经济上也颇有些成就。但诸葛亮死后,遇到黄皓这般的人之后,刘禅就逐渐成为“昬闇之后”,以至于落下历史骂名了。
因此,如果想要更加客观地了解更加真实的三国历史,更好还是来看看《三国志》这本书。《三国志》乃是二十四史中水平更高的前四史之一,其在史学界的地位是十分之高的,其学术性也是尤其之专业的。
《三国志》不仅讲述了无数三国人物的故事,还讲述了整个三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这套《三国志》总计有6本,原价680元,现在我们为您争取到了一个极低的价格,目前仅需168元即可入手,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买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