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曹操并没有在孙权的劝说下称帝,是为什么?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据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派遣使者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接到孙权劝进的表书后,拿着对群臣说了一句话:";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对于曹操为何没有称帝有这么几种观点:之一,当时的形势并不允许曹操称帝;第二,曹操识破了孙权的伎俩,没有上当;第三,曹操想做周文王,内心并不想称帝。我们逐个进行分析,看看曹操到底为何没有称帝。
曹操想不想称帝?
一个人做事情总会有一定的目的、动机,所以我们要想知道曹操为何没称帝,首先要搞清楚他到底想不想称帝?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看曹操自公元208年开始,一步一步的举动: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废三公、称丞相。这个还可以说是为了解决南征荆州的后顾之忧,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专心“升官”,造势。
建安十七年(212年),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帝册封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七月建魏国宗庙社稷。
建安十九年(214),魏公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
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进爵魏王、行天子舆服仪仗。
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立曹丕为魏王国太子。
自公元208年开始,曹操一步步从丞相,到魏公、魏王,下一步只剩下称帝之路可走了。即使到最后曹操不称帝,跟着他打江山的人也不会同意的。在我看来公元213年册封魏公是一个关键节点。魏国已经是一个独立于东汉的公国了,所以荀彧才会表示异议,才会被曹 *** 死,此时曹操已经有了称帝之心。
孙权劝进的目的何在?
孙权上表称臣、劝进是在公元219年10月,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刘备攻占汉中,6月攻占上庸,7月进位汉中王;7月,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10月,孙权派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相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关羽的大本营江陵;12月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
结合以上一系列事情,孙权劝进确实有祸水东引的意图,所以后来孙权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三足鼎立,必然有两方结盟共同对付另外一方。所以当孙权、吕蒙开始谋划袭取荆州,他们必然背离刘备倒向曹操。孙权请降、称臣都是非常聪明的选择,其实就是拉着曹操一起背锅,因为夺荆州、杀关羽必然引来刘备的报复。
如果曹操称帝,刘备集团向来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不可能不作出反应,这样就没时间来报复孙权了。其实除了孙权劝进,当时陈群、桓阶、司马懿等人也都劝曹操称帝。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曰:";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於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无所与让也。";陈群、司马懿的表现说明,曹操当时称帝也是可以的。
当时的形势如何?
曹操是有着一统天下的志向的,哪怕在赤壁之战后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本来按照曹操的设想,如果能够扫平天下,那时候称帝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可惜虽然赤壁之战后曹操平定关中、张鲁,彻底统一了北方,但是对刘备、孙权的战争却并不顺利。我们选取曹操人生最后3年的时间看他的征战状况:
1、建安二十二年初(217),伐吴,大疫,遂退;
2、建安二十三年(218),正月耿纪、韦晃作乱于许都;十月,侯音作乱于宛城;
3、建安二十四年春(219),夏侯渊殁于定军山;三月,曹操与刘备相持不下,退兵,刘备占据汉中、上庸等地。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同月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魏讽、陈祎乘机联合荆州地缘势力,谋划袭击邺城。陈祎心中恐惧,向曹丕告密。曹丕开展政治大清洗,削弱亲汉反曹势力和文官集团力量,连坐死者数千人。
外部来说,刘备集团在公元219年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候,阵斩夏侯渊,占据汉中,曹操不得不放弃;关羽北伐,包围襄阳、樊城。如果不是孙权从背后偷袭荆州,而是兵力进攻曹操,恐怕曹操面对的局面更加困难。
内部叛乱不断,虽然这些叛乱很快都被平定,但是却都说明当时朝廷内部,拥汉派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尤其是魏讽的这次叛乱,让曹丕抓住机会进行了大清洗,基本上扫除了拥汉派的实力,所以曹丕日后篡汉才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综上,在我看来,曹操之所以没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称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当时的情势不允许曹操称帝,而且曹操在公元220年正月就病逝了,如果曹操能够多活个一年两年,那么就轮不到曹丕来篡汉了。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讨论,共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