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在文学与政治方面,马周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文化9年前 (2015-07-27)100

马周,字宾王,唐朝时期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周少孤贫好学。武德中,补州助教。辞而西游长安,客居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三年(629年),代常何为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唐太宗即日召见,令直门下省。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贞观十八年(644年),任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劝唐太宗以隋为鉴,省徭役,恤民力,如贞观初之节俭,慎选地方官吏,对诸王勿过优厚,勿令宗室功臣世守封土等,多为唐太宗所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唐高宗继位后,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

在文学与政治方面,马周带来了哪些影响?

主要影响

政治

贞观六年(632年)及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两次向唐太宗上书,详细论述了自己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考。

其一,是规劝唐太宗要处理好与太上皇李渊的关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并逼父亲李渊退位,这让他与李渊的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贞观三年(629年),李渊搬出皇宫入住大安宫,一直到贞观九年(635年)去世,基本没出过此宫。即使李世民出京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未同行。对此,马周在疏文中坦言,太上皇李渊所住的大安宫“极为卑小”。此外,李世民外出避暑,却让太上皇“留热处”,令人不安。应当说,马周的这番话是冒着极大风险的。所幸的是,唐太宗对马周的话并没有生气,相反“善其言”。马周的直言、唐太宗的大度,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是规劝唐太宗要处理好诸王的问题。唐太宗在位期间,数度欲恢复世袭分封制,即裂土分地以封宗室功臣。此举受到马周、李百药等人的坚决反对。马周在两篇疏文中都谈到这个问题。首先,他指出世袭分封制的害处,若有“不肖子袭封嗣职”,则百姓遭殃,国家蒙患。其次,他征引历史,世袭分封实乃为后世子孙留下灭亡之隐患。至于欲爱诸王,马周提出当爱之有道,并举曹操溺爱曹植之例,反连累曹植在曹丕称帝后被“禁闭同狱囚”。因此,对于宗室子弟,给予适当待遇即可,如有才行,则随器授职,这才是万全之策。正是因为马周等人的坚决反对,唐太宗才打消了实行世袭分封的念头。

其三,是规劝唐太宗要处理好近侍人员的问题。马周在疏文中提到了白明达、斛斯正等人,他们是当时常伴唐太宗身边的乐工、箭手等近侍人员。从马周的疏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他们非常厚待,授予他们很高的爵位,并让他们参与朝会。马周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看来,对于近侍人员,不可过于亲昵,实在要奖赏,也只需“厚赐钱帛”,万不可使其干预朝政。事实证明,马周的忠告具有先见之明,唐王朝最后就是在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双重打击下崩溃的。

在文学与政治方面,马周带来了哪些影响?

其四,是规劝唐太宗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唐太宗即位后,引隋亡之戒,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创下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但此后,唐太宗奢侈之风逐渐浮现,役民之事逐渐增多,不复贞观初期的俭约之状。马周在疏文中引汉代之例,文帝、景帝废奢务俭,所以百姓安乐,以此来劝诫唐太宗要保持俭朴的作风,做到善始善终。

其五,是规劝唐太宗要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马周鲜明地指出“理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进而说“今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京官不称职者始补外任,果敢能干者先充内官,其次再补边州;此外,由于用人不察,“以德行才术擢者,十不能一”。应当说,马周关于加强州、县官员选任的论述是非常深刻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基层官员特别是地方长官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唐太宗采纳了马周的建议,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京官举荐,刺史人选则由其亲自简择,从而加强了地方官员的选任,提升了地方官员在官僚体制中的地位。

总之,马周在贞观年间,针对当时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利弊分析,并及时上书唐太宗,或者使已经出现的失误得到纠正,或者见微知著,提示了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干预的原则和 *** ,从而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马周的政论虽然是围绕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展开的,但他所阐发的许多观点,却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和价值,因而得到了后世历代开明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成为此后一千多年当政者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文学与政治方面,马周带来了哪些影响?

文学

马周为人极谨慎,其为文也有相应的特征。虽“援引事实,扬榷古今”,却非纵横驰骋,激昂慷慨。不但不同于前代的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不同于同时代的魏征;和岑文本比较近似,语多委婉,不是“词强理直”。

例如《旧唐书》本传载其贞观十一年(637年)所写的《陈时政疏》,他在这里不举尧禹三代之事,而以汉之文景为例;不要求唐太宗作到尧禹那样恶衣菲食,只希望他勿效汉武帝那样穷奢极侈。这话不仅是“卑之勿甚高论”,而且“扬榷古今”,很有独到的见解。“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这是发人深省的。

马周论事,也有和魏征相似者,是把“贞观之初”作为励精图治的标准。类此的意见,刘洎也曾讲过,只是马周所言更加恳切。岑文本所谓“听之靡靡,令人忘倦”者,大概就是这样的文章。马周行文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他用语更为自然,几乎不假骈俪,这在唐初政论文字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7/12201.html

“在文学与政治方面,马周带来了哪些影响?” 的相关文章

萧子范: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六子,他有哪些文学成就?

萧子范: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六子,他有哪些文学成就?

萧子范(486年-550年),字景则,南北朝时期梁朝辞赋家,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六子。子范与其八弟萧子显、九弟萧子云三兄弟,并称“三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萧子范于永明十年(492年)获封祁阳县侯,拜太子洗马。南梁天监初年降为祁阳...

李瑱: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封为恒王,信仰道教

李瑱: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封为恒王,信仰道教

李瑱,本名李潓,字嗣盈,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母为郑才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封为恒王,信仰道教。授右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十四年(736年)二月,改名李瑱。安史之乱爆发,跟随唐玄宗逃亡成...

在古代什么是九锡?三国时期有哪些人得过这份荣耀?

在古代什么是九锡?三国时期有哪些人得过这份荣耀?

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古代,九锡其实是九赐,因为锡与赐是通假字。它是中国古代皇帝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主要包括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铗钺、柜鬯九类物品。历史上,许多开国皇帝都接受过九锡,因此,九锡成了篡逆的...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赵祯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赵祯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宋朝第四位皇帝,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了变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当时还在京任职的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极为不屑,干脆申请外调,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熙宁十年,苏轼调离京城,先后担任杭州通...

宇文化及简介: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

宇文化及简介: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

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宇文化及的详细介绍,一起...

嘉庆皇帝并不是被雷劈死的 嘉庆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嘉庆皇帝并不是被雷劈死的 嘉庆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代嘉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嘉庆之谜揭开,并非被雷电劈死,真实死因是什么?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在这二十五年间,清代经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开始了漫长的中衰期。纵使嘉庆皇帝力挽狂澜,拼尽全力想要拉住走下坡路的清代,惋惜他的力量最终不能掉转历史的车头。于是他带着遗憾撒...

在古代知县是什么官阶?他是如何管理人口的

在古代知县是什么官阶?他是如何管理人口的

县是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自从秦始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县令就成为最重要的基层官员,一直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古时候,知县属于七品官,官阶不高,但是对于地方上来说,却又是最接近普通人群的人。在中国古时候,尽管地域辽...

历史上真实的孙坚是个什么样的人?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孙坚是个什么样的人?都经历了什么?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孙武的后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在五代十国时,唐末帝李从珂手里弄丢的,北宋以后出现的传国玺大概率都是“西贝货”,那真玉玺到底上哪去了呢?唐末帝自焚而死,其遗骸都被石敬瑭给找了出来,而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