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在下跪之前 他们为什么都要拍袖口
对清代官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官员下跪前,为什么要拍袖口?
关于清代官员下跪前拍袖口的礼节,在近几年的清宫剧里已经演绎了无数次,没有人会感到陌生,但我们可能仍然会很疑惑,这种礼节从何而来?
清代入关之后,不仅在发型上要求所有老百姓剃了个金钱鼠尾,在服装上同样禁止老百姓身穿故国服饰。满清贵族是善于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其衣着自然是要利于作战、便于生活,这点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宽袍大袖截然不同。
旗装的袖子窄而瘦,袖口有一处上翻的护盖,称为“哇哈”,不用的时候挽起来露出手掌,需要的时候就放下来,这样既可以保护手腕,又可以防寒保暖。而我们看到的拍袖口实际上是一只手沿着另一只手的小臂从上往下把“哇哈”翻下来,并不是真正的拍打袖口,这种礼节叫“放哇哈”。
古人的口袋不像现代人一样设计在身体两侧,而通常是缝在袖子里面,在“放哇哈”这么大的动作之下,如果藏了太多东西的话就会很不方便。所以这种礼节衍生出来的意义就是象征官员两袖清风,没有中饱私囊之举。但是,这种象征也仅仅是象征而已,贪的人就算把袖子甩得再响也一样贪了。
再有一点就是表白心迹,朝廷命官在皇帝面前不仅要通过这套动作说明自己清正廉洁,同时也在传达一个信号:下官袖内空空,没有私藏利刃,卑职一心事主,别无二心。当然除了上述作用之外,作为一种强制性礼节,“放哇哈”的象征意义远不止此。下级在觐见上级之前拍打袖口也有除去灰尘的意思,虽然大部分朝廷官员身上根本不可能有灰尘,这种动作表明自己干干净净地前来拜见,以示尊敬。
最后一点尤为重要,东方的大礼在历朝历代都是双膝跪地,这点与欧洲的单膝着地截然不同,而“哇哈”放下来之后跟马蹄一个模样(所以这种袖子又称“马蹄袖”),那么当官员五体投地下跪参拜的时候像什么呢?岂不就像一匹供主子驱使的马一样吗?在清代的官场生态里,普通官员连自称“奴才”的资格都没有,“哇哈”放下、双手着地,也是在表明自己唯朝廷马首是瞻之意。
当然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引申和解读,但作为礼节,这种拍打袖口的行为,也只是一种礼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