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猝死因而迁怒官员?乾隆帝没那么简单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乾隆帝刮起官场风暴的往事。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原配嫡后,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太保大学士公赠郡王衔傅恒之姊。乾隆皇帝对其“敬服,钟爱异常”。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 ,乾隆皇帝偕孝贤皇后东巡泰山。此次东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登临泰山封禅,而是为孝贤皇后还愿,同时到阙里谒孔庙并举行盛大的释奠典礼。当然,恭奉皇太后,游览名胜古迹,考察民情戎政也是此次东巡的目的之一。
但是,此次东巡却成了乾隆皇帝的伤心之旅。
三月初八日,乾隆皇帝一行浩浩荡荡踏上了回京之路。至三月十一日,在还未到达京城之时,孝贤皇后就香消玉散,病死于船上,时年仅37岁。
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述悲赋》
孝贤皇后的突然离世令乾隆皇帝极度悲痛,为了显示隆重,乾隆皇帝要求提高丧仪规格。最终,丧仪打破了清朝入关以来,皇后去世时外省不举哀服丧的惯例,要求天下臣民一律为孝贤皇后服丧,同时规定文武官员百日之内不准剃发(满族旧习)。
但是,很多官员没有执行丧期不准剃发的满族旧习,百日未满就开始剃发。而且各省主动要求进京参加葬礼的督抚大员太少。而更令乾隆皇帝恼火的是,在举行祭奠典礼的时候,到场的朝廷大臣竟不到一半人。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便决定刮起一次“官场风暴”。
随后,乾隆皇帝杀鸡儆猴,以铁腕手段处死了知法犯法,公然在百日之内剃发的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以及湖广总督塞楞额两位高官。另外,乾隆皇帝又吹毛求疵,以各种理由惩罚了包括皇长子和皇三子在内的多名官员。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皇帝亲自刮起“官场风暴”,并对官员痛下重典,是因为孝贤皇后的猝死令他悲伤过度,从而迁怒于官员之举吗?
乾隆皇帝是因孝贤皇后猝死而迁怒于官员吗?
“今皇后之事。朕哀则哀矣。而饮食起居用人理事如常。····朕岂迁怒之主乎。果使迁怒。当怒御医进药之辈。何怒于百日内剃头之人。更何怒于金文淳”。——《清实录》
在《清实录》中,乾隆皇帝就驳斥了他是因皇后猝死恼羞成怒,从而迁怒于官员的说法。他的理由很充分:如果要迁怒,也是迁怒于御医以及进汤药的人,而不会迁怒于在百日之内剃头之人。同时,乾隆皇帝也亮明态度:“有人加朕以恶名。朕亦不避”。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史书,就会发现,乾隆皇帝的声明并不是在自辩,而是在叙述事实。实际上,他确实是没有迁怒于官员的理由及动机。
1、东巡的策划人是乾隆帝本人,他无迁怒于官员的理由 朕以来年孟春月东巡狩,因溯洙泗。。。。。。亲奉銮舆,秩于岱宗,旋跸青齐,观风布泽”——《清高宗实录》
此次东巡的策划人正是乾隆帝本人。而且,孝贤皇后在济南时就已经病倒,最终也是乾隆帝决定要继续赶路回京,这才导致了孝贤皇后猝死于路上。所以,乾隆帝本人才是孝贤皇后猝死的更大责任人。
另外,负责给孝贤皇后看病开药方的人是宫廷御医,而负责煮药的人则是孝贤皇后的贴身宫女。所以,宫廷御医以及孝贤皇后的贴身宫女,原则上也是孝贤皇后猝死的责任人之一。
所以,孝贤皇后猝死的责任人是乾隆帝、宫廷御医或孝贤皇后的贴身宫女,而是其它官员无关。这点乾隆帝本人也是心如明镜,所以他才说出“果使迁怒。当怒御医进药之辈”这样的话。
2、乾隆帝执政初期英明神武 乾隆皇帝登基时已25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也不负众望,在执政初期就敢于直面前两朝特别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并加以妥善解决。
为了缓和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调节矛盾,乾隆帝展现出了他以大局为重的广阔胸怀。他不惜推翻雍正帝的错误决定,首先释放了一批前朝的政治犯(雍正帝政敌),而且赦免了因贻误军机而被雍正帝判了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等公爵,显示出了乾隆帝的魄力。
在经济方面,乾隆皇帝也对症下药,实施了重农桑、恤商、允许开设金融机构的政策。从而使乾隆朝的政治、经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在边疆问题上,乾隆皇帝态度强硬,秉持寸土不让的原则。他恢复了木兰的军事传统,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平定贵州苗疆之乱,收复了上瞻对、下瞻对地区。扭转了雍正朝在边疆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乾隆皇帝执政初期的表现,用英明神武来形容也毫不为过。而更为重要的是,此时他已显示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这样一位英明的君主,怎么会因皇后猝死而迁怒于无辜的官员呢?
3、乾隆帝虽与孝贤皇后鹣情深,但却不缺女人,他没有迁怒官员的动机草犹逮春绿,松不是新栽,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孝贤皇后陵酹酒》
在众多后妃中,乾隆帝与孝贤皇后的感情是更好的,她备受乾隆宠爱。但是,孝贤皇后却不是乾隆帝唯一宠爱的人;事实上,乾隆帝在宠爱孝贤皇后的同时,至少还宠爱着孝贤皇后“玉成”于他的魏佳氏。
1748年三月份,孝贤皇后猝死于东巡回京的路上。同年五月份,在皇后去世未满百日的情况下,乾隆帝就迫不及待地将魏佳氏从令嫔晋封为令妃,就足以显示出他对魏佳氏的宠爱。
综上所述,孝贤皇后猝死的责任人并不是官员。而乾隆帝在孝贤皇后去世未满百日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将魏佳氏从令嫔晋封为令妃,就充分说明了乾隆帝虽与孝贤皇后鲽情深,但孝贤皇后并不是他唯一宠爱的人。另外,乾隆帝在执政初期的施政表明,他是一位具有高瞻远瞩目光的君主,而不是一位小肚鸡肠之人。
所以,乾隆帝不可能因为孝贤皇后的猝死,就不考虑后果地做出迁怒于官员,从而动摇清朝统治根基的糊涂之事,这不是英明神武的乾隆帝的风格,而从逻辑上也说不通。
事实上,乾隆帝在孝贤皇后丧期刮起“官场风暴”,是有明确的政治目的的。
乾隆帝为什么要在孝贤皇后丧期刮起官场风暴?
乾隆十三、十四年间,为高宗生平的之一变,由寅畏小心,一切务从宽大而一变为生杀予夺,逞情而为。——《清朝的皇帝》
乾隆帝在执政初期,为了收揽人心,缓和因雍正朝苛政所造成的君臣紧张关系。他一改父亲雍正的严苛作风,转而采取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官员宽容开明的宽缓作风。在短时间内确实也达到了收揽人心,缓和君臣矛盾的目的。
但在顺利渡过磨合期,初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后,乾隆帝完成了之一阶段的目标。而下一步,他要做的是要建立一支执行力强、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官吏队伍,以实现君主集权的专制统治。事实上,这也是封建王朝君主的一惯作法。
1、乾隆帝已度过执政磨合期 乾隆皇帝在执政初期,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官员采取宽容开明的宽缓作风。并且妥善处理了雍正朝遗留下来,影响较大的公案,赦免了一批雍正时期的政治犯。从而迅速收揽了人心,缓和了君臣矛盾。
在对外军事上,乾隆帝认为“非师旅征伐,则梗我王化者无以伏惩创,不敢抗干”。在这个指导原则下,他恢复木兰秋狝的军事传统,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平定了贵州苗疆之乱,另外,在乾隆帝毫不妥协以及清廷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噶尔丹策零被迫主动请求议和;而在1745 年,乾隆帝又趁准噶尔部内乱之机,果断出兵收复了上、下瞻对地区,从而减轻了边疆所面临的军事压力。
在经济方面,乾隆帝除了继承康熙、雍正两朝的重农政策外,还鼓励农民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在商业上也采取了恤商政策,并允许金融机构的存在。从而使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顺利度过磨合期后,乾隆皇帝下一步就是整肃吏治了。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切入的机会。
2、官员对谕旨阳奉阴违封建王朝的君主,对属下阳奉阴违一向是零容忍。
但偏偏一些官员搞不清楚状况,他们以为乾隆帝还是以前那个刚登基不久、和蔼可亲的青涩少年。于是,他们还是说一套做一套,悖逆谕旨。殊不知,昔日的青涩少年此时已是三十而立的有为皇帝了。这时,悲剧就已经注定。
3、官员工作敷衍,毫无敬畏之心 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汉语水平极高,他一生共作诗41863首就是很好的证明。由于是行家,所以,他对公文的用词不当也是零容忍。
但在孝贤皇后的丧事中,由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组成的堂堂翰林院,竟然在制做的皇后册文中出现了错别字的低级错误。而在撰拟皇后祭文时,又出现了用词不当的失误。这彻底惹怒了乾隆帝,一场官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在孝贤皇后丧期刮起“官场风暴”的目的,就是为了整肃吏治,严肃官场纪律,建立一支执行力强、绝对忠诚于君主的官吏队伍,以实现君主集权的专制统治。同时,这也是乾隆皇帝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他的执政风格从宽容开明,向专制武断转变的开始。
乾隆帝在“官场风暴”中采取的策略
乾隆帝要借孝贤皇后丧事的机会,达到完成整肃吏治,改变执政风格的的目标,并且又不会引起官员们的强烈反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此时乾隆皇帝却展现出其娴熟的政治手段……。
1、杀鸡儆猴:震慑官员 丧心悖逆,不唯一己敢于犯法,并所属官弁同时效尤,弃常蔑礼,上下成风,深可骇异。——《清高宗实录》
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帝明确发出谕旨,要求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开始,在百日之内不准剃发。但是,还未到百日期限,就有多位官员违制剃了头发。这明目张胆的悖逆激怒了乾隆帝。
违制剃发按律该斩,但是,乾隆帝也面临难题。因为违制剃发者接二连三出现,如果将这些人全部斩者,势必会引起官场震荡,甚至会危及大清的统治。
关键时刻,乾隆帝展现出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以及娴熟的政治手段。他采取杀鸡儆猴的策略,只将两名官职更高的违制剃发者处以极刑,其它人则做革职处理。最终成功达到了既震慑了官员,又不会引发动乱的效果。
2、严厉斥责皇子:以示一视同仁 “试看大阿哥年已二十一岁,此次于皇后大事,……稍具人子之心,当如何哀痛,乃大阿哥全不介意,只如照常当差,并无哀慕之忱。……今看三阿哥亦不满意,年已十四岁,全无知识。”——《清史稿》
大阿哥永璜虽是皇长子,但从来都不是乾隆帝考虑立为储君的对象,而三阿哥永璋也与大阿哥同病相怜。
乾隆帝借口大阿哥、三阿哥在孝贤皇后去世后,毫无哀慕之诚,对两人加以严厉斥责。并对两位皇子的老师进行罚俸处理,以示惩戒。
不仅如此,乾隆帝还当即宣布:“此二人断不可承续大统”。这对两位皇子既是羞辱,也相当于判了两位皇子的死缓。果然,几年后,两位皇子都郁郁而终了。
在策略上,乾隆帝当众呵斥皇子,并对皇子的老师进行罚俸的行为,确实达到了震慑其它官员的目的。此后,官员们开始变得战战兢兢了。
3、将刑部、工部一窝端:使官员心存敬畏,胆战心惊 乾隆帝在阅看翰林院 *** 的皇后册文时,发现在满文译文中,由于官员的疏忽,竟出现将“皇妣”一词译成“先太后”的低级错误。这种由官员心不在焉而引起的错误,是追求完美的乾隆帝绝不能接受的。于是,暴怒的乾隆帝就将刑部来了个连窝端:将刑部尚书处死,其它人作革职处理。
随后,乾隆帝又以工部办理的皇后册宝存在“制造甚用粗陋”为由,再次出手,将工部全堂问罪。最后,乾隆帝再次吹毛求疵,借口翰林院撰拟的皇后祭文存在用字不当,对相关官员进行罚俸处理。
关注细节的乾隆帝让朝廷大臣们抓狂,但又没有效的办法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认为,唯有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所以,官员们开始变得胆战心惊,谨小慎微了。
综上所述,由于乾隆帝在由他亲自刮起的“官场风暴”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最终成功达到既整肃了吏治,又改变了执政风格的目标。
结语
乾隆帝在孝贤皇后去世(猝死)后,亲自刮起了一场“官场风暴”。在这场风暴中,乾隆帝雷厉风行,采取包括罚俸、降级、革职、流放、赐死、斩立决等手段来整肃吏治,彻底整治了官员们阳奉阴违,在工作中“不留心检点,草率塞责”等行为。
经过整肃后,官员们开始变得胆战心惊、战战兢兢,对皇帝畏之如虎,从而完全效忠于乾隆帝(至少表面上是)。另一方面,乾隆帝也达到了将他的施政风格,从初期的“一切务从宽大而一”,向中后期的“生杀予夺,逞情而为”转变。
最后,通过乾隆帝的所作所为,我们可清晰看出,他借孝贤皇后去世的时机刮起“官场风暴”。目的是为了整肃吏治,并不是他因为皇后之死而迁怒官员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