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澍是什么人?他死后为何会被带回京安葬?
朱见澍,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需要征战沙场、浴血奋战就可以锦衣玉食,也不需要悬梁刺股、十年寒窗苦读就可以达官显贵,他们所作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投胎投的好,直接投到了皇室家族当中,不用经受任何磨难就可以达到人生巅峰,他们就是大明王朝的藩王。
藩王是自朱元璋创建的制度,为了防止一方势力过大,将权利分散开来交给自己的儿子们,因为他不相信任何外人,藩王制度也是他唯恐权利丢失的一个表现,按理来讲藩王即使死也要葬在封地没有皇上的亲召是不能回宫,可是有一位藩王他可以回京安葬,他就是朱祁镇。
一、藩王制度
朱元璋上位的之一件事就是将大臣们召集,讨论元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各个君主统一的一个事情就是喜欢讨论之前的王朝,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总结出来的是“君弱臣强”宋元两个朝代重文抑武的特点尤为突出,一旦发生异族入侵,那王朝必定会被推翻。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设立了藩王制度,藩屏宗室,朱元璋受够了饥寒交迫的贫苦,所以他不想自己的子孙在经历一遍,不想让自己的经历过的悲剧再次上演,他要自己子孙世世代代享受皇恩,可是即使是皇帝,做事情也是需要理由的,不然不能服众,失民心。
正值明朝刚刚建立,北元的残余势力仍旧对大明虎视眈眈,还会不时的骚扰明朝边境,于是朱元璋发出天子诏,以保家卫国,守护人民群众的名声,告知天下,来建成藩王的制度,表面上说的铁面无私,大义凛然,可是朱元璋怎么想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朱元璋经过自己侄子的背叛后,他认为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儿子于是将自己的权利分散开来,也在防止有异心的人造反,于是建立九个边境藩王位,让他们镇守边疆,权力之大,连国公都要受到他们的节制,给他们几分薄面。
关于内地藩王,朱元璋规定,每个藩王都要配三个护卫兵,每个护卫队少则三千,多则上万人,这阵容虽然不能抵御外敌,但是毕竟是内地藩王,强行压制住民变是没有问题的,也直接的强化了中央统治制度,加强了皇权的集中性。
朱元璋为了达到世受皇恩的终极想法,对皇家子嗣的待遇不是一般的好,从俸禄上来讲,众所周知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极低的,即使是一品大员也只有一千石,反观藩王,更高的时候有五万石,更低也有一万石,这是一品大员的数十倍之多。
并且宗室的所有的爵位都遵循世袭罔替,开创了历史先河,以亲王为例,父辈为亲王,亲王的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封为君王,以后世代都继承这一爵位,即使继承到最小的官职,也是奉国中尉,也比那些寒窗苦读才是五品官员的书生,俸禄高上几石。
有了藩王们维护中央政权,朱元璋就开始清算了三十余位开国功臣功臣。讽刺的是就在朱元璋去世的第二年,朱允炆就被他的藩王舅舅抢去了皇位,藩王制度有利有弊,而朱元璋只想着让后代永德皇恩,却没有想到给他们过大的权力和兵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二、朱祁镇与朱祁钰
这二人的父亲是朱元璋钦点的朱瞻基,不得不说,朱元璋的眼光确实毒辣,朱瞻基也是一代明君,可是大明几百年的基业,差点被他的儿子朱祁镇毁于一旦,朱祁镇的儿子们也因为父亲,自身的封位飘忽不定,朱见澍就是受到牵连的一员。
朱祁镇从小被妇人一手养大,偏爱宦官王振,致使宦官当道,父辈们“天子守城门”的能力并没有继承,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听信了王振的建议,御驾出征,以20万兵力讨伐3万的瓦剌部落,可笑的是战败,成为了俘虏。
国不能一日无君,于是推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他废除朱见澍哥哥太子的身份,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朱见澍的将来的身份也就很难说了,可能是朱祁钰一脉身体有恙,朱祁钰的儿子被封位太子之后没多久就夭折了。
说治国才能,朱祁钰比朱祁镇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朱祁钰命于谦攻打瓦剌,成功将朱祁镇救出,将其软禁,成为了中国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不得不说,朱家从这一辈开始,都格外念及亲情,朱祁钰才没有将朱祁镇杀害。后来朱祁钰病重,朱祁镇被拥护复位。
三、朱见澍
朱见澍性格是一位活脱脱的翩翩公子,根据明史所记载,他在去往藩地的路途中,他带领众人连夜赶路,并不是着急追求名利,而是因为自己的随从过于多,为了避免打扰到百姓正常的生活才这般,他会身处百姓的视角看待事情,可惜的这位秀王的身体也不太好,早早病逝。
按理说藩王去世后应该葬在封地,可是朱见澍却被回京安葬也是因为他膝下无子,朱见澍的哥哥朱见深可怜她们母女三人,于是将其接入京城,并善待他们,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给予朱见澍的女儿郡主的名号。
四、总结
朱见澍是明朝之一位去世之后还能回到京城安葬的藩王,这也是因为朱见深与他的兄弟之情,长兄如父这一点很好被朱见深体现了出来,不但帮朱见澍处理好身后事,还善待他的妻女,对比起朱棣,朱见深也是仁至义尽的代表人物了。
亲情是怎么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朱元璋的想法确实没错,这世间有很多人会背叛你,朋友,爱人,但是唯一不会背叛的就是至亲,是血肉相连的至亲,你永远可以相信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因为他们不会因为一己之思而加害于你,珍惜身边的亲人,善待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