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斯是如何协助嬴政的?他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9-14)450

李斯,秦朝丞相,他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读李斯传》曹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列国纷争不断,最后在战国七雄的角逐之中,秦国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秦王嬴政也成为了秦始皇嬴政。作为秦朝的开创者,秦始皇也开创了皇帝这个先河,后世纷纷效仿。作为史上的之一位皇帝,秦始皇创造了许多个之一,可以说是居功至伟,成为后世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而从古至今的诸多皇帝当中,都离不开一位宰相的辅助,一位好的宰相,能够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甚至有的时候还能挽救朝廷于危难之际,可以说这个位子是十分的重要,也难怪会被人称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秦始皇的宰相是谁呢?他就是李斯。

李斯是如何协助嬴政的?他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李斯的出身

李斯出生在战国末年,虽然具体的出生年月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李斯曾经拜荀子为师。年轻时候的李斯曾经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但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前途的职业,在当时那个战乱动荡的社会,追名逐利才是人人都追求的事情。李斯也是如此,因此他辞去了自己的职位,来到齐国拜荀子为师。

荀子虽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思想主张却有些类似于法家的思想,所以他的有些弟子后来都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例如李斯和韩非子。李斯在荀子这里学习了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也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经过李斯的思考,以及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的情况,他出师之后决定前往秦国某得一席之地。他对老师荀子说道,在战国这么多个国家当中,唯有秦国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以后一定会谋得一番大事业。

辅佐嬴政

李斯来到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了秦国宰相吕不韦的赏识,在朝廷中当了一个小官,因此得到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

李斯是如何协助嬴政的?他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于是李斯抓住机会,对嬴政分析当时的天下局势,他说,当年秦穆王时期的秦国国力十分强盛,但是因为秦穆王没有抓住时机,所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而到了秦孝公时期,因为周王室衰微,秦国又经过了商鞅变法,因此才强大起来。说完这些,李斯进一步进言,说如今大王如此贤明,秦国国力强盛,正是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错过。

嬴政被李斯的言语所打动,于是李斯又向他提出先灭掉最弱小的韩国,同时恐吓其他国家的策略,受到了嬴政的赏识,并将他提拔为了长史。

之后,李斯建议秦王可以派人到各国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起到瓦解各国内部关系的作用,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李斯再次升官,被嬴政封为客卿。

后来,各国都害怕被秦国灭亡,于是也派了许多间谍来到秦国假装当门客,实际上是来挑拨秦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尤其针对李斯这样的并非秦国本地人的外来者,秦王还因此下了逐客令。

李斯知道这件事以后,写了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书》给嬴政,向他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而嬴政也是明辨是非,果断的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从此更加重用李斯。

李斯是如何协助嬴政的?他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帮助嬴政建立秦朝

当时,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很快六国就全部被秦国消灭,天下尽归秦国之手。

秦王嬴政统一了天下之后,认为自己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创造了“皇帝”这个词汇,从此皇帝就成为了我国封建时期更高统治者的称号,而嬴政更是成为了我国首位皇帝——秦始皇。

建立秦朝之后,李斯又帮助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律法,统一了车轨、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以及度量衡制度等。而秦始皇也没有辜负李斯的贡献,将他封为宰相,帮助自己管理这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沙丘之变,被杀灭族

秦朝在历史上的短暂程度,我们都是知道的,仅仅存在了十五年。这其中除了秦朝的暴政之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秦始皇的过早离世。秦始皇死在了第五次出巡的路上,在名为沙丘的地方暴毙而死。

当时李斯被宦官赵高胁迫,两人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了传位诏书,将原本的继承人公子扶苏,改为了公子胡亥,自此胡亥继位,为秦二世。而李斯,也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修建了不少的大型工程,例如长城、秦始皇陵等等。而在他死后,据说还有阿房宫没有建好,而胡亥继位之后,就为了尽快修建好阿房宫,广征赋税,使得老百姓民不聊生。

李斯是如何协助嬴政的?他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当时的秦朝已经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况,农民起义即将爆发,于是李斯多次上书劝谏秦二世胡亥,停止修建阿房宫,并且减少一些徭役。

但秦二世对李斯等人的上书十分不满,一次正在饮酒作乐的时候,又收到了李斯的上书,于是一怒之下将李斯打进牢狱当中。李斯到了狱中,依旧多次上书,但都被赵高扣留下来。

赵高还以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计划谋反为由,对李斯严刑拷打。最后李斯忍受不住酷刑,被迫承认罪行,被秦二世满门抄斩,夷灭三族。而李斯死的时候他的儿子还正在外面打仗镇压反抗军,不久后就死在了项羽和刘邦手下,被斩于雍丘。

结语:

回看李斯的一生,不经令人唏嘘不已。从早年的师从荀子,到前往秦国为嬴政出谋划策,再到秦朝建立官至宰相,李斯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草根的逆袭史。但李斯的结局,是令人遗憾的,他改变不了秦朝即将灭亡的局面,也改变不了自己被满门抄斩的命运。或许李斯从未改变过什么,他只是顺着历史的潮流顺势而为罢了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9/20723.html

“李斯是如何协助嬴政的?他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的相关文章

嘉庆弄死和珅十五年后 嘉庆为什么又后悔了

嘉庆弄死和珅十五年后 嘉庆为什么又后悔了

对扳倒和珅15年后,嘉庆皇帝就后悔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四年正月十三日,嘉庆皇帝公开宣布了钮祜禄·和珅的20款大罪,下令将其入狱抄家。面对内外诸臣“和珅罪当以大逆论”的建议,嘉庆皇帝并未采纳,反倒以“和珅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为由对其宽大处理,命其狱中自尽。在...

王凌: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屡立战功,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

王凌: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屡立战功,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

王凌(172年~251年6月15日),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凌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举孝廉出身,授发干县令,迁中山太守。颇有政绩,迁司空(曹操)掾属。魏文帝曹丕即位,拜散骑常侍、兖州刺史。参加洞口之战...

刘备要是统一三国的话 刘备会不会除掉诸葛亮

刘备要是统一三国的话 刘备会不会除掉诸葛亮

对如果刘备一统三国,他会除掉诸葛亮吗?五虎上将中哪些人会倒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早在商王朝,枭已然作为王朝的图腾出现了。枭雄则是形容烈鸟一样的人物性格,逐步演变成为形容胸怀大志、内附机心、杀伐决断、不囿古今的人物。用通俗话来说,这类人往往有...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失江山 朱允炆是打不过朱棣吗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失江山 朱允炆是打不过朱棣吗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丢掉江山?打不过朱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有句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不听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的遗言,最终丢掉了江山。朱元璋死前就知道,自己这个孙子太嫩了,斗不过燕王这些藩王,便给朱允炆留下了削藩三步走的...

邓方: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邓方: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邓方(?~221年),字孔山,荆州南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随刘备入蜀,后任庲降都督,卒于任上。邓方是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邓方是南郡人,后出仕刘备,任荆州从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

历史上的关羽是什么样的人 关羽最后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上的关羽是什么样的人 关羽最后为何不得善终

关羽为何不得善终?正史上的关羽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关羽,号称“万人敌”,雅号“美髯公”,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曹操对他爱不释手,刘备的左膀右臂,为何晚节不保,落到被斩首。说起关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

孙綝: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执政时嗜好杀戮

孙綝: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执政时嗜好杀戮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安民都尉孙绰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綝初任偏将军。太平元年(256年),孙綝的从兄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过世,他接替其位,升任...

崇祯时期总是会出现缺粮现象,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崇祯时期总是会出现缺粮现象,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崇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朱元璋当年在打江山的时候从白手起家开始,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武器没武器。但是他竟然把江山打下来了,也没听他说军粮不够的问题,至少史料上从来没有记载过这样的事情。崇祯皇帝当时虽然遇到了双线作战,既要和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