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9-26)430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更高统治者的称号。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人们对于死后安葬的“百年福地”即为重视,特别是身份尊贵的人。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更是如此。例如秦始皇陵,昭陵,北宋皇陵等。都是历代帝王的“百年福地”。皇陵的工程量之大。加之当时劳动效率不高,所以一般在历代皇帝继位伊始便开始建造自己的皇陵。

但乾隆皇帝作为清朝顶峰时期的帝王,却没有在继位后像之前的帝王一样,立即修建陵寝,而是在乾隆七年才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寝。在陵寝的选择上并未遵循“昭穆”之制葬于雍正皇帝的清西陵。这是为什么呢?

一、清东陵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之一位皇帝在他入关后的之一年也就是顺治元年就着手为自己寻找百年之后的安寝之地。在即位之初就开始着手,并先后派出多为钦天监的官员进行这项“百年工程”最终钦天监大臣们人为距离北京东侧125公里的马兰峪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而顺治为了清朝可以繁盛百年,需要亲自去确认。在顺治八年时与大臣一同来到马兰峪进行确认。同时负责寻找福地的官员为顺治讲解到。这里山脉纵横环绕,高低错落,同时在两山相对形成山口,两河河汇集于此。形水流丰富的水口寓意连绵不惜。

马兰峪整体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风水学”中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气势。和古代追求得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并且马兰峪地界风景秀丽。所以顺治皇帝就选定了此地为清朝历代皇帝的陵寝。希望以后的历代帝王可以传世万代。

顺治帝的孝陵就选定在了东陵的中轴线的位置,其余安寝在东陵的皇帝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分列与孝陵两侧。依照山的走势沿东西呈扇形排开。从西到东分别是定陵,裕陵,孝陵,景陵,惠陵。清代的10位皇帝中5位皇帝葬于此处。

二、清西陵

按照顺治帝的安排他的子孙应该都安葬在清东陵,可是到了顺治帝的孙子雍正皇帝在选择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时却未选择东陵而是选择了在距离北京西98公里左右的永宁山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清西陵。那么为什么雍正没有选择和父亲葬在一处?

当时雍正给出的说法是清东陵的朝阳山“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沙石,实不可用”但后来嘉庆帝的昌陵确实发现了漏水的问题。另有一种民间传说是由于雍正帝的皇位得来不正,所以在百年之后无法面对自己的父亲,所以选择不与康熙皇帝同穴。

所以在距北京西侧95公里的永宁山附近兴建了另一个陵寝清西陵。雍正认为,清西陵的永宁山属于天地聚合的地方,阴阳汇合。山水相依,山脉连绵是作为百年吉穴的不二之选。所以选在此地安穴也可以为子孙后代带来福气。

三、乾隆两难得选择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乾隆在继位时已经25岁了,对于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他已经过完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了。所以在他继位之初本应着手修建自己百年之后的吉穴。但由于雍正皇帝葬于清西陵的泰陵之中。而顺治和康熙则葬在清东陵之中,让乾隆帝犯了难。

根据祖制“昭穆”之制也就是说应该子随父葬,但若乾隆皇帝跟随父亲安葬在清西陵那么未来乾隆帝的子孙也应该跟随自己的父亲葬于清西陵。那么清东陵只有顺治帝和康熙帝的陵墓了。所以乾隆进退两难,这一拖就是七年。

同时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传说雍正帝可以成为皇帝是因为康熙皇帝在晚年时期对雍正的第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非常的喜爱。在正史中也有记载在康熙的晚年将弘历接到宫中抚养,并且亲自进行教导。

要知道康熙帝子嗣众多,那么孙子也非常多。可能有的孙子孙女一年也就见到自己的皇爷爷一两次,甚至康熙帝都叫不出他们的名字。而能将弘历接进宫并且亲自教导足以说明康熙对弘历的喜欢程度一定不低。而在康熙的教导下弘历自然对自己的皇帝爷爷也十分的崇拜。

弘历既想和崇拜的皇帝爷爷葬在一起,如果葬在一起就破坏了祖宗的礼法。所以在大臣们的意见下乾隆皇帝选择了清东陵。与自己的祖父

康熙皇帝葬在一处。但若自己的子孙按照“昭穆”之制与自己葬在一起,未来清西陵只有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

于是乾隆皇帝更改祖制将一贯的“昭穆”之制改为“兆葬之制”。所谓的“兆葬之制”,父子分开安葬,即“父东子西,父西子东”,就是孙子随着祖父安葬。这样的方式避免了清东陵或者清西陵出现陵寝过少或过度的现象。

乾隆时期作为清朝的鼎盛时期。圣水峪作为乾隆皇帝吉穴峪陵的所在地他的墓穴自然是清东陵中最奢华的。8对雕工精细的石生像,玉带河的三座一孔桥不仅雕工精美而且在清朝陵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地宫内还有数不胜数的佛雕,这与康熙生前信奉佛教有关。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这座清陵在清朝最繁盛的时期无论是耗时或是工程的精美程度都是清陵中的巅峰之作。清峪陵从乾隆八年开始,历时9年耗费203万两的白银建成陵寝,在乾隆离世之后就安葬在此。

所以在乾隆晚年时期曾经下昭要求自己儿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嘉庆皇帝爱新觉罗永琰百年之后必须跟随自己的祖父雍正皇帝葬于清西陵。在乾隆之后的六位皇帝中除了宣统皇帝没有葬于清朝的皇家陵寝挖,其余的五位皇帝基本是按照“兆葬之制”进行安葬。

由于雍正皇帝葬于清西陵,让乾隆帝颇为苦恼,但最后在更改昭穆制为兆葬之制后问题完美解决。即遵守了中国古代的孝悌之礼,让先辈有后辈陪同。同平衡了清东陵和清西陵所葬皇帝的数量。

清东陵与清西陵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皇家陵园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虽然期间清东陵与清西陵都曾被盗,但他还是为我们现在了解清朝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9/22835.html

“乾隆即位后没有立即修建陵寝的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徐庶在曹营一句话也没有说 曹操为什么还要留着他

徐庶在曹营一句话也没有说 曹操为什么还要留着他

徐庶在曹操那边一语不发,为何曹操还留着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徐庶,三国时期的著名名士,字元直。徐庶本身家庭很普通,地位比较低,但是徐庶少时很喜欢舞刀弄棒,不怎么喜欢读书。直到后来出事被抓了,被人救下,才免于牢狱之灾。后来的徐庶就放弃了舞刀弄棒...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上台后,囚禁了好几个兄弟,为何只放过了老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放过老十胤?的目的,可谓是“心机重重”。康熙末年,一场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九子夺嫡”风波,让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主动或是被迫地参与进来。最终,在经过激烈“角逐”后,皇四子胤...

南军大将盛庸曾经多次击败朱棣,最后结局如何?

南军大将盛庸曾经多次击败朱棣,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南军大将盛庸的故事。盛庸是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时朝廷军的一个主要将领,他在洪武年间的时候,就已经官至都指挥了。到了靖难之役初期的时候,他起初以参将的身份,跟着主将耿炳文一起参与北伐燕王朱棣的战争,但不久后的...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你真的了解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曹魏却是年轻人才层出不穷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估计都对三国前中期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都有一种落差的感觉,因为作者是站在蜀汉为主线来开创的故事线,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名臣良将的后代很少有出彩的人物,反观曹魏...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下落成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下落成谜 建文帝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还不知道:朱棣推翻建文帝,朱棣篡位下落成谜,是削发为僧?还是逃亡出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明朝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悬案就是所谓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靖难之役,四年苦战,朱棣终于冲入了南京城,夺取了原本属于侄儿的皇位。当时南京城一片混乱,火光冲天,喊杀声不断,当...

镇守荆州期间,关羽真的被甘宁的百人军队吓跑了吗?

镇守荆州期间,关羽真的被甘宁的百人军队吓跑了吗?

一部三国史,半部荆州史。“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关羽一直镇守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吴孙权也对荆州虎视眈眈。关羽镇守荆州期间,甘宁跟随鲁肃镇守益阳,抵抗关羽。当时,关羽的军队有三万人,关羽精选了其中的精锐士兵五千人,准备堵住上流,在浅...

陆贾是什么人?他与刘邦的关系怎么样?

陆贾是什么人?他与刘邦的关系怎么样?

在我国古代,辩士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陆贾满腹经纶,能言善辩,深得刘邦赏识,承担出使游说各路诸侯重任,被誉为“有口辩士”。在刘邦攻取武关前,陆贾奉命与郦生深入虎穴,游说秦军将领,代表汉王承诺:只要秦将按兵不动,必定给予秦将丰厚赏赐。刘邦趁秦将举...

都说乾隆是一个明君 乾隆为何不将大贪官和珅杀了

都说乾隆是一个明君 乾隆为何不将大贪官和珅杀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和珅如此贪污腐败,为何乾隆还如此宠信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之一,嘉庆皇帝派人查抄和珅的家时,发现和珅一人所贪污的钱财竟抵得上清政府十几年的财政收入。和珅是乾隆最宠信的官员之一,而乾隆作为一代明君,为何会纵容和珅如此贪污...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