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时期的百年大才解缙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18)460

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拥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期间涌现出了无数个博学多才的人。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有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这三人虽然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的名字都如雷贯耳。巧合的是,这三大才子都拥有一个悲剧的人生。其中,结局最惨烈的,莫过于解缙。

解缙生于明朝初年,在永乐时期曾一度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朱棣曾直言道: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意思是,明朝可以没有我,但我不能没有解缙的辅佐!

事实证明,帝王的话果然不可轻信。后来解缙被贬出京城,朱棣没有解缙的辅佐,照样还是一代英主。只是,解缙失去了朱棣的信任,从此成为一代悲剧。

解缙曾被朱元璋晾了8年,被朱棣弃用了8年,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解缙,希望通过此文,向大家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大才子。

一、被朱元璋冷落

明朝时期,江西有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这副对联妙就妙在一连出现三个“解”字,而且读音和意义不同。而这副对联的诞生,就和解缙有关。

明朝洪武二十年,18岁的解缙参加江西省乡试,不仅中举,还拔得头筹,位列之一名(解元)。在解缙回乡的路上,向一位老者讨杯水解渴。老者问解缙身份,解缙春风得意,自称“解解元”。老者内心不悦,欲挫挫解缙的锐气,便出了上述对联。之一个“解”,读[jiě],解渴的意思;第二“解”,读[xiè],是解缙的姓;第三个“解”,读[jiè],“解元”乃古代科举乡试之一名。。

解缙苦思冥想,一时竟对不出下联。

解缙是江西吉水人,明朝时期,江西省人才辈出,明朝的前几次科举状元都是江西人,而且,朱棣的首批7人内阁中,有5位是江西人,其中就包括解缙。

《明史·列传第三十五》记载:

明朝时期的百年大才解缙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死。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

解缙,字大绅,他的爷爷曾是元朝的官吏,解缙的父名叫解开,曾被朱元璋多次召见。解缙在家排行第二,他还有个哥哥叫解纶。

解缙和绝大多数大才子一样,小时候就是神童,12岁时就将四书五经全部学完。洪武二十年,18岁的解缙中举,第二年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

解缙才华卓然,他的诗词和文章在翰林院中首屈一指,许多文士不服解缙,最后都输在解缙的盛名之下。正是因为解缙有“大才子”之名,因此养成了他孤傲、耿直的性格。

《明史·解缙传》说“甚见爱重,常侍帝前”,朱元璋非常喜爱解缙,常常令解缙陪伴在身边。

有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我和你父亲相识一场,我们俩虽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若有什么建议,应当知无不言。”

实际上,洪武晚期,朱元璋并不能过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对解缙说的话,不能当真。

但解缙心无城府,他听了朱元璋的话后,非常激动,回家立即写了“万言书”给朱元璋,劝朱元璋刑罚不可过重。

朱元璋接到解缙的“万言书”,勉强表示赞赏,解缙以为自己找到了“捷径”,回家再接再厉,又写了一份《太平十策》,这下,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悦。

正在这时,兵部尚书沈潜上书弹劾解缙,朱元璋借故将解缙贬出京城,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获诛,解缙从江南写了一份奏疏为李善长辩护,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次年,朱元璋召来解缙的父亲解开,对他说:

“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你的儿子属于大器晚成之人,年轻时不宜太过冒进。如果你现在带你儿子回去,让他在家中好好读书,沉淀十年之后,方可大用。

从朱元璋的这句话来看,他对解缙此前一味耿直劝谏非常不认可。同时,也能看出朱元璋对解缙的性格比较理解,他认为解缙至少需要“沉淀”十年。

纵观古代史,凡是有大才之人,在性格上总有特殊之处,他们凭借才华进入仕途,但官场却不能容忍他的棱角。解缙,便是如此。

二、被建文帝忽视

朱元璋本打算晾解缙10年时间,遗憾的是,8年后,朱元璋就驾崩了,因此,解缙和朱元璋的“十年之约”没有达成。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召解缙回京,本打算重用。只可惜,由于解缙之母的丧期未满,在封建社会,守制不满就入仕者,属于不孝,私德有问题。因此,建文帝将解缙贬到河州。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解缙自恃有大才,希望在仕途上有大作为,不料被朱元璋晾了8年,本就一肚子牢骚。如今他再一次被建文帝贬谪,内心更是委屈,这种委屈,也给解缙接下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解缙被建文帝忽视了3年的时间,直到建文四年,终于迎来转机,这一年,79岁的礼部侍郎董伦对建文帝说:

缙率易狂愚,无所避忌,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

不得不说,董伦不愧为两朝老臣,他对解缙还是比较了解的,董伦的意思是说,解缙为人耿直狂傲,说话直接,实际上是可以重用之人。建文帝听信董伦的建议,召解缙回京,担任翰林待诏。

其实,所谓的“翰林待诏”,在当时是从九品的官职。也就是说,建文帝召解缙回京,很可能是为了给礼部侍郎一个面子,并不是认可解缙的能力。

解缙回到京城时,明朝的大环境已经非常严峻,当时燕王朱棣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南京城外炮火连天,城门失守已经只是时间问题。那么,等待解缙的只有两种出路,一种是为建文帝尽忠,另一种是拥护燕王朱棣,解缙如何选择呢?

根据《明史·王艮传》记载:

明朝时期的百年大才解缙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

燕兵薄京城……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

燕王攻破城门的前一天,解缙和他的江西老乡王艮、胡广一起,聚在另一位老乡吴溥家中饮酒。当天夜里,解缙便收拾东西,亲自迎接朱棣入城。

笔者此前写过一篇关于方孝孺的文章,我对方孝孺十分尊重,对他的气节也非常认同。但是,解缙和方孝孺不一样。之一,解缙在建文时期得不到重用,他内心是极其委屈的,他希望改变现状。第二,朱棣攻破南京,解缙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两点,是解缙和方孝孺最不同的地方。所以,后人对解缙投奔朱棣,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也许,在小节上,解缙是愧对朱允炆的,但在大义上,他并没有背叛明朝。

三、被朱棣弃用

朱棣入京时,当时和解缙一起投奔朱棣的翰林文臣有很多,包括后来“三杨”中的杨士奇和杨荣。

朱棣久闻解缙之名,现在解缙主动拥护自己,朱棣为了拉拢那些翰林文臣,对解缙也非常重视。《明史·解缙传》记载:

成祖入京师,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意思是,朱棣命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七人入值文渊阁,帮自己处理朝政,参详机务。

这就是明朝最早的内阁!

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六部九卿需要直接向帝王汇报工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帝王的工作量,也是对帝王处理朝政能力的考验。朱元璋这样的“天才”或许能应对,但朱棣并不想被繁琐的朝政绊住自己,他需要助手。因此,解缙等7人组成的内阁就此诞生。

需要说明的是,朱棣时期内阁仅有参详、辅佐之职,并没有实权,当时的“内阁阁员”也只有七品到五品的官衔,和明朝后期的内阁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解缙等7人为永乐朝初创时定下一系列制度,协助朱棣处理朝政,开创了一个时代!

当时,朱棣非常倚重解缙,任命解缙为内阁首辅。接下来,朱棣编撰《太祖实录》由解缙主导,解缙还担任科举主考官。永乐元年七月初一,朱棣命解缙率领147位文臣编撰《文献大成》,一年多后,解缙、姚广孝等人人再次率领2169为文臣继续扩编这部书籍,后来,这部鸿篇巨著改了名字,叫《永乐大典》。这部书意义重大,笔者下文还会提到。《明史·解缙传》记载:

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

意思是,解缙日夜陪伴朱棣,可谓“红极一时”,其他内阁成员,有些六部尚书都不能望其项背。

解缙的才华独领 *** ,在朱棣面前也很得力,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解缙的性格和他的才华一样,依然很“出众”。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一直面临立储困扰,如果按照传统的“立嫡立长”惯例,皇长子朱高炽无疑是太子更佳人选;但朱棣觉得皇次子朱高煦“类朕”,朱棣内心更喜欢骁勇善战的次子。所以,朱棣登基两年,一直在纠结太子人选的问题。永乐二年,朱棣召来宠臣解缙,关于立储之事,他希望解缙畅所欲言。

明朝时期的百年大才解缙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

自古以来,立储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若换做别的大臣,恐怕避之不及,因为一旦言语不当,不仅会遭到帝王或皇子的记恨,还可能会搭上全家性命。但解缙没有回避,因为他的性格中没有圆滑的一面。

面对朱棣的询问,解缙先回答说: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认为,解缙的话没有新意,非要刨根问底,问解缙为何支持朱高炽。解缙最终回答了三个字:“好圣孙。”

皇长子朱高炽有个非常优秀的儿子,那就是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做了一个梦,梦到朱元璋将祭祀宗庙的大圭送给自己。因此,朱棣一直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位长孙。解缙所说的“好圣孙”意思,是指朱高炽有个好儿子,而朱高煦没有这样的优势。

解缙的这句话,彻底点醒了朱棣,朱棣于当年立朱高炽为太子。但也因为这件事,解缙遭到了朱高煦的记恨。

朱高炽成为太子后,朱棣总觉得亏欠次子朱高煦,因此,朱高煦在京城的地位超然。史载“高煦宠益隆,礼秩逾嫡”。朱高煦在京城非常跋扈,有时候在礼制上甚至超过了太子。解缙是耿直之臣,眼里容不得沙子,于是,解缙主动站出来向朱棣历数朱高煦的不是,最终,激怒了朱棣,朱棣认为解缙这是在离间天子骨肉。从此,朱棣开始逐渐疏远解缙。

解缙从建文四年开始被朱棣启用,到永乐三年被朱棣疏远,前后共经历四年时间。这四年,解缙最不该做之事,就是直接参与了立储之事。朱棣先让解缙“畅所欲言”,等解缙把他想说的全部说完之后,朱棣又觉得解缙是在离间自己父子感情。

从始至终,这件事仿佛是朱棣为解缙设立的“骗局”,解缙入瓮后,发现朱棣和乃父朱元璋一样,并不是一个喜欢听实话的人。

四、被时代所不容

《明史·解缙传》记载: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

意思是说:解缙才学斐然,性格直爽,在御前奏事,表里通达。同僚有的优点,他忍不住赞美,但同僚有缺点,他总是直言不讳地讲出来,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等他真正被冷落后,很少有人站出来为他辩解。

永乐四年,朱棣赏赐内阁阁员们二品纱罗衣各一件,唯独不赏解缙,解缙一度非常尴尬。不久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朱棣发现自己在内廷商议的机密,竟然悄悄被人泄露了出去。《明史》云:

久之,福等议稍稍传达外廷,高煦遂谮缙泄禁中语。

意思是,泄露消息的人是“靖难之一名将”丘福,但朱高煦却趁机诬陷解缙,把罪名扣在解缙的头上。

这件事让朱棣彻底失去了对解缙的信任。第二年(永乐五年),又热弹劾解缙在科举考试中阅卷不公,朱棣没等解缙申辩,朱棣便一纸诏书,将解缙贬到了交趾。

当年,解缙被重用,朱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如今,这句话成了空话。

《红楼梦》中有一句名言: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明朝时期的百年大才解缙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

解缙是百年大才,但是,在人情方面却有些苦涩。他文章写得好,却不知道“人情练达”是最难写的文章。

永乐八年,解缙被贬三年后,回京述职。他希望这一次能被朱棣留在京城。然而,不巧的是,当时朱棣正好北征蒙古,解缙见不到朱棣,只好去觐见太子,随后南下返回。没想到,这件事却再一次被朱高煦所利用,待朱棣归来后,朱高煦立即向朱棣告状。

实际上,皇帝不在京城,解缙去见太子,并没有什么不是。但被朱高煦一番添油加醋,解缙就成了“私见太子”。

朱棣本就对太子有些不满,正想借机敲打太子,因此以“无人臣之礼”将解缙问罪下狱。

当时,解缙还未走到交趾,锦衣卫一路追到广东,将解缙装入囚车,运回京城。在抓捕解缙时,他正在写一份奏折。原来,解缙在离京的路上,看到赣江两岸干旱严重,决定上书请求朝廷修筑水渠,灌溉良田。

也就是说,解缙在大难临头之前,仍然心系百姓。

北宋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天才,解缙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同时,也在为生民立命,但是,那个时代已经不允许他这么做了。

解缙被押回京城后,立即被关押进入诏狱,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这期间,朱棣几乎将解缙遗忘。直到5年后,即永乐十三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朱棣汇报诏狱内的囚犯名单,朱棣偶然看见解缙的名字,问纪纲道:“解缙竟然还活着?”

纪纲听出了朱棣的画外音,当天夜里,纪纲强行将解缙灌醉,然后将解缙拖到积雪中埋了起来,第二天解缙便死了。

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京城的雪景分外别致,但很少有人知道,积雪之下,曾淹没一位百年难遇的大才子。

解缙死了,年仅47岁。随后,朱棣下旨抄没解缙的家产,他的妻儿全部被流放到辽东。

五、被历史铭记

解缙从永乐五年被朱棣贬谪,到永乐十三年去世,在永乐年间,被弃用8年之久。在很长一段时间,解缙都是奸臣的代名词,直到明朝成化年间,同样历经坎坷的明宪宗朱见深才赦免了解缙的罪名,恢复了解缙的名誉。

解缙虽然死了,但历史并没有将其遗忘。因为他给中华留下了瑰宝——《永乐大典》。

首先说明,《永乐大典》的编撰并非是解缙一人之功,但是,解缙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罕见的百科全书。

明朝时期的百年大才解缙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

遗憾的是,《永乐大典》的全本已经遗失,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收集、名人捐赠、国外归还等方式陆续收集418册。而根据历史记载,永乐大典的正本应有11095册,现存的内容,仅仅是全本的3.8%。

这项工作任重道远,虽然目前只收集到3.8%,但其价值已经非常可观。现存内容中,对古代天文、历法、气象、文化等记载,都是异常珍贵的资料。因此有人称它是“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者焉”。

《左传》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意思是说,人生的三大成功的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

解缙的一生极其坎坷,他被朱元璋冷落,被建文帝忽视,被朱棣短暂重用后又遭弃用,先被贬,再入诏狱。一个连续被三代帝王抛弃的大才子,没有完成“立德”,更没有“立功”,但他完成了“立言”。

有些人,一辈子拥有较高的权力,但除了显赫一时外,并没有给历史留下什么价值;有些人,虽然蹉跎半生,但却为历史留下了巨大贡献。

解缙虽然狂傲,但他的人生价值,还是得到了体现。他的历史作用,值得后人认可。

最后,以解缙的诗《桑》结尾: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解缙是一位正直的人,一位爱护百姓的人,一位才华卓然的人,一位对历史、对文化有贡献的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10/26491.html

“明朝时期的百年大才解缙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 的相关文章

汉献帝一生中过得最悲惨的日子实在什么时候?

汉献帝一生中过得最悲惨的日子实在什么时候?

刘协,汉灵帝刘宏次子,东汉末代皇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汉献帝刘协是东汉末代皇帝,他这个皇帝从登上皇位之日起,就是傀儡,先受制于董卓,后受制于曹操,一生无权。要说汉献帝平生最恨谁,却不一定是董卓和曹操。没有董卓,就没有汉献帝的皇位,所以,他对于董卓的感官,应该是很复杂的...

魏延守汉中十年都没有事情 姜维接手为何一个月都守不住

魏延守汉中十年都没有事情 姜维接手为何一个月都守不住

对魏延固守汉中10年无人能破,为何姜维一接手,连30天都守不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了打赢汉中之战,刘备几乎倾举国之力,除了关羽留在荆州战场,其余的大小将领几乎全都出动了。赵云与黄忠负责定军山,张飞与马超负责下辩之战,应对曹洪曹休。其他将领也都各就其位,跟在刘备...

乾隆一共有十几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令妃的儿子

乾隆一共有十几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令妃的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有十七个儿子,为何最终传位给令妃的儿子?是因对她的爱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乾隆绝对不会是因为爱极了令妃才把皇位传给第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历史上的乾隆不仅没有后人想的那么深爱令妃,甚至可能在他心里都没拿令妃当回事。在乾隆心目中令妃不过是富察皇后的...

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 要求造弓难道不行吗

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 要求造弓难道不行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草船借箭中,周瑜为何不要求诸葛亮打造十万支弓,而是十万支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如果当年你给周瑜当军师的话,周瑜可能会夸你一句:“你小子还真是个狗头军师,咋和我想的一样一样的呢?”如果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回答在水上作战需要的是弓箭,而周瑜这...

尔朱英娥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尔朱英娥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尔朱英娥是山西朔州市人,出生于契胡贵族之家,其祖先数代都是部落酋长。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尔朱英娥一生嫁了三任皇帝。不过,依然有第四任皇帝想要求娶她。是她魅力无限,还是什么原因,为何能得到这么多皇帝的青睐呢?尔朱英娥生于北魏末年,她的父亲尔朱荣本是契胡部的大贵族首领,适逢兵乱四起,他趁机招兵买马,组...

司马炎把皇位传给司马衷是因为司马攸?真相是什么?

司马炎把皇位传给司马衷是因为司马攸?真相是什么?

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一生雄才大略,其文治武功直逼其祖父司马懿。不但又一次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割据的局面,还励精图治,开创了史上有名的“太康之治”,将西晋王朝推向了顶峰。但就是这样一位英...

裴寂为何不被李世民重用?原因是什么?

裴寂为何不被李世民重用?原因是什么?

在和李渊做同事期间,裴寂和李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裴寂是唐朝名相,为晋阳起兵立下大功,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喜爱,成为其最信任的臣子。但唐太宗李世民对裴寂却较为反感,多次贬斥裴寂。那身为大唐名相的裴寂为何深受李渊喜爱而遭李世民嫌弃呢一,结好李渊裴寂出身...

夏侯渊死后曹操是什么表现?他为何会哭?

夏侯渊死后曹操是什么表现?他为何会哭?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夏侯渊是汉末三国名将,也是曹魏宗族大将,夏侯渊武艺高强,善于统兵,为曹操平定西部地区立下汗马功劳,曾追着马超打,虎步关右。然而,定军山一战,夏侯渊因为轻敌,中了法正之计,被黄忠斩杀。曹操听说夏侯渊战死,为何放声大哭?夏侯渊对曹操意味着什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