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留下的预言是什么?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历史故事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更大的一个。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人们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也是蜀汉政权建立的重要功臣,在诸葛亮的悉心辅佐下,刘备一路走来,最终建立蜀汉基业。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又继续为完成先帝遗诏,先后五次北伐,力图克复中原,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没有蜀汉在历史上的璀璨一笔。
诸葛亮固然居功至伟,但终其一生,充其量也就帮刘备促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刘伯温就不一样了,他促成了朱元璋一统华夏,坐拥整个江山。刘伯温更是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诸葛亮、刘伯温二人的功绩大小,暂且不作比较,今天只说说刘伯温临终前的一个预言,颇为神奇。
我们知道,在明朝时,胡惟庸一直对刘伯温的才干耿耿于怀,所以一直视刘伯温为眼中钉肉中刺,始终想方设法除去刘伯温。
由于朱元璋的生性多疑,偏听偏信,刘伯温没有得到善终。临终前,刘伯温留下一个预言,未曾想百年之后,竟字字应验。不得不说,刘伯温的才学和预判十分了得。那么,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历史故事呢,我们详细说来。
从籍籍无名到一鸣天下,刘基终遇明主
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因为是浙江青田人,所以也称“青田先生”。刘伯温天资聪颖并且在学习上肯下功夫,他可以做到“七行俱下”。刘伯温年仅12岁便考中秀才,是故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朱元璋还在给地主放牛的时候,14岁的刘伯温已经学完了《春秋》。刘伯温的“学完”并不是先生讲完、他听完,而是自己把书看了两遍就能背诵。不仅如此,他还能发表自己的了解,以至于老师啧啧称奇:“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既然是明朝首席军师,他跟朱元璋肯定有交集。
元统元年(1333年),23岁的刘伯温赴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但是却因为兵荒马乱在家待了3年,之后也仅仅被元朝 *** 任命了一个正八品的县丞。刘伯温在任上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也得罪了许多地方豪绅。此后刘伯温仕途多舛,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才算是良臣得遇明主。在当时的群雄之中,朱元璋并不是实力最强的,所以刘伯温建议朱元璋避免两线作战、采用各个击破的方针。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和张士诚,随后又脱离“小明王”自立势力。朱元璋称帝之后,粮税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却唯独青田县例外。朱元璋表示:“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
深陷朋党之争,刘伯温欲辩难言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从朱元璋的这首诗不难看出,老朱确有一代明君的气质,不论是心胸还是用人,都是大手笔,应该说跟着他一起打江山肯定会得到厚遇,可学习后来的历史我们发现,老朱是一个疑心很重且心狠手辣之人。“兔死狗烹”的经典案例,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更大的一个,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之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还谙熟谶纬之学,通晓阴阳,甚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后只封了个伯(诚意伯),位居功臣36位,而且最后的下场却很不圆满。因为这一切源自他的性格。
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而且刘伯温此人性格刚毅,不喜逢迎,他疾恶如仇,敢于直言,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恰恰这种无私的品格,往往在大明王朝显得“格格不入”。正因此,在朝堂内外,于无形中,刘伯温已经树敌很多,这其中就有一个叫胡惟庸的馋臣。
胡惟庸一党谗言搅局,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刘伯温逐渐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说到这里,不妨列举一例。
有一天,朱元璋对马皇后说:“刘伯温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能比,让他太子当老师,也好把太子培养成一代明君。”马皇后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大材小用,但转念一想,太子将来要想做个好皇帝,的确需要有个好老师。想到让刘伯温去当老师,马皇后心里倒也十分欢喜。就这样,刘伯温专心致志地给太子当起了老师。
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太子每天学习完,他都不忘盘问儿子,今天和刘伯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儿子需要事无巨细地如实告知。
有一天傍晚,刘伯温和太子学习完后,他带着太子外出散步。来到了一座村庄时,太子看见农夫正在杀猪。太子未见过这种情形,便问:老师,他们这是干什么?
刘伯温:杀猪。
太子不解,又问:他们为什么杀猪?
刘伯温:要吃肉啊。
太子:是猪都要杀掉吗?
刘伯温随口说:只杀大猪,不杀小猪。
两人说完,不一会儿就回去了。
当天晚上,朱元璋听闻儿子和刘伯温的对话之后,更加笃定自己的猜测。“好你的个刘伯温,果然有二心,朱和猪同音,大猪岂不是暗指寡人?”朱元璋的脸色非常难看,这时,马皇后察觉到这一切,也预料了刘伯温即将有生命危险。
而在这背后,听闻风声的胡惟庸,自然也在“火上浇油”。
临终前预言难测,百余年后字字应验
相较于朱元璋的手段腹黑,马秀英皇后显得宅心仁厚,她知道刘伯温的忠心和才学,这样一个国家栋梁如果冤死小人之手,将是国家的一大损失,所以她决定出手相助。
马皇后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两枚枣子和一颗梨,刘伯温看到后立刻明白了皇后的意思:“早早离”。
但是就算逃跑,也要师出有名,刘伯温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
第二天,朱元璋紧急召见刘伯温。当时,刘伯温磨叽了好一会才去拜见。朱元璋问刘伯温为什么现在才来,刘伯温急忙解释,说他在写奏章,有一字想了很久但写不出来。朱元璋心想,才高八斗的人也有不会写的字,便他问是什么字?
刘伯温:是大赦天下的赦。
朱元璋不以为意,他在刘伯温的手心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这个字。没想到写完后,刘伯温连忙就跪谢皇帝,朱元璋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就这样,刘伯温躲过一劫,告老返乡。
什么叫“伴君如伴虎”,不过如此罢。
可是,即便如此,丞相胡惟庸仍然觉得朱元璋让刘伯温离去,这是在放虎归山,仍然执意要除之而后快。而朱元璋也觉得胡惟庸言之有理。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朱元璋得知刘伯温卧病在床,便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
但刘伯温在喝了御医的药后越发的不舒服,到二月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朱元璋知道后只是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以示关心,聪明的刘伯温自然知道这一切是朱元璋默许的了。
刘伯温自知时日无多,便叫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他让长子刘琏拿来一本天文书(《郁离子》),吩咐他在自己去世后将此书立刻呈给朱元璋,刘家子孙不得学习。他又对次子刘璟说了一些为政的道理,嘱咐他牢牢记下,等到胡惟庸倒台之后皇帝询问之时再和盘托出。
此外刘伯温还留下一句预言:9代之后,刘家必出奇才。
后来,刘璟对朱棣说了一句:“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之后,便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而亡。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在刘伯温死后两年便被胡惟庸迫害而死。可以说,刘家父子三人的下场都比较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