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阴平偷袭,他是哪儿来的底气?
司马昭的征蜀大军共有三路,邓艾、诸葛绪各三万人,主力则由钟会统领,兵力十万多人。在邓艾打败姜维,姜维退守剑阁后,钟会的进攻受阻。钟会征蜀是有自己野心的,他以诸葛绪畏缩不前的罪名,将诸葛绪逮捕押送回京,自己吞并了这部分兵马,这样三路大军变成了两路。由于粮食出现了问题,钟会一时曾经出现了退兵的想法。这时候,邓艾上书朝廷,说:“贼寇已经受到挫折,应当乘胜进攻,若从阴平出发,抄小路从汉代的德阳亭赶往涪县,那里离剑阁以西一百里,距成都三百多里,出动军队猛烈冲击他们的腹心地带,大出他们的意料之外,剑阁的守卫部队一定返回救援涪县,钟会的兵士就可以齐头并进;若守卫剑阁的部队不返回,他们接应涪县的兵力就薄弱了。”后来由于此役成功,人们称之为阴平偷袭。
在军事上来说,这儿没有大路可走,能不能走得通尚未可知;即便是走得通,能不能调动敌人也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不能成功调动敌军,一支偷袭的部队又如何攻下涪县城?这诸多的困难都是事前可以预料到的,那么,邓艾制定这样的一份偷袭计划,他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呢?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邓艾长期和姜维作战,知道蜀汉国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将
诸葛亮以后,魏国和蜀国有一段时间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争,少有一些小的战事,基本上也是由姜维领兵,这种情况直到姜维成为之一大臣的大将军方才有了改变。姜维领军,对阵魏国西北主将共有三人,郭淮、陈泰和邓艾,因此,这个邓艾对于姜维以及蜀军的情况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这一时期蜀军士兵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关键是缺乏一个有战略谋划能力的统兵人,像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人。姜维作战勇敢,胆量过人,但这个人缺乏战略规划能力,因而一生鲜有属于自己的战役之功。洮水之战,姜维打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是一次更大的战功,但这次战役确是以虎头蛇尾而始终。这次战役,和他对敌的魏国主将陈泰却认为,他最担心的是姜维向东占领陇上四郡,而姜维却为了一个溃败的王经死守在狄道坚城之下,结果陈泰迅速出击,姜维不得不撤回到自己的地盘。这次出击姜维,邓艾也是参加了行动的,因而他对于姜维应该早就了解。也就是说,姜维这个人,两军对阵是一个强将,大范围内的使计用兵,他不是一个一流将才。
另外,蜀汉国经过夷陵之战、街亭失败和魏延叛乱,已经失去了人才梯次培养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出现了军事人才的断层,廖化、张翼这些刘备时期的老人还在披挂上阵,姜维这种中生代的人才寥寥无几,年轻将领更是没有人才出现。正是有了这般底气,邓艾才只考虑自己,不考虑蜀汉国会怎样的排兵布阵。
蜀国内耗,这是一个王朝腐朽没落最为基本的特征
相较于姜维的战略高度不够,蜀汉国更大的问题在于他进入了衰落期,其特征就是宦官弄权。宦官是皇帝制度的寄生品,伴随着整个皇权的始终,但这有一个特殊现象,皇帝正朝政清社会安定这宦官绝对无名,反之,宦官有名,这个朝廷必定有问题。蜀汉国到了这个时候,谁最有名?除了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就要数那个宦官黄皓了。邓艾虽然不能完全清楚蜀汉国朝廷的内幕细节,但姜维“沓中避祸”这样的大事还是知道的,魏国在出征诏书中已经提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你的作战计划无论是怎样的大胆都不为过。
姜维不守险,边将投降,这也给了邓艾以底气
出征时,邓艾的任务是拖住姜维,因为姜维已经“远离巢穴”,主攻任务是由钟会去完成。但是,钟会却几乎是毫无阻拦地进入并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汉中!原因何在?蜀汉国在边境已经不设防。本来,诸葛亮、魏延等人的边防政策是设立营寨,守住山口,但姜维认为这样只能防住敌人,而不能消灭敌人,于是撤销山口营寨,只在汉、乐等城驻军。等到钟会进攻阳安关口,守将蒋舒投降,另一个将军猝不及防,战死。钟会进攻乐城,虽然一时没有攻下,但钟会知道这是一座孤城,跟本就不去管它,直接绕过去攻击剑阁。这对姜维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
边城之战虽然是钟会打的,但三支军队有一个统一的监军卫瓘,他会及时地给各支部队通报情报的。也就是说,姜维的边境不设防、边城守将投降,邓艾都是一清二楚。面对这样一个腐烂、内斗的朝廷,面对这样一支没有防守意识的军队,面对不战而降的边境将领,邓艾完全可以预料,只要他出其不意出现在蜀军面前,蜀国朝廷就会震颤,军队就会恐慌,将领就会有人投降,他就会有胜利的把握。
本来,邓艾开始是不同意马上伐蜀的,但司马昭还是说服了他,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伐蜀的之一阶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顺利。这应该就是邓艾敢于冒险的底气所在。可以说,当面对一个腐朽没落的政权时,任何一个大胆的计划都是有可行性的。也难怪司马昭会把蜀汉国看成是“国小民疲,资力单竭”!这要是诸葛亮时期,同样的国土和人口,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会认为蜀汉国是一个“伐之如执掌耳”的小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