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蒋玄晖:身处唐末的大臣,最后什么结局?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7)440

众所周知古代时期封建制度盛行,虽说封建王朝的社会制度,与百姓思想与如今截然相反,但是不够否认的是古时候,能够常年久经不衰的王朝比比皆是。

所谓的大唐盛世就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巅峰时期,唐朝自从立国以来经济实力,与社会发展就一直在快速变动着,从对外贸易方面就可以看出,唐朝的国力究竟有多么强盛。

当今国内综合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之巅的水准,尽管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崭露头角,可唐朝时期国内社会的生活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算是佼佼者。

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不复从前,甚至隐隐有了衰退迹象,皇权内部更替,甚至是争夺导致战争频发,皇室族人们为了权力争得头破血流,为保住江山何皇后只能抓住一颗柔弱稻草,此人就是蒋玄晖。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01

大唐盛世 竟也有着衰败之时

大唐盛世的名号并不是空穴来风,从一些史书传记中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穷苦人家在大幅度减少,开国之后帝王目光长远,对于国家的管理有着一套独特方式。

帝王们深知唯有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与朝廷才能够长久屹立于这世间,唐朝作为一个黄金盛世,不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军事力量方面,实力都极为出色强劲。

唐朝时期曾涌现出无数位才学惊艳的重臣与学者,至于一军将领的能力自然也不容小觑,唐朝之所以能够将封建制度推向顶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即重文也重武。

帝王之术深不可测对于朝中臣子,皇帝向来是秉承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向世人熟知的宋朝就是典型的重文朝代,一文一武相互配合才能令国家繁荣昌盛,哪一方都不可或缺。

蒋玄晖:身处唐末的大臣,最后什么结局?

唐朝上下一共度过了数百年,多位皇帝中唯有少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开国帝王唐高祖,再比如具备旷世之才的李世民,以及彻底结束唐朝繁华历史的末代帝王唐哀帝。

一个朝代必然会经历兴起之时与衰败之际,盛极必衰因果轮回乃是世间常态,纵使唐朝曾经创下过无数次辉煌战绩,但是开国皇帝唐高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竟也没能保住这李氏江山。

唐高祖有着雄韬伟略对于国事向来热衷,唐朝的建立是他一手促成,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唐高祖在乱世中成长为帝,他身上所拥有的帝王之气,与制衡之术都是从磨难中获得。

经历过风雨才会见到彩虹,唐高祖将李氏江山交给子孙后代们,他的本意是想要平定江山,还给百姓们一个安稳生活,可是当皇权世世代代交替,李氏子孙的心境逐渐被改变。

02

内乱起 国力急速衰败

百姓们则因为无处不在的战火到处流窜,战争令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可王室中人却从未在意过百姓们的处境,多番战乱之后唐朝国力大不如前。

一个王朝只有先平定内乱,才能够再谈扩展疆土,大唐盛世逐渐成为再难重现的历史,为了皇权各路人马暗流涌动,只待一个更好时机,到了晚唐时期国内局势越发动荡,皇权竟然压不住地方权势。

这样荒谬的情形也从侧面代表了唐朝的衰败,与此同时朝廷的不作为与那些可恶官员的剥削,使得无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叛乱与反抗充斥着晚唐时期的每一片土地。

唐昭宗登上皇位后看到满是狼藉的国土,心中悲愤不已,李氏江山绝不可以毁在他的手上,所以为了平定内乱唐昭宗决定重用一批大臣,在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同时,国内兵力也遭受到巨大打击。

朱温伺机而动在唐昭宗稍有松懈之际,他立刻发动政变,中的兵权就是更好的攻击武器,帝王之术在绝对武力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怕唐昭宗心中有着雄韬伟略,当性命被死死捏在他人手中时也只能被迫就范,后来的末代皇帝唐哀宗此时还未长大成人,朱温用皇后与皇子作为要挟来控制唐昭宗。

这时蒋玄晖作为重臣,竟然选择站在了朱温这边,何皇后得知蒋玄晖要试图对他们母子二人下手时,忽然心生一计,那就是用自己来谋得前程。

蒋玄晖乃是朱温的心腹之人,唐昭宗被杀害之后蒋玄晖受到指令,接连夺去了其他妃子的性命,为了保住爱子的性命,何皇后决定与虎谋皮。

因为正值壮年,所以何皇后面容姣好身段更是轻盈,一国皇后对着自己苦苦央求蒋玄晖心中自是骄傲,后来在何皇后的有意安排下,蒋玄晖保下了他们母子二人。

蒋玄晖:身处唐末的大臣,最后什么结局?

自此以后这位凶臣竟成了,何皇后保住大唐江山的最后一颗稻草,进宫弑君强占一国皇后,种种行为落在年幼的唐哀帝眼中,是那般不堪入目。

此时朱温满心满眼都是夺得皇权,加之更大的威胁唐昭宗已经离世,所以何皇后母子哪怕有着上天入地的本事,也无法掀起风波,索性朱温容忍了何皇后母子的存在。

后来朱温利用唐哀帝来稳住李氏江山,唐哀帝登基为帝后的次年,蒋玄晖再次临危受命,在朱温的指挥下接连夺走九位皇子的性命,他们都是唐哀帝的兄弟。

03

空有虚名的太后 最后孑然一身的离去

这时候何皇后已经被册封为太后,但是蒋玄晖的种种行径,令她倍感失望,何太后亲眼看着自己的大儿子,被杀害却是无力回天,想要依靠蒋玄晖却发现朱温早已不再信任他。

除去一个太后的尊号之外,她手中再无其他权力与筹码,朱温狼子野心唐哀帝遭受胁迫。

后来听说蒋玄晖与何太后狼狈为奸背叛自己后,朱温直接下令将两人处死,不久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哀帝也就此陨落。

04

结语

大唐盛世曾经令无数国家与百姓仰望,开国皇帝的雄韬伟略放到现在也值得被夸赞,但是一个王朝想要数百年兴旺,除去君王能力要出色之外,臣子们也必须做到忠心耿耿。

朝廷之事向来变幻莫测,权力就如同罂粟花一般叫人上瘾,朱温便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乱臣贼子,至于蒋玄晖更是如此。

弑九王占皇后其中哪一条,都是株连九族的恶名,唐哀宗出生在一个动乱年代想要开创盛世,却发现根本无能为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1/30046.html

“蒋玄晖:身处唐末的大臣,最后什么结局?”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典韦与许褚二人的实力怎么样?差距如何

三国时期典韦与许褚二人的实力怎么样?差距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典韦和许褚都是曹操手下超一流猛将,单论武力,高出其余诸将一个档次,比如两夏侯和二张等人,那么,典韦和许褚究竟谁更强一些呢?其实,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究竟谁更胜一筹?按追随曹操的先后顺序来说,典韦最先,典韦在曹操阵营,确实表现...

诸葛亮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选择东吴和曹魏又会怎么样

诸葛亮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选择东吴和曹魏又会怎么样

还不知道:诸葛亮为何愿意跟随刘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23年2月,刘备病重,他将诸葛亮招到永安,与李严一同托付后事。当时刘备将蜀汉与他的儿子刘禅尽数托付给了诸葛亮,他甚至赋予了诸葛亮更换帝王的权力,诸葛亮深感于刘备对自己的信任,称自己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

张裔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张裔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不用细说,能入诸葛亮法眼的,很少很少,而能被诸葛亮和孙权同时看中,更是少之又少。偏偏就有一位,诸葛亮和孙权都来争抢他,他是谁呢?他是张裔,张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

安禄山有何实力敢发动安史之乱?

安禄山有何实力敢发动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水岭,始于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起兵谋反。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我们知道,古代是中央集权社会。这样的集权社会,因为是用高压的办法控制地方,因此,只要朝廷的统治力变弱,地方上就容易造反。中央集权的统治力变弱,一般都是朝廷进入了衰败时期,对地方上无法控制,地方上的诸侯...

朱元璋最终能成功,岳母张氏的作用有多大?

朱元璋最终能成功,岳母张氏的作用有多大?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草根皇帝之一,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大概齐都会遇到这四类人:高人的帮助、贵人的提携、小人的责难和个人的努力。在这些各色人物里面,高人的帮助、贵人的提携尤为重要的。小到一介布衣,大到一国之君,想要成功...

洪承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大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洪承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大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洪承畴与祖大寿都是明朝将领,在对清军的作战中可谓尽心尽力。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为了警示后人永远忠于大清,防止他们在危急时刻倒戈,特令人修了一本《贰臣传》。这本书统计了120多个“弃明投清”的明朝大臣。除了收录一些主动倒戈,在投降后毫无建树的官员外,甚至连洪承畴这类费尽心思收复,之...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自古伴君如伴虎,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郭子仪(691—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他不仅长相魁梧、面貌英俊,就是现在流行语所说的帅呆了酷毙了,还是一个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之人,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过官。据传他遇难时李白救过他,尔后两人相交为友...

张廷玉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张廷玉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说起张廷玉这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太熟悉,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廷玉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礼遇,而且是大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可见其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但晚年的张廷玉却因为自己的小小“瑕疵”而酿成大错。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君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