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他有何动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诸葛亮北伐的文章。
史书和历史小说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三国演义》里蜀国的发展历史是主线,魏国、吴国都是分支。但是《三国志》就截然不动,那里面魏国才是重点,而蜀国和吴国才是分支。
先不论是史书还是小说,单说情节的话那部书更吸引人呢?其实我不用我说大家也晓得,当然应该是《三国演义》啦。大家都喜欢看以弱胜强的戏。魏国一直很强大可以算得上是风平浪静、按部就班所以没有跌宕的情节。
曹操时期尚可,曹丕以及之后的魏国剧情就比较平铺直叙了,所以在小说里只能当个配角。所以历史书和小说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小说是以吸引观众眼球为目的的。蜀国就不一样了,刘备没见过的时候被打的四处逃窜。把大小军阀投靠了一个遍。
虽然不怎么场面但是戏份足啊,又是演戏给老百姓看,又是给自己的将领看,又要演给曹操看,还有自己的亲戚等等等等,多么精彩纷呈啊。不过此君挂了之后基本上就是诸葛亮自己的戏份了,那就是接二连三,隔三差五的北伐。其实蜀国应该是最弱小的,为啥要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呢?
曹丕时期两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战事,但是到了曹叡当了皇帝,诸葛亮就按捺不住开始北伐了。我觉得曹叡肯定心里十分不爽。他可会想:“曹丕你不打我当了皇帝你来事儿了,啥意思啊?觉得我不如曹丕欺负我啊。”
之一次北伐算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大家一直和平相处,将士久疏战阵。诸葛亮这一发动闪电战把魏军打蒙了,好几个郡都直接乖乖投降,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小说里把这次北伐说的神乎其神。说当时魏国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文武百官人人自危,有的连遗嘱都立好了。其实史书上记载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当时百官虽然有点措手不及,但是魏明帝却挺高兴,说:“蜀国要是甘心当缩头乌龟的话凭着地形险要还能苟延残喘几年。现在竟然愚蠢的要自投罗网,简直是天助我也。”接着魏明帝命令曹真、张郃领兵五万去打诸葛亮。后来就有了大家都知道的“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事实就是张郃在街亭把蜀军打的落花流水,诸葛亮失败退兵。结果马谡成了这次失败的替罪羊,可是仔细想想,一支非主力部队的失败怎么能够影响整个战局呢?诸葛亮这么能掐会算怎么会没有后手?他到底是胸有成竹还是想碰碰运气?
事后看来,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似乎很勉强,他的真正动机除了《出师表》那些大义凛然的场面话之外真的让人有些费解。很多人想法设法的善意的去揣测。那么,魏国是如何看待北伐呢?在有条不紊地退兵之后没过几天,魏明帝写了一封阴阳怪气的信把诸葛亮和他的主子给冷嘲热讽了一顿。
史书记载魏明帝大概是这样说的:刘备不知好歹,背叛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曹操,诸葛亮为了虚名投靠了四处逃窜与盗贼没有分别的刘备的匪盗部队。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只是喜欢忠孝的虚名表面上一心辅佐无能的脑震荡患儿阿斗,其实是自己大权独揽和当皇帝没有区别。现在又不识时务地来骚扰魏国,实在是不自量力、夜郎自大。
魏明帝这番话极其阴狠,把刘备、诸葛亮一伙人脏的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他把刘备说成了 *** 小人,诸葛亮则是个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刘备那一伙人就是一会强盗土匪。
当然作为敌对的一方魏明帝的话不一定实事求是,但是根据历史事实来看也有一定的真实性。就是说不能全信但是也不能不信。有为了打压对手胡乱捏造的成分,也有根据史书记载可以认同的事实。
结语:总的来说魏明帝的意思就是诸葛亮组织的几次北伐都是为了名声而做的无用之举,可以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国本来就弱小,这样做无异于雪上加霜,死要面子活受罪,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魏国来说就像隔靴搔痒一般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