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是如何成为西汉丞相的?他的结局如何
还不知道匡衡是如何成为西汉丞相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是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汉元帝封其为乐安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大家上小学的当时,应当都会在教材里学过“凿壁借光”的小故事,小故事讲的是西汉时一个出生在贫穷人家的小孩,家中连油灯都点不起,可是这位小孩又十分的勤学好问,因此就悄悄凿通隔壁邻居的墙面,靠投影进来的亮光读书的故事。
尽管有后人一些人独特起来这个故事并不能信,因为他隔壁邻居的墙面被凿了一个洞竟然还长期没发现?再一个便是靠洞中显出的这一点点亮光如何看清楚竹简书上的字?并且最不能信的一点是西汉时没有纸,记述文本的竹简书全是稀奇物品,这位小孩子家中连油灯都点不了,哪来的书读?
自然大家今日并不是来做名侦探柯南的,尽管小故事经不住独特,可是小故事的主人翁在历史实践中却是真正存有的。这位凿壁借光的男孩儿全名是匡衡,是一位之后官至丞相的角色。
依据《汉书·匡衡传》记述,匡衡家中世世代代务农,是一个太穷的家中,可是匡衡自小就很喜欢去看书,但是家中又没书读,就只有跟别人借阅读,匡衡特别是更喜爱读《诗经》。
汉代的当时尽管没有科举考试,可是那个时候也是有根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举贤的 *** ,促使普通民众子女能够当官。依据汉代要求,博士徒弟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可以根据考试得到 官衔,考试得甲科者,能为陪王,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有补文学类掌故。
匡衡的官运并不平整,他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类卒史。但匡衡对《诗经》了解之深,已为那时候经学家们所推崇,那时候作为皇太子的元帝刘奭(shi第四声)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继位后,选任匡衡为陪王,当迁博士,给事中。这时候,京都北京长安一带发生日食、地震灾害等灾变,匡衡乘飞机奏疏,引入《诗经》说明上行下行而下效的大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规章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汉书·匡衡传》)。随后再在老百姓中营销推广社会道德忠恕之道,弘扬谦让同仁之风。匡衡的奏书获得元帝的称赞,匡衡因而当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后面两年里,汉元帝十分爱好儒术词章,尤钟爱《诗经》,曾一度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学才十分称赞,因而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36年)宰相韦玄成病故,匡衡又委托宰相,封乐安侯,辅助皇上,国家总理全国各地政务服务。匡衡可算作因明经而出将入相的典型性。
但是,晚年时期的匡衡却在一件事情上栽了跟斗,汉元帝封他为乐安候时,赏赐了他领地31平方公里,可匡衡却运用郡图上的系统漏洞,为自己多圈了4万余亩地。这件事儿在汉元帝阶段没有被追责,但是元帝人死之后成帝即位,这件事儿被匡衡的政敌用来罢免,最终匡衡被判“专地盗土”(非法侵占土地资源)的罪行贬为庶人,领地也尽被收走。
贬官为普通民众以后,匡衡返回了东海郡(今山东枣庄)家乡,其老年生活十分穷困潦倒,连何时去世都没有人还记得。匡衡人死之后,墓葬也数次遭受毁坏,乃至被别人踏破,一度出现只剩一块墓牌的状况,结果可以说非常苍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