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尧君素是什么样的?让李世民万分敬佩的敌人
历史上的尧君素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自古都不乏忠臣。东汉著名的古文学家马融曾编著一部《忠经》,直言: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把“忠”的思想列为更高尚的道德。正因为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每逢磨难,总有一大批臣子恪守忠贞之心,为后世敬佩。例如,两宋年间的岳飞,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明朝末年的史可法等,这些忠臣,堪称民族的脊梁。然而,相比于岳武穆、文忠烈、史忠靖三人,隋朝忠臣尧君素的名气却小得多。在笔者心中,在隋朝灭亡的阴霾下,尧君素算得上一缕耀眼的阳光。
一、隋朝末年叛臣多
在和平年代,“忠臣”的反面,毫无疑问是奸臣。但到了山河破碎,天下倾覆的时候,和“忠臣”相对的,则变成了“叛臣”。而隋朝的叛臣,不可谓不多。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雄心勃勃,先后做了三件大事,分别是兴建洛阳皇宫、开凿大运河、远征高句丽。前两件事情使百姓难以承受严苛的赋役,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而后一件事情则让隋朝彻底失去了士大夫们的支持,于是天下大乱,难以收拾。
众所周知,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先起义,而后项梁、刘邦等农民起义军席卷天下,秦朝之灭亡,灭于农民之手。隋朝则不同,隋朝虽然被农民起义军削弱,但最终是灭于隋朝臣子之手。
隋朝大业七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邹平(山东邹平)人王薄率先起义,但多次被官军打败,随后,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围攻隋朝首都洛阳,这才真正点燃天下大乱的引线,而后,窦建德、杜伏威、瓦岗军等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经过几年的发展,原隋朝臣子们纷纷掌控大局,成为真正灭亡隋朝的“罪魁祸首”。
二、我欲挡李渊去路
尧君素是何许人也,根据《隋书》记载:
尧君素,魏郡汤阴人也。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以左右从。及嗣位,累迁鹰击郎将。
尧君素是河南汤阴人,若干年后,这里也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出生地。从上述这段话可以看出,尧君素是隋炀帝的潜邸旧臣,早年就跟随杨广左右,等杨广登基后,尧君素屡有升迁。
尧君素在隋炀帝时期也是名臣,他治军严格,隋朝末年,随着朝廷式微,隋朝官军各部都有私自逃跑的士兵,包括杨广最精锐的骁果军,也经常有人叛逃。但唯有尧君素麾下的将士们没有一个逃跑者。史载“君素所部独全”。可见,在治军方面,尧君素的能力还是很突出的。
虽然尧君素也算一代名将,但很不幸,他遇到了另一个时代枭雄——李渊。
隋炀帝时期,唐国公李渊奉命担任晋阳留守,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李渊在晋阳(太原)起兵反隋。李渊为了能够顺利站稳脚跟,做了两个重大决定,之一时候派刘文静秘密出使东突厥,获得东亚霸主东突厥的支持;第二是把攻占长安作为目标。
众所周知,隋朝的国都在洛阳,若要反隋,攻占洛阳毫无疑问是首选。但李渊认为,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正在洛阳附近和隋军(王世充)相互攻伐,如果此时去攻打洛阳,如入龙潭虎穴。而长安是汉朝故都,若占领长安,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还能避开中原的各大势力。
但是,在李渊从晋阳向长安进军的路上,遇到了驻守蒲州的尧君素。
李渊起兵后的之一战,是攻打霍邑(临汾),霍邑守将宋老生被李渊的大军轻松拿下。而后,李渊开始攻打潼关,驻守潼关的是另一位隋朝名将屈突通。屈突通和李渊对峙了近一个月,最终因偷袭李渊,被李世民麾下大将段志玄打败。接下来,李渊在攻占长安之前,面临最强的敌人就是尧君素。
尧君素知道李渊兵强马壮,又急着攻占长安,因此扎紧篱笆,加固城墙,和李渊打持久战。李渊十分着急,先派遣大将吕绍宗率兵攻城,结果吕绍宗惨败。李渊又派大将韦义节攻城,最终还是未能攻破蒲州城门。
义师遣将吕绍宗、韦义节等攻之,不克。(《隋书》)
李渊本想一鼓作气,打通从晋阳到长安的通道,可没想到尧君素死守城门,就像一根楔子,牢牢地钉在黄河东岸,让李渊进退两难。
为了说明尧君素防守蒲州的不易,笔者做一个对比分析。当初屈突通镇守潼关,尧君素镇守蒲州。屈突通被李渊打败,后来几经周折投降了李渊,并且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功臣,在凌烟阁排名第十二,可见屈突通的实力并不弱。面对强大的屈突通,李渊尚且能够轻松夺下潼关,但李渊却夺不下尧君素镇守的、孤立无援的蒲州。说明尧君素的实力和决心远在屈突通之上。
三、谁都别劝我投降
尧君素最让人敬佩的是,他明知毫无胜算也要玉碎的心态。他先后拒绝了三波人的劝降。
(一)面对屈突通劝降:你还有脸来?
上文说到,李渊在潼关打败屈突通,屈突通并未立即投降李渊,而是逃到蒲州。屈突通见到尧君素后,感觉十分委屈,竟然号啕大哭起来,惹得其他将领也跟着一起哭泣。
屈突通只得退下,后来投奔了李渊,成为了唐朝开国名将。
(二)面对李渊的招降:君素卒无降心
李渊攻不下蒲州城,只得将城池团团围住,以防尧君素向外界求援。尧君素有勇有谋,他见蒲州被围得像铁桶般,想了一个办法。
时围甚急,行李断绝,君素乃为木鹅,置表于颈,具论事势,浮之黄河,沿流而下。
尧君素做了几只木鹅,把求救信塞到鹅的脖子里,让鹅顺黄河而下,把信带出城。因为黄河下游有大隋的守将,一旦被他们发现这只木鹅,肯定能收到这封信。
这个说法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这一招的确骗过了李渊,木鹅顺利沿黄河漂下去,被下游的河阳守将截获,看到求救信后,立即快马加鞭送到了洛阳,交给了越王杨桐。
杨桐得知蒲州的情况年后,叹息不已。但当时洛阳和瓦岗军交战,杨桐亦抽不出兵力前去增援,只能封尧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然后秘密派人去慰劳尧君素。不管是封官,还是慰劳,都是花架子,尧君素要的是援军。此时的尧君素城中缺粮,将士们也多有死伤,没有援军和粮食,毫无出路。
正在此时,洛阳的庞玉(监门直阁)、皇甫无逸(武卫将军)二人投奔李渊,李渊派这二人去劝降尧君素。
庞玉和皇甫无疑是代表李渊前来招降的,而且,开出的条件也很优厚:
俱造城下,为陈利害。大唐又赐金券,待以不死。
之一,到蒲州城下劝降,态度诚恳。
第二,答应赐尧君素金券。
第三,承诺保城内将士们不死。
面对李渊的招降,尧君素意志坚定,他没有心动,《隋书》云:
“君素卒无降心。”
其实,尧君素此时已经困守孤城,如果再消耗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但他拒绝投降,理由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忠!
(三)面对妻子的劝降:亲自射杀
尧君素的妻子对城内的情况一清二楚,听闻李渊派人来劝降,被尧君素拒绝,心急如焚。于是亲自来到城墙之下,昂首对尧君素说:“夫君,大隋朝已经是穷途末路了,你这样苦苦支撑,不是自取其祸吗?”
尧君素站在城墙上,听到妻子的话,十分恼火,一边骂道:“天下大事,岂是你们妇人所知道的。”一边从腰间取出弓箭,对着妻子射出一箭,妻子应弦而倒,命丧城内。史载:
其妻又至城下谓之曰:“隋室已亡,天命有属,君何自苦,身取祸败。”君素曰:“天下事非妇人所知。”引弓射之,应弦而倒。
这件事是尧君素最引起争议的地方,他之所以射杀妻子,无外乎两点原因:
其一,妻子作为自己人,竟然在城墙下公然提出大隋朝要灭亡,劝他归降唐朝。尧君素素来治军严格,如此动摇军心,就算是其他将领,恐怕也会被尧君素当场杀掉,何况是枕边人。也许,尧君素杀妻,内心是悲痛的,但他是一个军人,蒲州城内的主心骨,为了军心,他必须这样做。
其二,尧君素知道蒲州城注定是守不住的,他之所以死守,是因为恪守内心的那份忠贞。《隋书》也说:
君素亦知事必不济,然要在守死不易,每言及国家,未尝不歔欷。尝谓将士曰:“吾是籓邸旧臣,累蒙奖擢,至于大义,不得不死。”
既然蒲州注定守不住,那将来城破,他的妻子注定无法避免被唐军所辱,因此尧君素主动杀掉妻子,以免发生让自己难堪的一幕。多年以后,明朝的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崇祯帝)让周皇后自尽,拔剑砍杀自己的女儿,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不管从军法、还是情感方面,尧君素杀妻子虽然残暴,但并非不能被理解。
四、吾当断头以付诸君
天下大乱,隋炀帝仍在江都享乐,对大隋江山已经“放弃治疗”,洛阳城外的战鼓声震耳欲聋,蒲州城内却一片死寂。
粮食吃完了,杀战马,战马吃完了,吃树皮、吃一切能吃之物。军人能如此,百姓怎么办?
人不聊生,男女相食,众心离骇。(《隋书》)
百姓断粮,发生了惊世骇俗的一幕:吃人。于是,百姓和将士们不再相信尧君素,不再相信大隋朝。
一个多月后,蒲州城内发生一件诡异的事情,当日在蒲州城门口出现一道白色的长虹,夜里,有消息传来:尧君素被他身边的士兵杀死了。
众心离骇,白虹降于府门,兵器之端,夜皆光见。月余,君素为左右所害。(《隋书》)
当年李渊驻守太原,其次子李世民劝李渊造反,李渊犹豫过,《新唐书》说“高祖初阳不许”,但最终还是决定背叛隋朝。
当年,宇文化及随隋炀帝在江都,司马德戡等人想发动政变,宇文化及犹豫过,《资治通鉴》说“化及性驽怯,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但与文化及最终还是背叛了隋朝,发动江都之变,杀掉了杨广。
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尧君素身上时候,尧君素没有犹豫,即使他已经断粮、他已经失去将士们的信任,他已经身临绝境;他仍然没有选择背叛隋朝。他只要选择背叛隋朝、投奔李渊,他就能脱离困境,但他仍然没有选择背叛。因为尧君素向做一个忠臣。
忠臣死社稷,尧君素做到了。
五、疾风识劲草
随着尧君素被杀,蒲州城终于被李渊攻破,此后,李渊顺利占领长安,第二年建立唐朝。在巍巍大唐之下,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尧君素,但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把他忘记。因为从李渊起兵的那一刻起,李世民就紧跟李渊,李世民敬佩尧君素这样的忠臣。
20年后,也就是贞观十二年,李世民从洛阳回长安,经过河东地区,在路过蒲州时,尧君素当年的事迹再一次引发李世民的感慨。《资治通鉴》记载:
戊寅,诏曰:“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可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
李世民的这道诏书,可分解为三部分来看:
之一,隋朝末年的鹰击郎将尧君素,如 “桀犬吠尧”一般。
“桀犬吠尧”,字面的意思是说夏桀养的狗对着帝尧叫嚣。实际上是说臣子只知道听从暴君的指令,不分善恶。
李世民的这句话,事实上是给尧君素定下基调:尧君素是反抗李唐的人。
第二,隋朝末年的各地臣子纷纷择良木而栖,投靠我唐朝的不在少数,尧君素却不这么做。俗话说,疾风知劲草,尧君素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显示出了他的本心。文中提到“岁寒之心”,《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中有同样的用法:
梁主奕叶委诚朝廷,当相与共保岁寒。
这里,“岁寒之心”比喻忠贞不屈的节操。
这段话是李世民在上一段给尧君素定基调的基础上,重新肯定尧君素是隋朝的忠臣,特别对尧君素的品质非常赞赏。
第三,追赠死去20年的尧君素为蒲州刺史,给他名分。并且下令寻找尧君素是否还有子孙,如果有的话给予厚待。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是伟大的帝王,他对尧君素的评语的确非常客观,对尧君素是忠臣也毫不避讳。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屈原、岳飞、文天祥、方孝孺、于谦、史可法,他们都是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然而,作为隋朝末年的大忠臣,尧君素虽然是隋末阴霾下的一缕阳光,但知道这缕阳光的人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