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时有三人明确反对,这是是谁?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07)31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入蜀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益州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为夺取益州与刘璋发生的战争。自赤壁之战后,刘备领有荆州,为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跨有荆、益的计划,已有意图进攻益州。此时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对蜀地构成威胁,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在张松等人的劝说之下,刘璋于是请刘备入蜀。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后初期与刘璋关系良好,刘璋更将士兵派给刘备,并让他进攻张鲁。但是,刘备到了葭萌后就不再前进。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这就是益州之战。在益州之战中,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可以说是引狼入室了。那么,问题来了,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有三人明确反对,他们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一、王累

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时有三人明确反对,这是是谁?

《华阳国志》中记载:王累,新都人也。州牧璋从别驾张松计,遣法正迎先主,主簿黄权谏,不纳。累为从事,以谏不入,乃自刎州门,以明不可。

王累(?——211年),广 *** ,刘璋的部下,益州从事。从事,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刺史的佐吏。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因此,对于王累来说,可以视为益州牧刘璋麾下的幕僚和谋士。在此基础上,得知益州牧刘璋准备邀请刘备入蜀的消息后,王累和黄权一样,都去多次劝谏刘璋,意思就是不要引狼入室。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刘璋执迷不悟,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劝谏。于是,为了引起益州牧刘璋的重视,王累选择自尽,以此明确反对刘备入蜀这一事件。不过,王累的付出,根本无法改变刘璋的决定,更无法避免益州落入到刘备手中这一结果。

二、黄权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东汉末年,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不过,黄权的劝谏,同样没能改变刘备进入益州的事实。因为反对刘备进入益州,黄权得罪了益州牧刘璋,乃至于遭到了流放。当然,虽然刘璋对待黄权不够厚道,不过,黄权并没有像张松、法正、孟达等人一样背叛刘璋,而是等到刘璋放弃抵抗之后,这才归降了刘备。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黄权被拜为偏将军。汉中之战爆发之前,黄权向刘备献出计策,主张攻打汉中之地,并被刘备拜为护军。公元219年,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及刘备称帝,准备讨伐东吴的时候,黄权劝谏而不纳。以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

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时有三人明确反对,这是是谁?

景初三年(239年),黄权被魏明帝曹叡晋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对此,在笔者看来,同样是反对刘备入蜀,黄权和王累的结局,显然是截然不同的。并且,黄权虽然最后投奔了曹操,但是,刘备非但没有怪罪黄权,反而将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在来到曹魏之后,黄权更是获得了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等皇帝的器重,凡此种种,都凸显出黄权的人格魅力,也促使他最后获得了善终的结局。

三、刘巴

刘巴(?-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时期官员、名士。东汉末年,刘巴年少成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公元208年,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成为益州牧刘璋的手下。

《零陵先贤传》中记载: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巴闭门称疾。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想请刘备进入益州以讨伐张鲁,派遣法正去迎接刘备。刘巴进谏到:“刘备勇力过人,让他进入益州必然会造成祸害,不能请他进来。”等到刘备进入益州后,刘巴又向刘璋进言道:“如果让刘备去讨伐张鲁,相当于将老虎放归山林。”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刘巴等人的极力反对和劝谏,并没有让益州牧刘璋幡然醒悟。一定程度上,如果刘璋拒绝让刘备进入益州,后者即便最后还能攻占益州,恐怕也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以及更久的时间了。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巴归附刘备,为左将军西曹掾,法正去世后,刘巴接任尚书令。

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时有三人明确反对,这是是谁?

在汉末三国时期,尚书令这一官职非常接近丞相,或者可以说是副丞相。而这,无疑凸显出刘巴在刘备势力中的地位了。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登基称帝,刘巴为刘备起草了登基时所需的各种祷文、诏诰、文书。在蜀汉文臣之中,刘巴的地位应该仅次于诸葛亮、法正等人。而且,就蜀汉丞相诸葛亮,也用极高的评价来称赞刘巴,他表示:“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远矣!”章武二年(222年),刘巴逝世。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巴逝世后,曹魏尚书仆射陈群给蜀汉丞相诸葛亮写信,探问刘巴的情况,在信中称呼刘巴为“刘君子初”,可见陈群对刘巴之尊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12/35231.html

“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时有三人明确反对,这是是谁?”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为何没有伐蜀成功?哪些原因导致的?

司马懿为何没有伐蜀成功?哪些原因导致的?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司马懿是曹魏后期重要的大臣,少年就有大志向,面对东汉末年乱世(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有总齐八荒,一统天下的志愿。而且司马懿也并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无能,恰恰相反,司马懿政治、军事能力都很强,但是司...

清朝时期,后宫嫔妃死后她们的遗物时如何处理的?

清朝时期,后宫嫔妃死后她们的遗物时如何处理的?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后妃的首饰包括皇帝赏赐的,也包括自己的嫁妆。这些首饰,在后妃生前有自由处理权。可以当作礼物送给其他妃嫔;可以赏赐给亲戚,下属和子女。《甄嬛传》里,甄嬛回宫当上贵妃以后,就将价值不菲的翡翠镯子送给安陵容。后...

三藩之乱被平定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三藩之乱被平定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1644年4月15日,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到了这样一封书信:……流寇逆天犯阙……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之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上,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

朱元璋如果换成崇祯的话 朱元璋能解决明朝末年问题吗

朱元璋如果换成崇祯的话 朱元璋能解决明朝末年问题吗

把朱元璋换成崇祯皇帝,他能彻底解决内忧外患,实现复兴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到一路上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其展现出来的魄力和眼光,是很多人都无法匹及的,而提到大明朝的覆灭,也会有不少人十分心疼崇祯皇帝,但是也有不少人说,如果朱元璋换成崇祯皇帝的话...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 康熙是想传位给老四雍正还是十四子胤禵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 康熙是想传位给老四雍正还是十四子胤禵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究竟想传位给谁?是雍正,还是皇十四子胤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农历),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北京病逝,终年68岁。康熙去世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不过,关于雍正皇帝继位的问题,从雍正年间一直到现...

张彦远留下了哪些作品?记载了哪些内容?

张彦远留下了哪些作品?记载了哪些内容?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公弼(1007年—1073年),字宝臣。寿州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名相吕夷简次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赐进士出身,同判太府寺将作监,迁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英宗即位,加给事中。官至枢密使、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人...

寇准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寇准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惊,欲迁都成都。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