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范成大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仕途之路是怎样的?
说到范成大,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范成大,南宋诗人,一代名臣,又称至能,因身后得谥号“文穆”,遂后世又称他为范文穆。
如今我们说到范成大,首先想到的莫不是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农家景色,无一不让人心生向往,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范成大只是一个醉心山水的田园诗人。
但是要知道,在古时谥号之中带“文”字的可都是有大作为之人,比如司马光、范仲淹谥号“文正”;房玄龄谥号“文昭”;苏辙谥号“文定”,不一枚举,都是当时响当当的大人物,范成大得谥“文穆”,除了诗作成就之外,其政治上的成就亦值得称道。
纵观范成大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他生于金宋频繁交战的年代,南宋偏安一隅,范成大注定要面对一个风雨飘摇的朝堂。在当时,大批的文人因生不逢时而面临大不幸,怀才难遇,大多湮没在乱世的尘埃之中。而范成大是幸运的,入仕之后,得到宋孝宗的赏识,尤其是顺利出使金国修改已签条约,忠肝义胆,美名传遍天下。三十余年宦途沉浮,心境愈加开阔,也变得更加从容,终于在晚年,放下一切,回归田园,历经世事,再回首,才知道平平淡淡也是人生的真谛,“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应通此理。
官宦世家,幼年清贫
1126年,范成大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曾祖父范泽赠太子少保,祖父范师尹赠太子少傅,父亲范雩,官至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得范成大在幼年时候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不幸的是,范成大的父辈入仕为官时,正是金人南侵,北宋灭亡之际,和大多数当时的北宋遗臣一样,范雩带着一家老小,随着逃亡的人群南下回到了故乡昆山。
虽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却也在少年时,便经历了家庭的变故,过上了清贫的生活。
范成大天资聪慧,十二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时开始创作诗文。
涉世甚早,诗名渐起
1142年,宋高宗生母显仁皇后从金国回朝,17岁的范成大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一时之间,声名鹊起。
次年,父亲病故,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寒,还未及冠的范成大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抚养弟妹和母亲,一边在昆山坚严资福禅寺读书,寒窗苦读,十年如一日。
范成大早早涉世,又因家庭变故,久居农村,对农家艰辛生活感触颇深,二十多岁,便写下诸多诗篇:
在《大暑舟行含山道中》一诗里,他便表现了“遥怜老农苦”的情感:
。。。。。。嗟余岂能贤,与彼亦何辨?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
在《乐神曲》中,写的是农民为丰年有粮交租、免受鞭笞而感到侥幸:
污田稻子输官粮,高田豆角初上场。枫林沉沉谁打鼓,农家报本兼祈禳。。。。。。。
在《缲丝行》写姑嫂煮茧、缲丝、卖丝的繁忙劳动: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後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在《催租行》描述农民输租完毕后,吏胥上门勒索的情景: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心在范成大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二十多岁,便也在当时文坛,颇有些诗名。
登第入仕,宦途坎坷
经过十年苦读,1154年,28岁的范成大擢进士第。
1156年,除任徽州司户参军,外职小官,范成大一做就是五年。
他的基本政治理想是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想富国强兵,必先安民,“省徭役、薄赋敛、蠲其疾苦”(《论邦本疏》)。在一些奏札中,他力劝孝宗要节省人力、国力,珍惜时间,整顿军纪,训练士卒,慎用刑罚,打击贪吏,以强兵复国为大志。在为地方官时,或尽力铲除弊端、整顿军备,或救灾赈济、兴修水利,为减轻农民负担、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与此相应,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徽州为官时,他写下了著名的《后催租行》,诗作对南宋赋敛之重、官吏煎逼之酷和百姓受难之深作了形象的描绘: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其惨烈景象在诗中尽显,忧民之心可见一斑。
后来,因为洪适的荐举,范成大被召入杭,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历任馆职。
1163年,隆兴元年,南宋朝廷为了收复失地采取军事行动,北上中原,向金国不宣而战,史称隆兴北伐。
然而,铩羽而归,大败,第二年年底,南宋朝廷便和金国和谈,签订和议结束了这场较量,称为《隆兴和议》。
侄宋皇帝昚,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
金宋两国竟以叔侄相称,明面为和,却多少有些屈辱。
可这次和议还有两件事情没有解决,让宋孝宗如鲠在喉,难以释怀。
之一件事,金国占领了北方,北宋皇帝们在河南开封的陵寝地在金国手里没有归还。
第二件事,南宋皇帝接受金国国书的礼仪。作为南宋君王,要起身去接金国递交的国书。
悬而未决的两件事为范成大出使金国埋下了伏笔,而此时的范成大,却刚刚上任秘书省正字。
三四年间,范成大在仕途上虽有罢免,也无太大的建树,却也小功累累,直到1169年,范成大任起居舍人兼侍讲,仍兼实录院检讨官。
临危受命,出使金国
宋孝宗签完《隆兴和议》,几年间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憋屈,心里的两块石头始终没有落地,但事情总要解决,而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派使者去金国谈判。
朝堂之上,紧张的气息弥漫开来。人们都畏畏缩缩,要么反对要么受命而不敢应。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责居筠州,李焘惧而不敢行。
1170年,宋孝宗想起了范成大,临行前,他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 *** 资政殿大学士、丹阳郡开国公,充任祈请国信使,胆小的宋孝宗害怕惹恼金国,只在国书上写了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的请求,却没有写更定受书之仪的请求。
范成大请并载受书一事,孝宗不许。临行前他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
范成大早将生死置于度外的范成大,向孝宗坚定的表示,他将以苏武为榜样,不会给国家丢脸,于是带着两个任务慨然而行,当时金国的迎接使者仰慕范成大的名声,以致效仿他戴巾帻。
三个月的时间,范成大安全返宋,金国没有答应南宋的请求,只是许可南宋奉迁陵寝。
虽然此次出使未能达到孝宗期许,但范成大能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凭借胆识,入虎狼之穴而据理力争,保全气节,一介文弱书生,使金国上下都为之震撼,着实让天下人佩服。
而更为后世称道的是,范成大此次使金之行,将见闻写成旅行日记一卷,名为《揽辔录》,还在途中写成的72首绝句,汇成《北征小集》。其诗文成就也在这出使的途中,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个时期,范成大的诗作中多有爱国思想:
。。。。。。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双庙》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
这些诗篇通过题咏沦陷区的山川古迹,谴责了宋朝统治者的昏庸误国,为中原父老传达了盼望收复失地的心声,有的诗篇还记载了金国贵族统治下的人民的悲惨遭遇。
而这种爱国思想,也贯穿了他的大半生。
为官桂林时,他在《癸水亭落成》诗中写道:“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北洗□枪。”更体现了他对祖国统一、收复失地的信心和远大志向。
直至晚年重病之时,他还在《题张戡蕃马射猎图》里抒发了他对金人的痛恨;《题夫差庙》中,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耽于享乐、残害忠良表示不满,关心国运、盼望统一的心情之切。
荣耀归国,四处游历
回朝之后,范成大得到了孝宗的重用,任命为中书舍人,可又因为太过港纸而被外调。
从此,范成大又开启了另一种人生。
从风景如画的富春江到衢江,登滕王阁入赣江,他一路游历一路记录,感悟都放在了文字中。
几年的游历,打开了范成大的心胸和视野,旅行中的风物改变了他的心境,使得他更加的从容。
为官桂林和成都时期,由于饱览山川之神秀壮美,其诗境界开阔、诗藻华赡,以清峻瑰丽为特色,五言诗尤为突出,期间与众多文人尤其是陆游交游甚多,堪称莫逆之交。
1177年,范成大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此行有游记二卷,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命名为《吴船录》。
闲居石湖,诗词大成
1186年,因疾患困扰的范成大多次请辞不成,只得暂时闲居石湖。
范成大终于过上了“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的生活。
这一次他将注意力放到辛劳的农民身上,以石湖农村为背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田园四时杂兴六十首》。60首七言绝句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将农家的生活环境、季节气候、风土民俗、耕织、收获以及痛苦与欢乐,真实生动地展示出来,超越了以往同类题材的诗作,对南宋以后的田园诗产生很大影响。
此时,和之前不同,范成大晚年时工七言诗,诗风渐趋温丽秀婉、圆润优美。
在他的这组诗中,有春日的生机: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有夏日的辛劳: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有面对苛捐杂税的无奈: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也有自力更生的喜悦: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范成大大半生的仕途生活,大都漂泊不定,而回家无疑是他更大的念想,回到家的范成大如愿以偿的过起了闲适的生活。
这一时期的范成大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目光灵动的看着故乡的一切,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不就正是孩童时的场景吗。
人一生可能追寻很多东西,功名和利禄,最终历经世事时最怀念的,还是曾经。
那童年时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范成大终其一生,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1193年,范成大的夫人魏氏去世。病中的范成大将自己的诗文集编好,让儿子向老同学杨万里求《序》。而后,病重请辞。这一年秋天,终于成功致仕途,操劳一生的范成大没有过几年恬淡的日子,便匆匆病逝。
再看范成大的一生,为臣为官官能忧国忧民,政论突出,极重民生,危难之间亦能挺身而出,慷慨赴义;而为文为诗,审知四方风俗,所至登览啸咏,所诗题材宽泛,清峻瑰丽间也有开阔境界,包罗百氏,磅礴九流,堪称文学史上一大转折。
范成大留在世上最出名的两组诗,一组是见证着国家大事的使金纪行诗,另一组则是描绘田家生活的小诗。
一大一小,一上一下,才是范诗的风范所在,也是这位南宋名臣一生的写照,他心存正直,鞠躬尽瘁,把自己生命中最耀眼的两部分都写进了诗歌,今日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而更难得的是,范成大在晚年时不为仕途名利所累,转身田园,活得自在。
经历的越多越能明白自己的需要,并不是只有始终热烈的才是人生。
曲曲折折后,再回首时,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