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的国宴规格有多高 国宴上都有什么菜品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28)371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请吃饭,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更高规格的宴席

你参加过国宴吗?你了解国宴的菜品规格吗?朱元璋的国宴够高规格了吧?他请客吃饭,都有什么菜品呢?

国宴相信绝大多数平民百姓都没机会参加过,最多也就是从电视新闻上看几眼……真是只能看几眼,基本上都是祝酒的场面,总共就是一、两分钟的新闻画面。我们绝对看不到上菜的环节的,更加不清楚菜品都有哪一些。

所以如果有人打着国宴厨师的招牌做广告,还真是只能听人家说来龙去脉,我们除了做观众外,是没办法挑刺、插嘴的。

如果问你朱元璋的国宴是什么规格?这个问题反而有据可查……历史书都会有一些记载。那怕不是很详细,起码这一次的宴席就载入史册,开一时风气。具体什么安排的?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的国宴规格有多高 国宴上都有什么菜品

据载,在数百年前的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某一天临散朝时宣布他当晚会在宫里请客吃饭,请各位大臣都参加、准时出席。

大臣们刚开始时都不知道皇帝请客吃饭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当然不敢延误,都准时出席。到宫里后,看到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装饰,才知道这一天,原来是马皇后的生日,因此朱元璋设宴,请有品阶的大臣们到宫里吃饭,一起庆祝马皇后生日。

朱元璋的国宴规格有多高 国宴上都有什么菜品

二、清水出芙蓉

众大臣们都知道这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两个人共患难后才双双登上人生的巅峰,因此马皇后在朱元璋心里面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位。因此各大臣知道是马皇后生日后,也来不及准备寿礼了,只好以心意和祝福语言,来代替贺仪了。

当天宫里筵开十数席,各大臣都是按照品阶顺序安排入席。当中一席当然是朱元璋和太子、皇子他们了。马皇后在另外一个殿里,带着女眷们一起吃饭,听说菜品都是一样的。

朱元璋的国宴规格有多高 国宴上都有什么菜品

朱元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吩咐宫女可以上菜了。首先端上来的是一大碗清水碗菜后,百姓们都说萝卜。等上菜的宫女退下后,朱元璋拿起自己用的一双筷子,一边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语,说是“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朕愿爱卿们吃了这碗菜后,百姓们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并之一个挟了萝卜吃了起来。

朱元璋带头吃,其它官员那敢不吃,都纷纷举筷吃起来。接着宫女很快就上来了第二道菜,这道菜是韭菜。

朱元璋又有开场白了:“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吃韭菜。其余官员也随着挟韭菜吃。

接着宫女继续上了两碗其它品种的青菜,朱元璋指着刚上来的两碗青菜,嘴里继续说他的“主题词”……“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就像这两碗菜一样,清清白白。”

朱元璋的国宴规格有多高 国宴上都有什么菜品

依然是皇帝带头挟菜,其他人仿效。因为只有青菜没有其它的食物,因此早已经饿了的大臣们风卷残云般很快就把上来的各种蔬菜吃完了。

等各张桌子上都干干净净没有吃剩下的,完全是“光盘行动”后,宫女又给上了一碗汤……豆腐葱花汤。朱元璋继续念他准备好的主题词:“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

依然是朱元璋动筷后其它人跟上,又是很快就光盘了。众官员尽管已经吃完四菜一汤了,可因为都是素菜,比和尚们吃的还要“素”,完全没有油水,还在饿着呢!

大家都在心里揣摩着下面该上筵席的主菜……山珍海味要上了吧!这些才是皇家筵席的应有体面。谁知道左等右等,还是没有人上菜。各人开始坐立不安起来,走不是、留下来干饿着也不是好事情。

朱元璋的国宴规格有多高 国宴上都有什么菜品

朱元璋看大家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各位卿家宴客的餐标,就是四菜一汤……皇后寿宴就是大家的榜样。谁若违反规定,一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席。

自从那次筵席之后,还真是在一段时间内,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的风气盛行一时。

三、后记

朱元璋深谙“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因此他特意选定在马皇后生日当天,办酒宴,宴请群臣,并带头“吃素”。以这样的“上行下效”,从我做起,严以律己的务实作风,避免了空喊口号,只要求下属执行,自己高高在上,不受规矩约束的特权作风。

朱元璋为何要这样节俭呢?难道日子难过得连皇帝这样的特权阶级都生计困难吗?实际上,在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范围闹灾荒,百姓生活异常艰苦。

朱元璋的国宴规格有多高 国宴上都有什么菜品

但在这样困难的经济压力下,有些达官贵人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朱元璋才决心要从上而下地整治挥霍浪费的吃喝风气。但以什么时机、用什么理由来实施呢?朱元璋考虑了很久,跟马皇后商量后,才想到借马皇后生日宴这个点子。

从朱元璋要推行他的政策、到执行下去,最后达到预订结果来看,朱元璋这项计划是完美的,具有现实意义。比空喊口号要求官员们执行更加积极和有效。

朋友们,你们觉得以一国之君来说,朱元璋有必要亲自“吃素”,来推行他的廉洁计划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12/38840.html

“朱元璋的国宴规格有多高 国宴上都有什么菜品” 的相关文章

张说身为唐朝名相 最后为何三次出任又被罢免

张说身为唐朝名相 最后为何三次出任又被罢免

对唐朝的这位名相,曾三度出任宰相,却又三次被罢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的开元盛世,相信大家都有了解,而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成就,除却当时的领导人皇帝之外,也少不了他们手下的那些有功之臣们。而说起唐朝时期的名相,很多人都会想到“房谋杜断”,也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名相...

朱标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朱标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朱棣在1402年打进南京,登基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改换朱标的谥号。朱标在去世后,朱元璋给他谥号“懿文太子”。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登基称帝后,改称...

夷陵之战真的该打吗 刘备为什么会惨败

夷陵之战真的该打吗 刘备为什么会惨败

对夷陵之战刘备为何惨败?一是高估了曹丕,二是不听手下大将的妙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夷陵之战到底该不该打?《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之所以非要发动夷陵之战,就是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潜台词其实就是,刘备太感情用事,不该打夷陵之战!长久以来这个观点几乎成为了共识。但实则...

曹操五子良将手下有多少人 他们是怎么排序的

曹操五子良将手下有多少人 他们是怎么排序的

对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他们手中各有多少兵力,按照多少如何排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卷十七》中为曹魏的五员名将合传,他们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在对五人的评价中说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后人由此将这五人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宝训》中说过“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有些让人费解的。有哪些让人费解的地方呢?其一,我们知道,古代统治者都追求“德政”。尧舜时期的德政,是后期历代统治者的样板,是历代统治者...

明朝在要灭亡之前 崇祯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女儿

明朝在要灭亡之前 崇祯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女儿

对崇祯帝为何要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室公主,在古代看起来很尊荣,但是真的当公主就知道命好不好,全看当时的皇帝。为何要如此说?想一想电视剧清平乐里的徽柔公主,没成亲之前她有多么的开心,也曾经以为自己是深宫里唯一的光鲜色彩,但是她嫁给驸马之后,驸马...

巫蛊之祸中最大的受益人是谁?为何是汉武帝?

巫蛊之祸中最大的受益人是谁?为何是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巫蛊之祸,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悲剧。这场大悲剧中,几万人不幸丧身。太子与皇后、刘姓皇室,以及一众大臣都纷纷被逼自杀或被杀。很多人都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无法自拔。但是,在这场灾害中,...

张俭是什么人?辽圣宗为何会为他打开国库?

张俭是什么人?辽圣宗为何会为他打开国库?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近3000年的封建历史中,不乏有弄权的宰相,这些人位极人臣,或仗着皇帝的宠信干预朝政,或利用手中的大权谋取私利。不过,除了这些让人诟病的奸臣之外,还有一些宰相清心寡欲,披肝沥胆,为国家和人民殚精竭虑,流芳后世。在古代,有一位...

评论列表

张伟
张伟
5分钟前

当然有必要!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行为和言论对百官和百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亲自吃素推行廉洁计划不仅体现了其以身作则的领袖风范和对国家社稷的担忧之心;更是向天下展示明朝治理整顿吃喝风气的决心与行动力度之强硬的信号体现了他节俭治国、务实清廉的政治理念以及对官员们遵守规矩的要求之高严明赏罚的决心通过此举让群臣不敢轻易违背禁令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转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样的领导才能赢得民心巩固统治地位是值得后世称赞学习的典范之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