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31)290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战国后期,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在赵国将领赵括的带领下,赵国遭遇惨败,45万赵军被白起下令坑杀,惨不忍睹。长平之战之后,六国再无能力抵挡秦朝统一的脚步。而作为长平之战的主要参与者,赵括则背上了历史骂名,被人贴上了“纸上谈兵”的标签。今天,笔者重读《史记》,发现赵括的能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差,说他只会“纸上谈兵”,其实是对他能力的误解。

一、赵括和“纸上谈兵”

在说“纸上谈兵”之前,笔者先纠正一个误区。长平之战结束于公元前260年,东汉时期蔡伦造纸,蔡伦的生活年代约在公元61年-公元121年,也就是说,赵括死了300多年后,世界上才有“纸”,因此,“纸上谈兵”的说法并不准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意思是说,赵括小的死后就熟读兵书,谈论军事,别人都说不过他,他以为自己天下无敌。

明朝初年,著名的大臣刘三吾写了一首诗,名叫《湘南杂咏》,其中一句说赵括是“朝野犹夸纸上兵”,从此,才有了“纸上谈兵”的说法。也就是说,赵括时代虽然没有纸,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从明朝开始流传的,因此,后世用“纸上谈兵”来形容赵括空谈兵事,并不算用词错误,因为我们不能老纠结“纸”的问题。

二、赵括和其父赵奢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赵括,赵国将领,本姓嬴,赵氏。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名将,西汉时期,贾谊写下《过秦论》: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在贾谊看来,当时除了秦国,六国最强的将领也就是上述8个,上述八位名将被称为“东方六国八名将”,其中,廉颇和赵奢都是赵国名将。《史记》曾记载,在阏与之战中,秦国攻打韩国,赵惠文王欲派一名将领带兵支援韩国,当时廉颇认为道路艰险狭窄,即使去了也打不赢。而赵奢则认为道路狭窄,拼的是勇气和毅力。最终,赵惠文王派赵奢前去,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士气大振。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但在某些方面,赵奢远胜于廉颇。赵奢在赵国历经三朝,曾历经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位君主,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儿子赵括,似乎没有他父亲的能力。

《史记》云: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意思是说:赵括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军事,赵奢出题,赵括总能答出来。但是,赵奢却不认可赵括,赵括的母亲不理解,赵奢说:“战争,事关生死,咱们的儿子却把这种事情说得太轻松。假如将来有一天,赵括做了将军,赵军必然因赵括而败。”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赵奢对赵括的这个评价,被当成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有力证据。(笔者先不反驳,接下来还会说到这个话题。)

三、赵括和长平之战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战国后期,秦赵是实力最强的两国,秦朝名将如云,赵国也不乏名将,除了上述所说的廉颇、赵奢之外,赵国还有李牧、乐毅等人。但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赵奢已经去世,李牧当时还很年轻,尚未成名。乐毅也刚从燕国投奔赵国,其心未附。因此,战争伊始,廉颇是赵国将领的不二人选。

长平之战爆发的背景也很特殊,公元前270年,秦军攻打韩国,韩桓惠王在惊恐之余,立即割地求和,但韩国的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意向秦国低头,带着上党17座城池投奔赵国。赵孝成王不费一兵一卒,坐收17座城池,非常高兴。然而,这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昭王派王龁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派廉颇迎战。《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云: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

最初,廉颇取得小胜,随后,秦国出兵击败了廉颇,占据了赵国两个据点。廉颇知道秦军勇猛狡诈,于是筑起围墙,打算和秦国打持久战。而背后的赵孝成王觉得廉颇胆小怯战,几次派人督促廉颇速战速决。

秦军知道,廉颇久经沙场,若铁了心做防守,必将滴水不漏。此时,秦国丞相范睢想出一个“反间计”,他派人带重金到赵国,散布谣言云: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意思是说,秦国并不忌惮廉颇,忌惮的是赵奢之子赵括。

赵孝成王信以为真,立即召赵括入宫。赵括此时尚且年轻,知名度不高,他已经见到赵孝成王,便侃侃而谈,还说打败秦国不在话下,赵孝成王大喜,立即派赵括前往军中接替廉颇担任主将。

赵括到达长平之后,更改了廉颇的作战方针,更换将领,改守为攻。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换将,也暗中更换了将领,派白起为上将军,全权指挥战事,把王龁降为副将。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白起乃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就算赵国没有换帅,廉颇也不一定有战胜白起的实力,何况赵括呢?赵括进攻秦军时,白起佯装败退,赵括乘胜出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然后被白起截断了后路。赵括发现被秦军包围,立即下令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攻为守。赵括挡住了白起的攻击,但接下来,他面临一个大问题:粮道被断,将士们无法裹腹。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被围,立即封赏当地百姓,要求所有15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以阻击赵国运粮。

四、赵括之殇

赵括深陷绝境,转攻为守,抵挡秦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在断粮的情况下,坚持了46天之久。此间,大量士兵因饥饿而减员,士兵们为了果腹,甚至相互残杀为食。赵括知道后方的粮食无法运来,只能率领仅剩的四成兵马突围,但秦军包围甚严,赵括突击四五次都没能成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赵括在强行突围的过程中,被秦军乱箭射死,其余赵国将士因伤亡惨重,不得已向秦国投降。最后被白起下令坑杀。此战,赵国45万人死于长平战场,赵国元气大伤,全国哀鸿遍野,秦国从此一家独大。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做了一个表格,方便对比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军力对比:

长平之战,秦赵双方伤亡超过60万人,此战是春秋战国时代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更大、最惨烈的战争。因赵括之败,战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赵括因此成了赵国的“历史罪人”。

南宋文学家徐钧曾有诗评价赵括: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意思是说,赵括喜欢空谈军事,学习父亲赵奢,却不知变通,他应该为四十多万赵国生命负责。其实,赵括兵败,的确有贪功冒进之罪,但如果说他“纸上谈兵”,还真有点冤枉。

五、赵括之冤

首先说明一点,长平之战,赵括之败的确让赵国元气大伤,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笔者之所以认为赵括是冤枉的,是指大家对他的能力理解有误。长平之战,是典型的“成王败寇”理论,从赵括的表现来看,赵括是有一定能力的,他真不是“纸上谈兵”。我有3个论据:

之一,从战争伤亡数据来看,赵括有超强的军事能力。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伤亡25万人,赵国损失45万,其中,赵国这45万人有一大半都是投降后被坑杀的。换句话说,即使在赵括被包围,然后连续四五次突围不成的不利局面下,赵括并未占下风。赵括的失败,是因为连续断粮46天,若粮草充足,赵括的防守能力绝不输给廉颇。

试问,若防守能力和廉颇相当,还能被称为“纸上谈兵”吗?

第二,从战争过程来看,赵括有能力和秦军一战。

战国四大名将,出现在长平战场上有两人,一人是白起,另一人是廉颇。最初,秦朝以王龁为将,廉颇没有占到便宜,只能龟缩防守。也就是说,以实力来看,王龁和廉颇的能力相当。但赵括到达战场后,秦王偷偷换白起指挥秦军。赵括对此并不知情,后来赵括攻到秦军营垒,中了白起之计,他立即转攻为守,修筑营垒,防守白起。面对白起的进攻,赵括死守46天。

从整个过程来看,赵括从应变能力,到防守能力,都是很优秀的。他之所以兵败,有两点原因:(一)不知白起已经亲临战阵;(二)粮道被断。

按理说,王龁的能力和廉颇相当,而秦王认为白起的实力远在王龁之上,当赵括被包围后,白起应该能轻松打败赵括才对。但秦王仍不放心,他发动当地的百姓参与阻断粮道。可见,至少在秦王看来,若不阻断赵括的粮道,赵括尚有和白起一战的实力。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试问,若赵括有和白起一战的实力,能被称为“纸上谈兵”吗?

第三,赵奢对儿子的评价,并非正确。

赵奢曾说儿子一旦成为将领,赵国必将因赵括而败。很多人认为,这是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有力的证据。因为古人有云“知子莫若父”。其实,这个评价很容易被推翻。我举两个小例子。

(一)《史记·高祖本纪》云: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秦朝末年,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认为刘邦是所有儿子中最没前途的一个,结果刘邦却是最有出息的儿子。

(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孔子的弟子众多,其中子贡是口才更好的一位,后来成了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但孔子却经常当面批评子贡的辩论。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刘邦和刘太公的例子可以说明: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不一定都是准确的。

子贡和孔子的例子可以说明:古代长者对孩子普遍非常严格,为了防止孩子骄纵,即使孩子做的好,长者也不会轻易夸奖,而是经常批评。

因此,赵括被父亲批评,可能是父亲看走眼了,也可能是父亲为了避免赵括骄傲,故意批评他。要不然,赵奢出题,问什么难不住赵括呢(奢不能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赵括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他之所以被后人贬低,是“成王败寇”理论在作祟,并非是他只知道空谈军事。因此,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是对赵括的更大冤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2/39267.html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的相关文章

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都做了什么事情?

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都做了什么事情?

魏征被李世民称赞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魏征活着的时候,唐玄宗对魏征非常信任和尊敬,多次给予他丰厚的奖励和高度的赞扬。其实,魏征活着的时候,照一般的情形来看,李世民对他应该很不好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首席谋士,曾多次建议李建成打击李世民,...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刘备为什么选择张飞对阵马超,不选择赵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葭萌关一战,让刘备成功地收服了马超,自此,闻名三国的蜀国五虎上将,正式聚齐。在这五位大将当中,马超虽为降将,但是刘备对其依然十分器重,这点与马超的身份以及他自身的战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当...

历史上伍子胥是什么出身?他与楚平王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伍子胥是什么出身?他与楚平王之间有何故事?

伍子胥的人生是波澜壮阔的,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对伍子胥掘墓鞭尸有着这样的记载:“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当吴国大军攻破楚国郢都后,伍子胥得知楚平王已去世多年,就请求吴王阖闾...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众所周知朱瞻基是明君,他创造了仁宣之治,明朝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就是从仁宣之治开始的。但是明君也会犯错误,那么他犯了哪三个致命错误呢?一、明宣宗重新重用宦官。朱元璋立国以后,为了吸取唐朝被宦官擅权的教训,特地立下祖训: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这事儿如果好好实行下去,对大明朝只有好处。可问题是,到了他...

曹操宁负天下人都不负自己 曹操为何没有不负蔡文姬

曹操宁负天下人都不负自己 曹操为何没有不负蔡文姬

还不知道:枭雄曹操,宁可负天下人,为何却唯独不负蔡文姬?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十一年,枭雄曹操正在府中宴请宾客,就在众人喝得正尽兴之际,侍从慌慌忙忙地来到曹操的身边嘀咕了几句,曹操就放下酒杯对在座的宾客说道:“蔡中郎”蔡邕之女蔡文姬现在就在屋外,我给大家今天引...

历史上的孙尚香是什么样的人 孙尚香在刘备死后自杀了吗

历史上的孙尚香是什么样的人 孙尚香在刘备死后自杀了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尚香为什么没和刘备生下子嗣?她真的在刘备死后投江自杀了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随着近年来关于三国的影视剧和游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孙尚香”这个人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玩过《王者荣耀》的朋友们都知道,游戏里的孙尚香是一个爆发极高的射...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康君立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十二太保,与八太保李存璋两人是十三太保里最早跟随李克用起兵的功臣。康君立在帮助李克用崛起的过程中立了很大功劳,最后仅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李克用赐死。为何立下大功的康君立会因为一句话被杀呢一,...

汉景帝开创出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算是一位明君吗

汉景帝开创出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算是一位明君吗

还不知道: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算不算明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虽说汉景帝接棒汉文帝,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仍觉得汉景帝算不上明君。无论是性格,还是处事方式等,汉景帝的表现,总让人觉得,他的明君头衔是蹭来的。所以,我们...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