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后皇子们的下场都很惨 他们为何不安心做一个皇帝
对九子夺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强的皇帝,他共育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女儿。这样的成绩放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个中翘楚。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让其晚年颇为不幸,最后的继承人,在后世也是饱受争议。
那么这么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个富贵闲人吗?其实康熙最终长大的儿子也有二十个,并不是每个人都参与的夺嫡,可见有人并不热衷于皇位,为何偏偏是这九个?这其中有各种原因。
1、 历史遗留问题
清朝并没有遵从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入关前的皇太极和福临都是类似于推举的,而康熙帝玄烨是父皇指定的(更多是孝庄皇后的意思),他本人也并不是太子。但到了康熙时期,他就立了太子,也是有清一代唯一的太子。除了胤礽是皇后所生、康熙喜爱之外,当时正是“三藩之乱”的时候,立其为太子也是稳定朝野内外的政治手段。
而随着这些儿子逐渐长大,太子以及诸位皇子的内心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大清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历史告诉他们:即使是太子也未必能够坐稳。
2、 过于出色的皇子们
康熙极重视教育,这些皇子,他不分尊卑的都让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这九位真的是出类拔萃。
皇长子胤禔,长相俊美,年龄居长,替父做事最多。他十八岁随伯父裕亲王福全出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二十五岁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与内大臣索额图领八旗前锋营、汉军火器营、四旗察哈尔及绿旗驻军,参赞军机,还给西路大将军费扬古做过参军。这年三月,他因军功被封直郡王。
皇二子胤礽,刚满周岁就被立储,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熟练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
皇三子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表现都极突出,备受康熙喜爱。
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年纪稍长时便跟随康熙四出巡幸,并奉命办理一些政事。曾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掌管正红旗大营。
皇八子胤禩,自幼聪慧,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他骑射皆佳,十三岁就帮忙试马,辨别马的好坏,早年很受父皇喜爱,多次伴驾出塞办理政务,其在朝野有“八贤王”之誉。
皇九子胤禟,自幼好学嗜读,性聪敏,喜发明,曾亲手设计战车式样,并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
皇十子胤俄,是康熙前期四大顾命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外孙。康熙四十八年十月,二十六岁封多罗敦郡王,九年后管理正黄旗事务。
皇十三子胤祥,能文能诗,书画俱佳,精于骑射,发必命中,可谓文武双全。
皇十四子胤祯,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其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给予一些特殊优待。
试问,如果你有如此的才能,你会不觊觎那高高在上的皇位?
3、 康熙的责任
毫无疑问,康熙在诸子争储的问题上负有责任,他自己对太子两立两废,对其他皇子也是分不出轻重,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他们。
康熙的中前期,曾特别宠爱胤禔,在立胤礽为皇太子后,给了胤禔一顶看似荣耀的皇长子的帽子。一字之差,政治待遇天壤之别。胤禔表面上遵从父命,内心强烈觊觎储位。他始终错误估计形势。
而康熙对胤礽过于骄纵和溺爱,不无荒唐之处:默许索额图所定规格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许裁剪);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百官对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礼节,并避太子名讳;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不惜罢斥重臣明珠;纵容儿子挥霍浪费。这一系列操作,让胤礽开始有恃无恐。
康熙帝到塞外行围、祭陵,都让胤祉跟从,晚年还封了胤祯为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康熙对其他诸子,也表现出更多的宠爱,“激励”着他们对皇位想入非非。
到了康熙晚年,其精力不济,对于诸子的压制开始力不从心,于是他废太子、夺爵位、圈禁,开始刻薄地对待这些儿子,但已经于事无补,最终让自己的死亡和皇位的继承都成了历史悬案。
如果说,“九子夺嫡”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为现在的清宫戏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