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真的是徒有战国四公子名号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平原君赵胜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西汉初年,书生贾谊在总结秦朝历史教训时写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出自《过秦论》)
上述“战国四公子”,都是各国的肱股,他们喜豢养门客,为母国效力,成为战国末年特殊的风景。然而,四公子名气虽然响亮,他们到底具不具备顶级政治家的水准,后世充满了争议。
近期,历史剧《大秦赋》上线,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在前几集非常抢镜,从邯郸抗秦,到追杀嬴异人(秦始皇之父),再到引楚魏援军救赵,相比于其他三位公子,平原君的出镜率极高。然而,在剧中,平原君因和秦国签订屈辱条约,被赵孝成王辱骂拿了秦国的好处,最终气死在赵国的大殿上(历史上并不是这么记载的),尽显悲剧色彩。历史上的平原君也是如此吗,他的政治水平到底如何呢?笔者今天来和大家分享平原君赵胜。
一、狼狈出场,一颗人头换丞相
“战国四君子”除了春申君黄歇外,其余三位都是君王后代,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被活活饿死的赵灵武王的儿子,同时,他也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封号为“平原君”。在历史上,平原君的出场是相当“狼狈”的。
公元前266年,在范雎的帮助下,秦昭襄王嬴稷在继位41年后终于挺直了腰板,他赶走了“四贵”,架空了芈太后,成为一位真正的王者。范雎帮了秦昭襄王这么大的忙,秦昭襄王一直想找机会报答范雎。秦昭襄王后来打听到,范雎有一位仇人叫魏齐,而魏齐正躲在魏国。于是,秦昭襄王派使者告诉魏王:你把魏齐交出来,否则我就要攻打魏国。
魏国国君害怕,赶紧去抓魏齐,不料魏齐逃走了。魏齐听闻赵国平原君招揽门客,他便逃到赵国,投奔了平原君赵胜。秦昭襄王听闻魏齐在赵胜家中,便设下诡计,邀请赵胜来秦国。秦昭襄王在信中是这么说的:“寡人闻君之高义,原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原与君为十日之饮。”意思是,平原君你名气太大了,咱俩交个朋友呗!寡人有意请你来咸阳喝几杯,你不会拒绝吧?
平原君拿到秦王的信后,有几分顾虑,但当时秦强赵弱,秦王也是一片“好心”,他没必要因此而得罪秦王,于是,赵胜收拾行李,来到了秦国。没想到,赵胜刚到秦国,酒没有喝上,就被秦王扣留了,秦王写信给赵孝成王:赵王你好,我是隔壁的秦王。你的叔叔赵胜被我扣了,若想让赵胜归国,速速打钱!不,速速把魏齐的人头送过来,否则我不仅杀了你叔,还要发兵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接到信后,非常积极,不知道是害怕秦国杀了平原君,还是怕秦国攻打赵国,他立即派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府邸,想连夜把魏齐搜出来交给秦国。可惜,魏齐提前得到消息,翻墙逃跑了。去哪了呢,战国四君子,既然平原君不要自己,那就重回魏国,找魏国的信陵君吧。
信陵君也害怕秦国,他听闻魏齐要来投奔自己,迟疑了三秒钟,魏齐久闻信陵君高义,没想到信陵君却不敢收留自己,一怒之下,拔剑自杀了。等信陵君想明白后,重新去迎接魏齐,已经晚了。魏齐死了,信陵君非常难过,赵孝成王却乐坏了。他果断地把魏齐的脑袋拧下来交给了秦国,换回了平原君赵胜。
这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他在史书中的出场,用一颗人头换回的赵国丞相,不仅仅是平原君一人之狼狈,更是赵国之狼狈。
二、大吉大利,白捡17座城池
在秦昭襄王时期,更具划时代意义的一场战争,一定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最初的起因,是秦国攻打韩国,最终赵国却大祸临头。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野王,意在夺取上党郡。韩国见上党守不住,想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但上党太守冯亭心向赵国,打算把上党白送给赵国。
其实,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境内)的地理位置对秦国“东出”非常重要;对赵国来说,若上党归秦,就相当于给秦国侵略赵国提供一个跳板。正好冯亭想把上党17座城池送给赵国,白捡了17座城,焉能不要?这时,赵孝成王主要征求两个人的意见,他们分别是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这二人都是赵孝成王的叔叔。
赵豹认为,上党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如果接受,弊大于利。毕竟,秦强赵弱,秦国费了好大劲就是为了得到上党,若赵国从中间插一杠子,秦国必然会对赵国不利。
平原君赵胜则认为,发兵百万尚不能夺取一座城池,人家白送17座城池,我们要是不要,是不是傻?
赵孝成王的想法和平原君不谋而合,最终,赵王敞开怀抱,打算接收上党郡。结果,秦赵因上党发生摩擦,引发长平之战。赵国40多万将士殒命,从此一蹶不振。
关于赵国要不要接收上党,历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若赵国不要上党,秦国拿下上党后,还是会攻打赵国,所以说,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没有错。
笔者认为,秦国的国力当时虽然强于六国,但还没做好和赵国决战的准备,上党之争,把秦赵决战提前了。若赵国40多万将士没有败于长平,而是在赵国境内防守,或者联合其他诸侯一起抗秦,不至于惨败如此。因此,我认为平原君建议接受上党,是个错误的决定。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认为平原君的这个决定是“利令智昏”。
三、无咎无誉,说好的男一号成了配角
平原君之所以能成为“战国四公子”,和他接下来的行为有关系,因为长平之战后,秦国继续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作为赵国丞相,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主要有“毛遂自荐”和“窃符救赵”两大政绩。
当年,秦国攻打邯郸甚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和魏国求援,信陵君打算带20个人到楚国去,只选了19个,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自荐前往。在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了大半天,楚王就是不打算出兵。毛遂握剑上前,慷慨陈词,把楚国和秦国的家仇国恨当众抖了出来,逼得楚王义愤填膺,当众表示出兵抗秦,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
笔者认为,毛遂自荐虽然和平原君有关,但真正发挥才能的还是毛遂,平原君本应是男一号,结果沦为配角。
赵国除了向楚国求援外,还向魏国求援,魏王派大军来到赵国边境,却按兵不动,因为怕秦军报复。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赵胜利用夫人的关系,逼信陵君盗取魏王的兵符,出兵救赵。
笔者认为,“窃符救赵”的主角也不是平原君,而是信陵君和魏王的宠妃。
所以,后人把“毛遂自荐”和“窃符救赵”的功劳算给平原君一份,笔者很难苟同。在笔者看来,所谓的平原君,其实徒有虚名。
四、徒有虚名,爱国爱财,更爱姬妾
平原君赵胜在赵国面临灭顶之灾时,表现十分抢眼。《史记》说平原君为了抗秦,散尽家财,把妻妾也编入行伍,鼓舞了邯郸百姓,最终抗秦成功。其实,《史记》说得不假,但这件事,并不是赵胜主动想到的,而是被逼无奈。
当时,楚国、魏国的援军还没到来,秦将王龁猛攻邯郸,有一位叫李同的官二代笑话平原君赵胜:“姓赵的,你难道真的希望赵国灭亡吗?”平原君听到后大惊,连忙问为何这么说,李同说:“邯郸的百姓为了抗敌,把木棍削尖了当长矛,把房子拆了当兵器,百姓没有粮食,易子而食。而你平原君的府邸妻妾成群、粮食珍宝不计其数。如果你能把你的粮食财宝分给百姓,把妻妾编入行伍,和百姓共患难,百姓必将誓死抗敌。”
平原君一想,有道理,于是照做了,果然起到了奇效。说到底,平原君虽然这么做了,但不是他的初心。国家危难之时,他家中财宝无数,妻妾如云,他真的有“共赴国难”的决心吗?
再说另外一件事,平原君当年养了许多门客,有一位门客是个跛子,一日,平原君的一个小妾站在阁楼上看到跛子走路,大笑不已。跛子大怒,找到平原君,说:“老大,人家都说你维护门客,我千里迢迢投奔你,如今却被你的小妾笑话,你若不杀了她,我就离开你!”平原君冷笑道:“你这小子要杀我的爱妾,太过分了。”结果,一年过去了,平原君家中的门客走了一大半,平原君问何故,最后大家回答:“你爱美人而轻视门客,众人不愿跟你混了。”平原君大惊,连忙杀掉那个小妾,向之前的跛子赔罪,他的门客才纷纷返回。
这个故事同样出自《史记》,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小妾也是人,怎能平白无故杀之。但从当时的角度来看,平原君的确爱美人超过门客。所以,这样的公子哥,说他是伪君子其实并不为过。
世人对“战国四公子”的评价不一,比如说孟尝君是“鸡鸣狗盗”,说春申君“当断不断”。但对于平原君,笔者认为他就是“徒有虚名”。
元朝理学家许衡曾评价:“战国之四君,其可称者,唯一春申耳。至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子,乃尸位素餐者也。”
在许衡看来,所谓的战国四君子,除了春申君,其他三人都是尸位素餐之辈。笔者虽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对于平原君赵胜,他的评价还比较中肯。或许,平原君赵胜是“战国四君子”拉来凑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