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很多帝王为何偏偏喜欢提拔重用贪官?
岳飞有一句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太平”。岳飞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光风霁月的胸襟和高风亮节的情怀,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诵。遗憾的是,岳飞的这句话,有着颇为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真实历史中,历朝历代的贪官依旧多如过江之鲫。
贪官利用自己身居高位和手中大权,不择手段追求金钱利益,甚至不惜践踏道德与国法纲纪,对国家的损害可谓罄竹难书,因此贪官一直受到世人的鄙视与痛恨。但古代历史上也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奇特现象,很多古代帝王,对祸国殃民的贪官不仅不予追究其罪责,反而放手提拔重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事实胜于雄辩,看看唐朝大贪官第五琦的人生历程,就对此问题做出了非常清晰的回答。第五琦,这个姓名看上去非常奇特,复姓“第五”,单名“琦”,字禹珪。第五琦是唐朝中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历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户部侍郎、京兆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盐铁使、铸钱使等官职,其中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相当于宰相,可谓位极人臣。
第五琦出身长安城一个平民之家,并于开元十五年前后考取进士,踏上仕途。但第五琦的前半生非常平淡,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的是县丞、县尉等低级小吏,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但“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五琦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从此踏上飞黄腾达之路。
当时唐肃宗全面主持反击安禄山的平叛之战。最让唐肃宗苦恼的是,唐朝不缺兵不缺将,缺的是银子。打仗,从古到今都是一件最“奢侈”的事,因此《孙子兵法》就提出了“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之说。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粮饷草料,军械盔甲,每天花的银子难以计数。
但当时的唐朝,经过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的摧残破坏,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受到严重破坏,连国都长安都被叛军攻占,国库和皇宫中的金银财货早已被洗劫一空,唐肃宗囊空如洗,实在无力支撑这场规模庞大的平叛战争,愁眉不展无计可施。
此时,精明过人的第五琦看出了问题所在,他自告奋勇求见唐肃宗,声称他能给皇帝弄到钱,接连献上几条筹措资金的“妙策”。之一条是让皇帝任命他为江淮租庸使、盐铁使,让他主持江淮江南一带的财政赋税收支工作。江淮江南一带一直是唐朝富庶之地,且未受战乱波及,第五琦想方设法搜罗征收民间财富,“悉东南宝赀,飞饷函、洛”,解了唐肃宗燃眉之急。
第二条,他建议对当时的食盐专卖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实行“榷盐法”,简而言之,就是由朝廷直接垄断经营全国的食盐,然后把盐税加入盐价,再批发给商贾贩运到各地贩卖,如此一来,“天下百姓无贫贱富贵,皆已输钱于官矣”。榷盐法让朝廷的食盐经营收入暴涨,从每年40万缗,增至六百余万缗,国库丰饶充裕,唐肃宗大喜过望。
但第五琦手握财政大权,趁机上下其手大肆贪墨,成为一个大贪官。大臣房琯愤而上书唐肃宗,揭发第五琦的种种丑行,认为其祸国殃民,请求依法惩处。但唐肃宗亲自召见房琯,对他说:“今天下方急,六军之命,若倒悬然,无轻货则人散矣。卿恶琦可也,何所取财?”
意思是说,现在国家正在打仗,急着用钱,没钱啥事都办不成。只有第五琦能弄到钱。你说的道理我都懂,第五琦不是啥好人,好吧,我把第五琦办了,你能给我弄到钱么?房琯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古代很多皇帝重用贪官,答案其实是两个字:敛财。贪官对金银财富有着刻骨铭心的敏感嗅觉和渴求,为了追求财富,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使出奇计百出的敛财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皇帝们出于各种目的想增加收入,重用贪官成为一条捷径,既能给皇帝弄到钱,还不用皇帝背黑锅。日后的明武宗重用刘瑾,乾隆重用和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时代变迁,贪官这一丑恶群体已经不再为风清气正的现代法治社会所容,就让这一罪恶累累的群体永远被埋在历史垃圾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