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勣被后世称为狡贼,背后什么原因?
徐茂公,是《隋唐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评书演义中,徐茂公和诸葛亮、刘伯温的人物设定高度相似,都是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摇着鹅毛扇的军师形象。但徐茂公在真实历史中的身份、地位、以及所起的历史作用,却要远远超出诸葛亮和刘伯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徐茂公,大名徐世勣,字懋功,大概《隋唐演义》作者有意想避开“勣”和“懋”两个生僻字,便于普通人接受,直接把他的名字命名为“徐茂公”。徐世勣既是唐朝开国功臣,又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对外战争的主要将帅,是对唐朝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
在唐朝初年频繁而激烈的对外战争中,徐世勣多次担任过独当一面的主帅,曾经讨伐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等,身经百战,屡立大功。唐高祖李渊对他非常器重,赐姓为李,把他当成一家人看待。李渊李世民对他的才能极为欣赏,甚至把他比作唐朝的长城:“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然而,后人对徐世勣的评价,却与李渊李世民父子二人大相径庭。比如《新唐书》指责徐世勣“一言而丧邦”,《读史漫笔》批评他“勣固乱贼也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责他“徐世勣始终一狡贼而已矣”,史学家张彦师批评他“小人而幸者,李世勣、许敬宗是也”,把他与唐朝奸臣许敬宗相提并论。
徐世勣身后评价为什么如此之低?这是因为他晚节不保,咎由自取。李世民病逝时,曾把徐世勣视为托孤忠臣,对他说“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把扶助唐高宗李治、维护唐朝江山的重任交给了他。
但李世民所托非人,看走了眼。日后野心勃勃的武则天崛起,试图染指皇权,胁迫诱哄李治废掉贤良淑德的王皇后,立她为后。唐朝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看透了武则天险恶用心,予以强烈反对,寸步不让。但关键时刻,手握兵权的徐世勣却为了个人前途和家族利益,振振有词地告诉李治“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对武则天上位采取支持纵容态度,以此来讨好唐高宗和武则天。
有了实力派徐世勣的力挺,武则天最终成功上位,并篡夺了李唐江山。徐世勣深受李世民重托,却不管不顾投靠了武则天,给唐朝带来一场浩劫,因此才会招致后人的口诛笔伐,自毁形象。
不过,徐世勣也并非一无是处,还干过一件造福千秋的大好事,不应被遗忘。《唐会要》记载,唐高宗显庆四年,由徐世勣牵头,组织了一批唐朝当时的医学和药学名家,编著了一部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对当时常用的草药品类、功效、应用等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整理,编写成书后颁布天下,这部书也被视为历史上之一部由朝廷编定的药典。
这部书日后流传天下,对于古代医学和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促进作用,也为世人的健康事业干了一件功在后世、造福千秋的大好事。唐高宗为何让徐世勣来负责此书的制定?这是因为徐世勣本人博学多才,对医学和药学都颇有研究,他甚至还写过一部诊断学著作《脉经》,可见其人医学功底之深厚。徐世勣干了这件大好事,多少也总算将功折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