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伯奢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发生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杀吕伯奢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首先来说,曹操杀吕伯奢一事还是确定的,但是不过是分两种情况。但是确实,在《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杀了吕伯奢,并且还很 *** 地喊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足够将曹操钉死在耻辱柱上了。那么历史中的曹操杀吕伯奢是怎么一回事呢?演义中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 历史上的曹操杀吕伯奢
历史上的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一事,首先来说是确有其事,但是很明显地分成了三种情况。一种情况为曹操自我防卫,算是个防卫过当;一种情况则是因为曹操疑心病太重;一种情况也是因为曹操疑心病太重,但是明显有悔恨心态。
之一种情况被记录在《魏书》之中。我们听这个名字就知道,《魏书》就是曹魏编写的史书,他们的立场自然是站在曹操的立场之上。《魏书》之中对于曹操杀吕伯奢是这样写的: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杀数人。”
这里说的就是曹操逃跑的时候到了吕伯奢家中,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看见曹操带着很多财物,因此便想打劫曹操,结果被曹操反杀。如果是按照这种说法的话,曹操属于正当防卫,吕伯奢的家人见财起意,确实该杀。
第二种情况记载在《世语》之中。《世语》之中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杀八人而去。”
这里说的就是曹操住在吕伯奢家,但是怀疑吕伯奢的家人会告密,然后就杀了吕伯奢全家。这里就是比较纯粹的曹操的疑心病在作怪了。
第三种情况记载在《杂记》之中。其中记载说: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里的曹操,听到了吕伯奢家中有磨刀声音(?)因为吕伯奢家里想要杀掉自己,因此连夜杀了吕伯奢全家。之后发现自己误杀好人,于是非常悲伤难过地说:“宁可我辜负别人,不能让别人辜负自己。”
我想这个时候曹操的心情应该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光复汉室、驱除董卓,虽然误杀了一些好人,但是也都是难免的,希望我能对得起我所杀的人。相对于杀了人还大言不惭的曹操,这里的曹操多了几分忏悔之情。
因此综上来看,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一事属实,但是不同的就是曹操杀吕伯奢的原因以及曹操杀人后的表现。那么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是如何写这段的呢?
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
在《三国演义》之中,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经典的一段剧情了。就是这段剧情,直接奠定了曹操不是个好人的形象。其中写到: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吩咐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曹操为什么杀吕伯奢?就是因为疑心病作祟。吕伯奢明明是准备杀猪招待曹操,结果因为曹操疑心病太重,误杀了吕伯奢全家。如果说这段曹操还能够洗白成为误杀,那么后面曹操杀了吕伯奢,那就是连陈宫都难以容忍了,因此曹操这个时候就是故意杀人,为了掩盖自己的踪迹。此后曹操更是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不同于正史之中的略带悔恨的意思,这个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是理直气壮。
三、《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这么写?
罗贯中这段你说是胡编乱造,其实也不算,更大程度上属于罗贯中融合了正史中的三种说法然后加上了一些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但是就是这么一写,彻底奠定了曹操的“奸雄”的形象。
曹操的三国形象很明确,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因此罗贯中写曹操,一方面是突出曹操的“能”,一方面是突出曹操的“奸”。
然后我查了一下《后汉书》的原文,当时给曹操相面的人说的原话是这样的: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也就是说曹操在治世是个奸贼,在乱世是个英雄。恰恰与《三国演义》的说法颠倒过来。罗贯中之所以这么写曹操,也正是因为一开始给曹操奠定的基调便是一个奸贼,因此怎么奸贼他就怎么写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