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荣是什么人?为何史书不敢记载?
说到邵荣,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几乎无人不对他竖起大拇指,从一介布衣,登顶帝王宝座,堪称人中龙凤,其经历之传奇,阅历之丰富,鲜有人能跟他相提并论。作为一代传奇帝王,有人称朱元璋是出生更低、得天下最正的皇帝。但是,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仅凭一己之力打江山,无异于痴人说梦,肯定有猛将相助。
明朝几十位开国将领,都是历经战火磨练,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立下无数战功,精英中的精英,其中徐达和常遇春最为知名。两人性格不同,打仗手法也不一样,但本领都很大,全军将士无不打心底佩服,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封赏功臣时,徐达排在之一位,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可谓实至名归,没有人提出异议。
朱元璋对徐达的能力和人品非常认可,曾称赞道:“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之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徐达被列为之一功臣,挑不出任何毛病,紧随其后的是常遇春。常遇春,号称“常十万”,个人武力和统兵才能都很强,打过许多硬仗,只可惜英年早逝。
常遇春的人生也比较精彩,早年为了生存,竟然去当了盗匪,靠打家劫舍为业。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常遇春及时醒悟,后来投靠在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极高:“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其实,朱元璋身边最能打的将领,不是徐达,也不是常遇春,此人名叫邵荣。
翻阅明代史书,对邵荣的记载少之又少,更别提给他列传。既然邵荣如此优秀,军事才能赛过徐达、常遇春,为何史书不敢记载呢?原来,他是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的,而且罪名为谋反,否则以他的本领和功绩,恐怕徐达的之一功臣之位要让出来。并非夸大其词,朱元璋亲口说过,邵荣比徐、常二人要厉害。
《明史·常遇春传》中,出现过邵荣的介绍,内容如下:“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此处的“荣”,指的就是邵荣。当时朱元璋麾下已有大批武将,他最欣赏三个人,常遇春排第三,徐达屈居第二,邵荣才是最牛的那个。
邵荣的平生经历,在《明史》中只字未提,显然不太正常,只有一种可能,当时的史官不敢记载关于邵荣的事迹。在《国榷》这本书里,查到些许有关邵荣的资料。邵荣早年追随郭子兴,资格或许比朱元璋还老,后来朱元璋娶了马氏,成为郭子兴的东床快婿,职位也越来越高。
小明王韩林儿建立政权,国号为“宋”,不久后郭子兴去世,儿子郭天叙接任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按照官职来看,朱元璋位列第三。次年四月,邵荣被任命为同佥,其地位与朱元璋旗鼓相当,两人都是小明王的臣子,或许表面上相处融洽,其实邵荣心里肯定不服气。
再后来,张天祐和郭天叙战死,朱元璋成了元帅,手握实权,邵荣也从同级大臣,变成朱元璋的下属,就连小明王也只是名义上的老大。从同级变成下级,邵荣心里肯定很不爽,难免对别人诉说怨言,《资治通鉴》记载:“荣粗勇善战,与吴国公同起兵濠州,公待之甚厚。自平处州还,遂骄蹇有觊觎心,常愤愤出怨言。”
古人云:祸从口出!这句话一点都不假。邵荣得知有人要把他的怨言告诉朱元璋,心里害怕极了,决定铤而走险,联合参政赵继祖准备兵变:“部将有欲告之者,荣不自安,与继祖谋俟间作乱。”此事被朱元璋提前知道,以喝酒的名义把邵荣和赵继祖请来,随后将二人囚禁。
朱元璋没有立马处死邵荣,毕竟邵荣能力出色,杀了太可惜,甚至打算放了他,并询问群臣的意见。常遇春进言:“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就这样,朱元璋含泪处死邵荣。史书云:“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邵荣死了,之一猛将的位置自然属于徐达,常遇春成为第二。
有人认为,邵荣之死,怪不得别人,纯属自作自受,其实没那么简单,为何这样说呢?郭子兴还有一个儿子,名叫郭天爵,之前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罪名也是意图谋反。而以前那些郭子兴手下的元老,大多都是战死沙场,唯独邵荣和赵继祖活着,而且位高权重。徐达、常遇春等人,虽然能力较强,官职也不低,但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嫡系。
邵荣和赵继祖或许猜到,即使脚踏实地跟着朱元璋工作,一旦平定天下,失去了利用价值,兔死狗烹的悲剧会轮到他们头上。恐惧和不甘心交织在一起,只好拼死赌一把,结果赌输了,且输得很惨。大胆假设一下,如果邵荣不谋反,活到六年后朱元璋称帝,他的下场未必会好,只不过是多活了几年。所以,史书故意忽略邵荣的事迹,只提到他谋反被杀,不是因为他不重要,而是碍于皇帝的颜面,不敢过多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