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会尊刘邦为祖宗,奉刘禅为兄长?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3-24)28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刘渊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刘渊何许人也?两晋时期汉赵的开国皇帝,五胡乱华的发起者,西晋就是灭亡在他的手里。

而这个乱世开启者虽然姓刘,但事实上却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他乃是匈奴传奇单于冒顿的后人,其祖父是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父亲为匈奴左贤王刘豹,母亲为匈奴呼延氏。说起来和 *** 好像没多大关系。

但刘渊建立政权之后,不仅立国号为“汉”,还追尊蜀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建立宗庙,祭祀汉高祖刘邦一脉。其意味着他将刘邦当成了自己的祖宗。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一个匈奴人为何会尊刘邦这个 *** 为祖宗?

事实上,匈奴王族和刘汉皇室确实有着一段渊源。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会尊刘邦为祖宗,奉刘禅为兄长?

话说当年刘邦北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围在白登山,一困就是七天。最终还是陈平设计,用大量财宝贿赂单于夫人,这才得以逃过一劫。此后刘邦放弃与匈奴对战,并采纳刘敬的建议,以公主和亲的方式换取和平。(原本刘邦是要把长公主嫁给冒顿,但吕后心疼女儿,不答应,刘邦拗不过,最终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

如此一来,刘汉皇室和匈奴王族便结成了姻亲。而按照匈奴人的习俗,族中尊贵者皆从母姓,于是匈奴中就有了刘姓。

“以宗女为公主,一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所以,从血缘关系上讲,刘渊尊刘邦为祖宗其实没多大问题。当然了,其实这和刘备的事情本质也差不多,但刘备的关系也很难查,即使真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刘备也不会具有多少纯正的汉室血统。

尊奉大汉王朝刘家,更多地是借用一个汉室的口号。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会尊刘邦为祖宗,奉刘禅为兄长?

因为从当时的大局考量,刘渊尊刘汉皇室为宗,无疑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一个政治手段。一个政权的存在,必须要为自己的合法性找根据。中国古代讲究师出有名,不管是建国还是谋反,总爱给自己找一个高大上的身份,从而可以通过鲜明的旗帜获得士人民的支持和黎民百姓的认同。

比如说,大汉高祖刘邦,从亭长最终夺得帝位。在造反是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更加合理化,他便自称赤帝之子,随后斩白蛇起义。

《淮南子·时则训》:“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白帝之子”指的是大秦,而赤帝之子斩杀白帝之子,则可以更好地表明大汉当立,大秦当亡。再比如说,李唐统治者们追溯李姓名人,于是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之后。

不仅是皇帝,从古到今,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很多人们都喜欢给自己贴金,宣称自己拥有一个优秀的祖先。族类,其心必异”,试想一下刘渊如果直接打着匈奴旗号征伐天下,那么估计会遭到天下 *** 的抵抗。

刘渊毕竟是个匈奴人,而当时的天下好歹还是 *** 天下,其建立的政权如果想要得到 *** 支持,那么必须得要和 *** 扯上关系。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会尊刘邦为祖宗,奉刘禅为兄长?

刘渊定国号为汉,尊刘邦为祖宗,意思就是他是汉家正朔,此举乃是为了兴复刘汉皇室。汉朝悠长数百年,其在 *** 心中之地位,远胜于秦、魏、晋这些朝代。虽说已经到了晋朝,但离汉朝灭亡的时间不算远。两汉的统治时间那么长,对当时的中原地带,甚至是少数民族区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民间的百姓,还是士大夫阶层,都有着大量的心向汉室的人。

特别是此时的西晋,八王之乱后,国力疲敝,百姓民不聊生。此时举起汉室大旗,定会得到大批 *** 的归附。

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

刘渊自称汉朝公主后代,意图起兵再兴汉朝,很大原因便是希望借用汉朝的政治遗产。刘渊一个高度汉化的匈奴人,深知正统的重要性,把自己建立的政权纳入汉朝体系,才能更好地获得政治遗产,拉拢士族。

当然,最牛的还是尊蜀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这一招,其无疑是承认了蜀汉的正统性,同时自己乃是汉家的外甥,和刘禅相当于兄弟关系,哥哥死了,自己这个弟弟来继承大业岂不是再正常不过。而作为蜀汉的继承者,自然也是正统无疑。而西晋承接自曹魏,蜀汉是正统,曹魏自然就是窃国,西晋那么也是窃国。

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

如此一来,自己的这个政权,便被塑造成了全天下最为正统的政权,攻打西晋天经地义。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会尊刘邦为祖宗,奉刘禅为兄长?

当然,撇开这些不谈,仅仅从个人意愿上讲,刘渊也更认同自己的华夏血统。他其实从小是受华夏文化教育成长的,带有士子风范。

史载:(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资治通鉴》

后来刘渊开始起兵之后,其叔祖右贤王刘宣劝刘渊结援鲜卑、乌桓,以“复呼韩邪之业”。刘渊却回答说:“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由此可以看到,刘渊的偶像不是草原上的那些霸主,而是像刘邦、曹操这样的中原君主。

儒家文化的教化作用,让刘渊的在文化认同更加倾向于以汉文化为内核的华夏文化,而不是单纯的认同匈奴自身的历史文化。

但很可惜,他的汉国,并没有起到安定天下的作用,反而把中原进一步推向战乱,士族们并不认同他这个匈奴人的汉国。对于胡族建立起的政权,即使他们的汉化程度很高,但是一般并不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安定,反而容易把国家推向更加混乱的深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3/53889.html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会尊刘邦为祖宗,奉刘禅为兄长?” 的相关文章

辛评:东汉末年官员,审配为何杀害他全家?

辛评:东汉末年官员,审配为何杀害他全家?

辛评(?-204年),字仲治,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人物。曹魏卫尉辛毗之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原是韩馥部下,韩馥逃亡后转而辅佐袁绍。袁绍死后,辛评、郭图欲立袁谭为主,与审配等不和。后来曹操破邺,其弟辛毗在城下劝降。审配怒遣手下将辛评全家杀害。人物生平效力袁...

历史上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的关系如何?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关羽虽然身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却和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徐晃两人私交甚好,甚至以兄弟相称。关羽为何与张辽、徐晃关系不错呢?《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了关羽与张辽的关系。白门楼吕布与张辽被擒,曹操要杀张辽,是关羽求情...

历史上孙峻在东吴都有哪些作为?最后为何会被吓死?

历史上孙峻在东吴都有哪些作为?最后为何会被吓死?

孙峻,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孙权临终遗命诸葛恪辅政,然而很快诸葛恪被孙峻诛杀,孙峻成为掌握朝政的权臣。孙峻掌权三年的时间,排除异己、祸乱朝堂、私通孙鲁班,搞得东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大家不熟悉的“权臣”:宗室才俊,支持诸葛恪孙权比曹操、刘...

箕谷之战发生后,赵云是如何大战曹真数万兵马的?

箕谷之战发生后,赵云是如何大战曹真数万兵马的?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天,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书之后,开始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挥师两支,一支由赵云率领的偏师做疑军,对外宣称由斜谷道进兵,吸引魏国主力,而诸葛亮本人则亲率一支主力,进攻岐山,形成一虚一实,双管...

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 司马懿为何不怕曹丕而害怕曹睿

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 司马懿为何不怕曹丕而害怕曹睿

司马懿连曹丕都不怕,却为何怕他的儿子曹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丕继位后,也想着要励精图治,无奈英年早逝,司马懿帮助曹丕有功,又辅佐过曹丕,地位肯定也不低,他也自然不用惧怕曹丕会对他做什么。曹丕去世之后,皇位就到了他的长子曹睿头上,即魏明帝。相...

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背后心思不简单

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背后心思不简单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办过一起非常大的案子,就是空印案,涉案人数多达几万人,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一起冤假错案,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明朝初期,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当时的首都南京报告地区的财政收入。但是朱元璋发现,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是带着...

明朝要灭亡时崇祯圣旨求救 期间为何没有大将进京救驾

明朝要灭亡时崇祯圣旨求救 期间为何没有大将进京救驾

还不知道:明朝灭亡时,崇祯发出求救的圣旨,为何没有将军进京救驾?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世纪的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明朝有难时,边疆的将领却无动于衷,他们为何会抛弃明朝?当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时,崇祯发出了救命的圣旨,回应的将领却寥寥无几。当时的明朝,手握重兵...

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俞通源战绩介绍

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俞通源战绩介绍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俞通源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明朝开国名将俞通源有哪些战绩?请听我详细道来。俞通源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俞通海的弟弟,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避难来到了巢湖一带,从小就练得了一身的好水性,有民间传说表示,其本人在作战的时候,曾经向大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