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 这个制度效果真的很好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即位,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时间54年。是中国历史上“待机”时间最长的帝王之一,仅次于康熙和乾隆。但大多数人往往只知道汉武帝在位时期,大规模的对外开拓,树立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汉武帝登基的前期也并非一帆风顺的。
受到掣肘的君权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登基为帝。然而按照西汉的政治制度,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却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至少在他前面还有一座逾越不了的大山—后权。这个后权当然不是指皇后的权利,而是指太后的权利。
自吕后临朝称制起,太后的“后权”就是一种制约皇权过度膨胀的一种存在,有点类似于西方的“二元政治”。而立在汉武帝面前的却不只是皇太后王娡的“后权”,还有一座更加庞大的高山“太皇太后”。
少年天子当国,自然是想干出一番大事,你也可以理解为“新官上任三把火”,总得干几件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是!于是轰轰烈烈的“建元新政”就开始了。
建元新政的夭折
可能在少年人眼里,只要决心足够大,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于是汉武帝并没有考虑这些政策的可实施性问题,一股脑的就上马了。建元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块:其一就是尊儒学,轻百家。其二便是重新捡起文帝时期强令“诸侯就国”的政策,同时提倡民间对宗室及贵戚的检举行为。
“诸侯就国”和检举贵族的不法行为就不说了,尊儒学在当时来说也是进步的行为。与我们以往认识的儒家不同,这时的儒家公羊派绝对是战斗力爆表,极具开拓思想的学派,而与之相比的汉室开国就推行的黄老之学就显得过于保守和落后了。
其实这两大板块在当时来看,都是非常先前的举措了。但历来改革更大的敌人就是保守势力,而恰好这个保守势力的代表人就是此时更高的山,喜爱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于是被动了蛋糕的保守贵族们在老太后面前一通哭诉,建元新政立马被叫停了。
当然还得要清算了,作为自己的孙子当然是被“蛊惑”的了,下面的大臣有一个算一个,该罢免的罢免,该杀头的杀头,建元新政还没铺开就夭折了。
为了集权,杀母存子
汉武帝晚年也犯了和先祖们一样的病,不喜欢“不类己”的太子。但不知该说幸运还是不幸,汉武帝干成了,立了更像自己的刘弗陵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但此时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儿子却还年幼,为了避免当年吕后的悲剧重演,也为了让将来儿子亲政后免除掣肘,于是赐死了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将刘弗陵托孤给霍光、上官桀等人。
当时间来到南北朝,前秦百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于东晋,偌大的帝国顿时土崩瓦解。苻坚的善良或者说大气虽然成就了前秦的强大,却也加速了前秦的灭亡。被苻坚收编的前贵族纷纷复国,而这一时期“最靓的仔”拓跋珪也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母祖贺兰部为首部族的支持下,拓跋珪成功复国,此后东征西讨,开始统一华北的历程。
有感于母祖强大的威胁,拓跋珪效仿汉武帝“杀母立子”的故事,赐死被立为太子的拓跋嗣生母刘氏,并将之制度化,立子必杀其生母。直到一代妖后胡充华的出现,魏宣武帝才废除了“杀母立子”的传统。
很多人听到这个行为,可能本能的就特别排斥,但这个这个制度最终运行的结果如何了?
残忍的制度真有很好的效果?
汉武帝杀母存子后,留下了年幼的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由四的辅政大臣:霍光、金日蝉、上官桀、桑弘羊;虽说四大辅臣后来争权,但汉昭帝的确没有后权掣肘后更加方便许多,最终汉朝的国力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巅峰。
我们再看看北魏的皇帝们。自从“杀母立子”制度化以来,北魏一共经历了七任皇帝,从拓跋嗣到元恪,几乎每一任皇帝都还干的不错。拓跋嗣继承拓跋珪的遗志,继续统一华北之路,最终由儿子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从拓跋濬开始,北魏进入文治时期,同时尊佛,到元宏时期开始全面推行汉化,最终在元恪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而在元恪废除了“杀母立子”这一制度后,现实立马给了北魏当头一棒,在妖后胡充华的霍霍下,北魏急速下滑,最终分裂为东西魏。
这条残忍的做法虽然在我们看来,实在太过于残酷,但在当时来看,确实加强了集权,有利于新晋天子快速掌权。但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国家强大,我们不得而知,消除后宫干政的 *** 千千万,却非要选择这样的 *** 来用,这是对于文明的践踏。
女人生得太贵会影响国运,生得太美叫祸国殃民,文人们可不会管你的腰身是否太细,能不能承受这么重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