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皇后是什么样的?德才兼备却不得圣心
大家好,说起曹皇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如果你不熟悉宋仁宗,但你一定听过“狸猫换太子”的典故。这位“太子”的原型,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宋仁宗不止身世带着神秘色彩,他的感情生活也充满了身不由己。
赵祯先后册封过两位皇后(追谥的不算在内),其中一位便是今天阿浅要跟大家聊到的主角。在波橘云诡的后宫中,她是难得的聪明人,佛系应对后宫争斗,最终笑傲后宫,成为更大赢家,她就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高门大户 名门淑女
曹氏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任皇后,出身自宋朝高门大族“真定曹氏”。
真定曹氏兴起于晚唐时期,但那时候官职不大,还称不上世家。真正发展强大起来是在北宋初期,曹皇后的祖父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得到了宋太祖器重,官职枢密使。这枢密使权力与宰相相当,只不过宰相主文,枢密使主武,两者共同辅助军国要政。
宋太宗时期因岐沟关之战大败,被降职。到宋真宗继位后,曹彬重新被启用,复任枢密使。他有七个儿子,也均出仕为官,曹氏一门繁荣局面形成。曹彬死后,被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可以说,真定曹氏在曹彬手里发扬光大,而他的品行和功绩更是得到了几位君主的认可。
而我们的主角曹皇后,就是曹彬之子曹玘的女儿。出自高门大家的她自幼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品行纯良。可惜样貌不太出众,尽管德才兼备,却没能得到宋仁宗的青睐。佛系皇后 稳坐后位
公元1033年,宋仁宗以无子之名,废黜之一任皇后郭氏。这废黜了一个,总得再立一个吧,于是立后一事提上了议程。
在册立郭皇后之前,宋仁宗是想立张氏(温成皇后)为后的,只是因为刘娥太后主张册立郭氏,因此作罢。这次,仁宗已经亲政,且刘娥太后已经去世,于是他想要立自己喜爱的张氏为皇后,不想又没能成真。
在群臣的进谏和杨太后(真宗章惠皇后)的建议下,公元1034年,仁宗“不情不愿”地册立曹氏为后。
又一次没能如愿的宋仁宗,对曹氏可以说是十分不喜爱的。而曹皇后比起郭皇后来,明显是情商智商双商在线的存在。她知道自己样貌不出众,仁宗想册立的皇后也不是自己,而且张氏受宠多年,在宫中地位也比较稳固,因此,她是十分低调佛系的。
仁宗不宠自己?没事,自己在宫中读书养蚕采桑;张贵妃想用皇后仪仗?小事,愉快地借给她用;身边有人犯错向张贵妃求情?那不行,皇后的职责还是要履行的。阁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曹皇后高情商的处事方式,让仁宗挑不出一点错处,比起之前郭皇后,机智的曹皇后虽然没得到仁宗的宠爱,可以却在皇后之位上做的比较稳当。历经三朝 贤德昭彰
与郭皇后截然不同的结局,有自知之明的曹皇后,最终熬死了张贵妃,熬死了宋仁宗,以皇后之尊成功晋升太后。
公元1054年,张贵妃暴病薨逝。宋仁宗不顾群臣反对,也不顾曹皇后的面子,毅然追谥张氏为皇后,谥号温成。曹皇后也没有反对,毕竟张贵妃已经薨逝了,生前都能谦让,何必在乎一个身后名呢?
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因其无亲生子,故其养子赵宗实(宋太宗赵光义曾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继位为帝,即宋英宗。而凭借宽容隐忍成功稳居皇后之位28年之久的曹皇后,成功升级为太后。
英宗身体不好,即位之初生病时,便请曹太后垂帘听政。身体不好的英宗在位四年,便驾崩了,由其长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曹氏再次升级,尊为太皇太后。
神宗是个抱负的帝王,面对当时宋朝的境况,他想要推陈出新,改变局面,于是召王安石进京,推行变法,即我们熟悉的“王安石变法”。关于这场变法的利弊我们不多赘述,而此时的曹太皇太后在这场变法中持反对态度。在曹太皇太后看来,变法的条件不成熟,贸然动手会导致朝局动荡,对神宗来说不是好事。
年轻的神宗难免做事比较冲动,经验不足,而曹太皇太后此时扮演的就是引导者的角色,在神宗考虑不周时,给予适时地提点。比如在苏轼的事件中,曹太皇太后的及时提点,成功地挽救了一代大诗人。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公元1079年,曹太皇太后病逝,与宋仁宗合葬。阿浅说
不得不说,在后宫中生存,低情商的人走得不长远,比如仁宗的郭皇后。而高情商的人往往可以笑到最后,比如咱们的主角曹皇后。善于隐忍,懂得宽容,既然已经决定不了自己进宫的结果,那么便让这件事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曹皇后做到了。
她凭借自己的情商和智商,化解仁宗的挑剔,笑对张贵妃等人的挑衅,稳固自己的地位,最终成为太后、太皇太后。对后宫中的女人来说,这样的结果不就是更好的吗?如果要说曹皇后一生有什么遗憾,那应该便是终其一生,都没能得到仁宗的青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