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的寇准,从知县做到宰相,他最终怎样了呢?
北宋名臣寇凖是陕西渭南人,有些评书把他谐称“寇老西”,是误把他当成了山西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寇准把陕西人的刚直硬气体现得很充分,忠君爱民,勤于政务,在太宗朝、真宗朝很受皇帝器重,但也因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而得罪了小人,以至于屡遭迫害打击,最终谪贬远地、客死他乡,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北宋名臣寇准
寇准很聪明、很有才,从小博览群书,19岁时考中进士。但当时执政的宋太宗对年轻人不太放心,经常不予选用,所以有些人就劝寇准增报年龄,装得老成一点,被寇准断然拒绝,说“我刚准备要踏入仕途,怎么能欺骗皇上呢?”后来经过考校,他被朝廷录用了,从基层知县干起,凭着优良政绩从地方一路干到了中央,先后担任过盐铁判官、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宰相等职位,在每个职位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政绩和声誉。
脾气很倔,敢于进谏,认准的事轻易不妥协。有一次,他向宋太宗赵光义进谏一件事,说得挺难听,赵光义听不进去,拂袖而起,气冲冲地要转回内宫。寇准的倔脾气这时上来了,拉着赵光义的衣服不让走,非让他重新落座,听自己把话讲完。赵光义无可奈何,只能坐下接着听。有宋一朝,皇帝对大臣们比较宽容,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传统,真正做到了“刑不上大夫”,非谋逆之罪,不杀大臣。所以宋朝的大臣们都挺放得开,寇准更是其中“极品”。赵光义了解寇准为人,也明白他进谏的良苦用心,最后心情平静下来,很赞赏地说道:“我得到寇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直中有细,一番话解开皇帝的心病,太子人选得以确定。赵光义当皇帝是“弟继兄位”,为这还捯饬出一个“金匮之盟”,有这个盟约在,赵光义也面临着立太子的尴尬:是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哥哥的儿子?这件事一般大臣都不敢插嘴,怕惹祸上身。赵光义也很苦恼,就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凖没有那么多顾忌,郑重地说:“陛下选择储君,不用跟后妃、近臣等商量,就选众望所归的人当太子!”赵光义一听很高兴:寇准这是让他不要顾忌什么“金匮之盟”,就按自己的想法办。得到寇准的支持,赵光义将他心目中众望所归的儿子—襄王赵恒立为太子,既解了内郁已久的一块心病,也稳定了朝廷局势。
力主抗辽,在强敌面前表现出了铮铮铁骨。北宋建立伊始,就面对着辽国的威胁和骚扰。等到宋真宗赵恒继位,辽国更加频繁地袭扰北宋边境,公元1004年九月,辽国大军20万南下,北宋朝廷震恐,很多大臣主张迁都避祸,宋真宗也是六神无主,只有寇凖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在他们的反复劝说下,宋真宗没有当逃跑皇帝,还御驾亲征,渡过黄河,抵达了澶州城,给前线将士以巨大鼓舞。在北宋军民的坚强抵抗下,辽军进攻受挫,被迫与北宋展开和谈。宋真宗的抵抗之心本就不坚定,在朝廷妥协派势力的游说操纵下,最终放弃了扩大战果的机会,以“花钱买和平”的方式,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虽说花了点钱,但其后一百多年宋辽之间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两国人民免受了刀兵之苦,北宋从两国贸易中也得到了远超付出的好处。
得罪“溜须”之人,屡遭离间陷害。寇准性子耿直,是非分明,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从来不假辞色,这也得罪了不少奸佞之徒。王钦若是朝廷主和派的代表,多次劝皇帝迁都避战,被寇准在朝堂上斥为“罪可斩首”之人。“澶渊之盟”签订以后,怀恨在心的王钦若在宋真宗面前诋毁寇准,说寇准在澶州前线把皇帝当做了赌博的“孤注”,孤注一掷,非常危险。而且“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耻辱之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一席话说得宋真宗黯然失色,渐渐疏远了寇准。
宋真宗皇后刘娥
丁谓是真宗朝的另一个大奸臣,为人阴险狡诈,善于逢迎,一心想把寇准拉为同党,为自己涨势。有一次在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凖擦拭,拢理胡须(溜须一词由此而来)。没想到寇凖不但不领情,反而当场斥责丁谓有失大臣体统,搞得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后来寇准又因为坚持国法,执意惩治了刘皇后的娘家人,把皇后也得罪了,丁谓就和刘皇后联起手来,使出各种手段迫害打击寇准,最后借太监周怀政的谋反案,在真宗病重不能理事的情况下,将寇准罢相,贬到了偏远的雷州(今广东湛江属地)为官。
勤政爱民,造福当地,死后被“千古仁君” *** 昭雪。寇准到了雷州,还是一派亲民作风,没有什么架子,与当地官吏百姓相处融冾。他传授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开垦灌溉良田;为当地百姓解说天文地理知识,批驳邪说;修建真武堂,传道受业,传播中原文化,对雷州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雷州仅呆了一年,因为心情郁结、气候不适等原因,寇准一病不起,于公元1023年九月病逝,终年63岁。宋仁宗赵祯即位后,为寇准洗冤昭雪,恢复其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