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一生中更大的失误是什么?曾错过统一天下的好时机!
在历史长河中,曹丕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随即刘备宣布伐吴,理由是为二弟关羽报仇。当年七月,刘备率领5万大军气势汹汹向东吴杀去,连营七百里。孙权在请和失败后,为避免两线作战,他暂时向曹魏陈臣,曹丕同意了。
如今看来,曹丕失去了一个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或者说他犯了一生中最致命的失误。尤其是夷陵之战爆发后,上天给了曹丕绝佳的机会,当时曹魏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完全可以趁机灭了东吴,然后步步为营将蜀汉困死在四川。
接到孙权的投降信后,曹魏庙堂分成了三派:以侍中刘晔为首,主张联蜀伐吴;以曹丕为首,主张联吴伐蜀;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等待坐收渔利的机会。当孙权遣使来投降时,大臣们都非常高兴,唯独刘晔却认为曹魏的机会来了: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 亡不出旬日矣。吴亡则蜀弧,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刘晔想法很好,但孙权、刘备可不傻,一旦曹魏大军南下,任何一方受到攻击,那对彼此都是唇亡齿寒,这样只会孙刘联盟重新结盟。
刘晔一再坚持,奈何曹丕还是否决了。否决刘晔联蜀攻吴的主张时,曹丕抛出自己观点,“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就在曹丕和刘晔互相争辩时,王朗认为等孙刘两败俱伤时,再出手。
咋一看,王朗的策略很高明,可谓“一箭双雕”。然而,王朗忽视了孙权和刘备两人对曹魏的防备,事实上当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退到白帝城后,孙权就遣使来求和,双方再次联盟,这是王朗万万没想到的。
权衡之下,曹丕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联吴伐蜀之计,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王朗最终的策略是这样的,“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
用现在的话来说,曹丕这是在投机。既然是投机,就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孙权取得夷陵之战胜利后,仿佛把曾经向曹魏称臣这件事忘记了,曹丕很是气愤。既然你不尊敬我,那我就“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曹丕决定对孙权敲打一番,从222年开始,曹丕多次御驾亲征,结果丝毫没得到便宜。就这样,曹丕失去了更好一统天下的机会。试想,如果曹操在世,他一定不会像曹丕这样瞻前顾后,一定会把握住这次千载难逢一统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