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历史上的果郡王胤礼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9-01)250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胤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历史上的真实的果郡王是一个处处谨小慎微,事事思虑周详,时时操守清廉,刻刻诚孝君王的好王爷,好弟弟。

果郡王喜好诗词歌赋、擅长琴萧礼乐,腹中饱有诗书,为人恭亲俭让,深得雍正的垂青,只可惜果郡王自幼体弱多病,受不得劳累。

雍正一方面念及果郡王的身体不佳,另一方面有意防备果郡王会起二心,交给果郡王的国事都是围绕着十三王胤祥为核心的,直到十三王谢世,果郡王才被雍正委以重任。

果郡王胤礼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是康熙的第二十七个子女,阿哥中行十七,故又称十七阿哥。

四十四岁的康熙皇帝儿女众多,因此并未给予果郡王过多的疼爱,直到果郡王九岁的时候才依照惯例跟随康熙皇帝去游,但未受到任何封赏,直到康熙斌天,果郡王都没得到任何封号。

果郡王的童年是恬静、安宁的, 他因年幼而未被卷入九王夺嫡之争,这是他的福气,也是他的悲哀。 雍正元年,登基之初的雍正皇帝急需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雍正将目光投在了25岁的允礼身上,遂于四月初三封允礼为郡王,四月十六赏赐封号为“多罗果”,俗称果郡王。

雍正早年信仰佛教,多罗果是佛经中的一种果实,型似石榴,百年成熟一次,价值千金,寓意“难能可贵”,雍正希望以此封号告诫允礼:“王位得来不易,君臣之情难能可贵,且行且珍惜。”

雍正十分懂得用人之道,雍正深知果郡王孝顺,遂将果郡王的生母纯裕勤妃陈氏尊为皇考勤妃,吃穿用度一律给予更高标准,并将御用太医赏赐给陈氏当值。

每个月必会差遣太监问候陈氏的身体状况,如生母般对待,宫中上下无人敢怠慢陈氏,果郡王对此感激涕零,恨不能以自身命报答雍正。

我想,鞠躬尽瘁的十三王胤祥谢世后,雍正心中对兄弟的最后的一丝亲情,怕是全给了果郡王了。

最初,雍正将前锋营交托给果郡王,因为雍正登基之初政局不稳,新政的推行受到重重阻碍,夺嫡失败的八位皇子依旧对皇位虎视眈眈,康熙大帝去世后,边疆各部蠢蠢欲动。

雍正皇帝日夜劳心劳力处理政务,身边必须有一位能镇住军队的人,以防边关出现战事,八位王爷会趁机造反。

果郡王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十三王胤祥的帮手。 果郡王不负皇恩,将前锋营的事物打理的井井有条;

雍正元年七月,雍正派果郡王管理蒙八旗正黄旗,出任都统,同年,雍正命果郡王管理汉八旗镶蓝旗镶蓝旗,出任都统。

自此,果郡王手握前锋营、蒙正黄旗、汉镶蓝旗三大军队,正式成为雍正的心腹之臣。

雍正四年之前,雍正皇帝为避免祸起萧墙,一直致力于将军权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十三王积劳成疾,雍正用着心疼,果郡王便成为了雍正的重点培养对象。

雍正二年,果郡王扳倒了八王爷的手下伊尔拜,将汉八旗上三旗牢牢的握在手中,五月,雍正命果郡王管理满八旗镶红旗,果郡王着手满八旗事物,军权在握的果郡王一跃成为继十三王胤祥之后雍正最为信赖的兄弟。

雍正二年八月,雍正命果郡王代天子祭祀孔子。这对于臣王来说是天大的荣光,自此,雍正与果郡王之间的关系亦兄亦父。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的一生之敌,八王爷胤禩倒台,有功于社稷的果郡王再次升迁。 雍正六年,果郡王被雍正赏赐为大清之一等爵和硕果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但不世袭罔替,雍正更爱的只有十三王。

揭秘:历史上的果郡王胤礼是个怎样的人?

雍正八年,雍正皇帝的“毕生挚爱”十三王胤祥谢世,雍正悲痛不以,泪洒皇袍,果亲王接替十三王的重任总理户部,户部是大清国库,雍正将大清的根基交给果亲王,足见兄弟情深。

雍正去世后,果亲王感念雍正的恩德,点点思绪化为笔墨,滴滴恩情聚纸成书,终著成《世宗宪皇帝上谕》献给乾隆。

乾隆三年,42岁的果亲王去世。原来果亲王早已积劳成疾,雍正去世后,果亲王的心气儿,也随着去了。

历史中的果郡王与《甄嬛传》中的果郡王有五大不同之处:

一、《甄嬛传》中的果郡王为了躲避宫廷争斗而寄情于山水,少年时便游历名山大川,踏遍五湖四海。

这种设定是错误的,古代的阿哥们不论年长年幼,没有皇帝的旨意都不能随意离开京城,更何况康熙末年乱起萧蔷,九个王爷斗得天翻地覆,康熙更加不会允许阿哥们随意出京。

二、《甄嬛传》中,雍正曾经说过,果郡王当阿哥时弓马骑射样样精通,诗词歌赋无一不善,深的康熙的喜爱,康熙甚至有意立果郡王为储。

这段剧情纯属扯淡,果郡王在当阿哥时并没有显露什么过人之处,虽然说不上平庸,但绝对没有达到有资格争夺储位的地步,否则为什么直到康熙去世都没给果郡王一个封号?

三、果郡王的额娘是纯裕勤妃陈氏,但《甄嬛传》中却是舒太妃,而且舒太妃还拖着病体,在甘露寺出家,这种设定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太妃即便出家也必须在皇宫中,一方面是保全皇家的颜面,另一方面是牵制住朝中的亲王们。

四、果郡王一直活到了乾隆三年,但《甄嬛传》中居然死在了雍正前面。

五、果郡王人品厚重,忠君爱国,一人身居数职却尽忠职守,对家国大事丝毫不敢怠慢,管理户部时曾多次草拟减税法案,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积劳成疾,年仅42岁便离开人世。

果郡王更是将雍正皇帝视为明君圣主,用心辅佐以报皇恩,断然不可能做出与后宫嫔妃苟合这种大逆不道之事,绿了雍正这种剧情有些故意摸黑历史的意思,不过小女生不会在乎这些……

想了解历史还是要多读书,电视剧中的历史就像“松花蛋”,明明是白的,却非要演成黑的。

虽然果郡王的一生没有电视剧中那般感人至深的爱情,但他忠君体国、鞠躬尽瘁的为臣之义仍然值得称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9/81771.html

“揭秘:历史上的果郡王胤礼是个怎样的人?” 的相关文章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因为权利反目成仇?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因为权利反目成仇?

司马氏自高平陵之变以后便牢牢掌握了曹魏大权。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古代的人为了争夺储位,兄弟相杀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李建成曾多次谋害李世民,差点把李世民毒死。而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再比如,曹操的儿子曹丕...

朱祁镇重新上位之后 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杀于谦

朱祁镇重新上位之后 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杀于谦

朱祁镇的最大污点,第二次称帝以后,为何必须杀掉于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第二次成为了皇帝。与此同时,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要求下,朱祁镇杀掉了名臣于谦。认真的说,于谦属于名臣历史上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堪称与...

书中记载关羽是被马忠斩杀的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书中记载关羽是被马忠斩杀的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关羽真的是被马忠杀死的?事实真的如此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无疑是历史上的大乱世之一,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武将。这些武将大部分都是青史留名的。无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中,关羽都是非常厉害的武将之一,现如今看来,关羽就相当于刘备的...

侯方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侯方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一生数次游历江南,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夏,他赴金陵应试,指点江山纵论天下的豪情及才华横溢的名士风度令江南士人折服。从而名列明末“四公子”,并被推为复社领袖之一。他在江...

关羽和赵云的关系怎么样 关羽被杀后赵云想过报仇吗

关羽和赵云的关系怎么样 关羽被杀后赵云想过报仇吗

对关羽和赵云关系如何?为何关羽被杀后,赵云没有想要为其报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蜀汉势力中,刘关张三位关系最好,其次就是刘备和赵云之间的关系最为值得称道。赵云为救刘备儿子刘禅,七进七出,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刘备也因为如此,将阿斗掷于地下(个人怀疑阿斗是不是就是在这个...

鳌拜当初征战数十年时间 最后为什么会被年少的康熙收拾

鳌拜当初征战数十年时间 最后为什么会被年少的康熙收拾

还不知道:鳌拜征战数十载,为何会被少年时期的康熙惩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很多电视剧里都有鳌拜的身影,而鳌拜这个人,大家对他都褒贬不一,首先鳌拜打仗方面很厉害,经常代表国家出战,而且立了很多功,但另一方面鳌拜这个人脾气又很暴躁,似乎管不了自己的脾气,力气也很大,...

唐俭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唐俭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俭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晋阳起兵中立有大功,为唐朝的建立立下大功。但唐俭在出使东突厥时,差点被李靖与张公谨害死。那唐俭为何差点死在东突厥呢一,鼓动反隋唐俭为隋朝戎州刺史唐...

赵元佐: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因病发疯,被废为庶人

赵元佐: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因病发疯,被废为庶人

赵元佐(965年—1027年),本名赵德崇,字惟吉,东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朝宗室大臣,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宋真宗赵恒同母兄,母为元德皇后李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聪明机警,擅长骑射。跟随宋太宗征战北方,拜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封为卫王。迁检校太尉,封为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