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后代为什么大多数都默默无闻?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司马懿家风差,儿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后代默默无闻?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之一学校”,如果有一个好的家风,孩子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优良的,而家风不好的孩子,孩子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好的。
然而在三国中,诸葛亮和 司马懿子孙的情况完全相反,先看司马懿的两个儿子
大儿子司马师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晋书》,当司马懿把“高平陵事变”计划告诉司马师(大儿子)和司马昭(二儿子)后,司马昭担心的整晚睡不着,而司马师泰然自若,事变时亲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师,连司马懿都忍不住称赞司马师:“我的这个儿子,竟然这么厉害”。后司马师因功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加封为卫将军。
二儿子司马昭则有著名的谚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早年随司马懿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管农税,职似太守),封新城乡侯。后进爵晋王。
而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成为西晋开国皇帝 。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皆人中之龙,个个都是坐镇一方的诸侯,他俩为曹魏的政权向司马氏过渡起了关键性作用。
而令一方面,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蜀汉危亡之际,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死前还哀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意思是我对内不能除掉黄皓这个奸臣,对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有守不住江油,这三大罪,还有什么脸面回来?
说罢带着儿子诸葛尚(诸葛亮孙子)冲入阵内战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短期来看,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条教育确实不符合现实需要,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更吃香的还是丛林法则,所以诸葛亮的教育 *** 还是有问题。
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还应该更长远地看待问题。
虽然司马师家族后来控制了朝政,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成为开国皇帝,但天下并不认可西晋政权,而统治者自己也理亏,以“孝”立国。
为什么?
因为忠义礼智信它都没有。
西晋从公元266年到公元316年,只有短短50年,历经4帝,并因为政权内讧发生“八王之乱”,内部不稳定时,外部也出了岔子,发生了“五胡乱华”事件,在胡人的野蛮残暴的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这也是西晋政权最后的苟延残喘,司马氏家族不仅自己没过好被灭族,也连带着黎明百姓也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司马氏恶劣的家风导致了自己家族和天下人民的灾难,所以说司马家族并不算成功。
再看诸葛亮的子孙们,他们战死是为了保家卫国,从当时的大背景看,蜀汉的国力和曹魏相差甚多,且蜀国一直再走下坡路,被曹魏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他们战死为人们树立了一个爱国的好榜样,诸葛亮父子的故事流传千古,四川地区的人有头上裹白布的习惯,原是孔明病逝人们为其戴孝,千年过去,白布仍不肯摘下,人们还为他们立寺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