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0-31)100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吴三桂是明清易代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在崇祯皇帝自缢前夕,他因拒绝增援北京而坐视明廷覆灭。当大顺军队杀到山海关,他又转投清军并直接影响了历史进程。晚年在云南,他再次掀起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险些使满洲贵族失去半壁江山。

那么,吴三桂的习惯性叛变,在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外因素呢?

崇祯朝杰出青年

早年的吴三桂堪称国之栋梁

吴三桂的前半生,用儒家纲常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堪称道德楷模。在成为重要的军事人物之前,他已经是崇祯时代非常有名的大孝子。

1628年秋,吴三桂之父吴襄亡命于锦州城下,尾随其后的是皇太极指挥的4万八旗大军。锦州守将祖大寿是吴襄的大舅子,他下令守兵紧闭城门,对妹夫的命运不管不顾。只有10来岁的吴三桂,率领20名家丁私自城外,拼死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当时的明军很少敢与清军进行野战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是吴三桂远大前程的开端。在宗法制放大到政治领域的社会里,孝子是忠臣的充要前提,而官位又是孝子的更佳报酬。吴三桂很快就获得了升迁,先是高中武举,然后担任了游击、副将等中等军官职位。就连彼时在一旁观战的皇太极都由衷地称他为好汉: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此外,吴三桂也是崇祯时代的小鲜肉。尽管锦州之战让他的鼻梁留下一道刀痕,但白皙的皮肤、高瘦的身材,依然迎合了偏向文弱的明代审美取向。这也为他在上流社会交际圈里赢得一致好评,时人赞曰:白皙通侯最少年。

就这样,吴三桂的仕途一片坦荡,年仅28岁的他便已经官至总兵。假使大明有评选帝国十大杰出青年的比赛,那么吴三桂肯定会名列榜首。任何想要刷点流量的文人墨客,都会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主角。而且这类国民偶像,往往还会获得官方的帮助推广。这与后来吴三桂依靠个人的非主流行为,化身流量担当的结局有着很大不同。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吴三桂已经是当时少数能和清军对战的将领

并不困难的抉择

吴三桂崛起也反应了明朝军队的无人窘境

明末的动荡局势,也是吴三桂展现个人能力的更佳舞台。大明朝对吴三桂给予厚望,他也必须投桃报李。通过在关外八城积极招兵买马,进行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差强人意的后勤供应,吴三桂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编成了一支3万人的劲旅。

1640年,杏山蒙古部落勾结清军发动叛乱,拉开了松锦大战的序幕。在战役尾声,参战的吴三桂和王朴两位总兵率先逃跑,导致明军彻底崩溃。比起其他友军的损失惨重,战力较战且较早脱离战场的吴军几乎完好无损。但战后的处分出人意料,临阵脱逃的吴三桂不降反升,被继续其委以重任。因为他手里的完整部队,是明朝继续坚守辽东前线的最后资本。吴三桂也因此被任命为辽东提督,管理整个战区的军队。

松锦大战后 清军完全占据了主动

但大明朝在松锦之战后犹如风中残烛,败亡只是时间问题。在关外,明廷损失了6镇精锐边军,让满洲完全占据了战略主动权。清军得以对辽西和华北的进行频繁的侵袭。在关内,农民起义也是搞得如火如荼,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把战火燎掉了半个中原。

这个阶段的吴三桂仍在做中兴名臣的美梦。1643年,清军兵临北京城下,吴三桂挥军入关勤王,成功驱逐了清人。这种表现也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褒奖。可吴三桂不是郭子仪,大明也不是大唐。他还没来得及庆幸,又传来明朝关内主力孙传庭部覆灭的消息。到了1644年3月初,大顺军的兵锋已经逼近京畿。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下诏让吴三桂弃守宁远,入关勤王!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依托长城抵御清军的明朝官兵

鉴于为大明陪葬毫无实质意义,又拘泥于传统的华夷之辨,吴三桂选了投靠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考虑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吴三桂还是在表面上响应了崇祯的诏书。他一边率军以龟速向西移动,一边等待着崇祯的死讯。等到皇帝上吊的消息传来,全军就迅速调头返回山海关,等着新朝的特使赶来和自己洽谈。

李自成在北京清算前朝欲孽之时,也没有忘记山海关的那支明朝精锐。早于吴三桂投降大顺的前明将领唐通,被闯王派去招降吴三桂。唐通除了给吴三桂带来了4万两犒师银,还有一封父亲吴襄书写的劝降信。4月5日,吴三桂借坡下驴向大顺军交出山海关,心急如焚地前往北京参与新朝的政治协商活动。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李自成的大顺也有过招贤纳士的阶段

角色转换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高调进入北京的李自成

另一方面,李自成在北京大搞追赃助饷运动。吴襄全家被新朝拷了起来,只因为他们拿不出20两赎身银。虽然在西行路上,吴三桂还是很早就得知了这些消息。但他相信只要自己赶到北京,家人就会得到释放,而李自成也免不了对他加官进爵。直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告诉他,自己的妻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心腹权将军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的想法才立刻发生了改变。

陈圆圆本人当然不是吴三桂最终投靠清廷的主要理由。但通过这件事情,吴三桂可以判断北京的局势已经失控。泥腿子出生的闯军在实际上没有维持秩序的能力,相反还会出于泄愤而不断对前明的上层进行清算。所以,他迅速返回山海关,并号召部下消灭了小股跑来接收防卫的闯军先锋。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陈圆圆本人并不能为吴三桂的选择背锅

鉴于自己的兵力不足,吴三桂便向关外的清廷发送了求助信。接到信息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是欣喜若狂。他知道吴三桂的部队将成为自己攻入中原的更佳前锋。吴三桂的态度,也离不开满清多年来的竭力招揽人才努力。从老汗王努尔哈赤创业之初,身边就有从明朝一边跑来为自己效命的 *** 。到了势力迅速壮大的皇太极时代,三顺王、祖氏家族、洪承畴和范文程等等文物人才,都云集到了满清旗下。因此,多尔衮召集了分散各地的八旗队西进。

同时,李自成也指挥1大批农民军压向山海关。由于农民军在北京收获颇丰,被大量辎重拖累的他们花了8天时间才抵达山海关。这为清军的集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数量众多的大顺军 实际上行动迟缓

4月21日,大顺军包围了山海关。可就在当天夜里,马不停蹄的清军也赶到了山海关外围的威远堡。吴三桂率领200名家丁突破重围,前往清军驻地和多尔衮接洽。在那里,吴三桂剃掉了留了30多年的长发。在后来的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在清军帮助下重创了原本要消灭自己的大顺王军。代价是李自成在永平范家店处决了吴襄一家30余口人,唯有陈圆圆因为被刘宗敏“庇护”而幸免于难。

降清之后,吴三桂继续为清朝效劳10余年。他的军队从华北打到缅甸边境,大小激战不下百场,还擒杀了南明末代君主永历帝。可以说,清朝可以入主中原,起码有吴三桂的一半功劳。很多原本驻防在西北地区的前明官军,也是在吴三桂的劝说下投诚。虽然要背负贰臣的恶名,但终究可以算入“开国元勋”。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李自成的败亡 有吴三桂的一份因素

跌入谷底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成为平西王的吴三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坦

相比其他两个被册封藩王的前明将领,吴三桂在清廷入主中原后的待遇恰恰是更低的。这主要是其加入新朝队伍的时间最晚,所以论资排辈也只能靠后。

封藩云南其实并不是什么过厚的酬劳。因为较于起耿、尚二藩据有富有的广东和福建,闭塞落后的云南实在微不足道。而且清廷也对吴三桂依然保持警惕,时常借机进行敲打。小心翼翼的吴三桂只能表现得更为恭顺。除了口头 *** 外,他还是逆来顺受地交出了云贵二省的行政权和部分军队指挥权,又接受了裁军过半的苛刻要求。

吴三桂砸反清时也没有全力以赴

至于康熙那句“撤之反-不撤亦反”,实则属于自己的强词夺理。撤藩本身更多是前明士大夫们的怂恿,也有康熙年少、缺乏政治经验的因素存在。结果是他在明知对方没有反叛的野心情况下,对三藩举起了屠刀,自以为会手到擒来。否则,怎么解释康熙事先没有对三藩可能的反叛作任何预防措施呢?

1673年9月,钦差大臣折尔肯等一行人抵达云南,向吴三桂传达了康熙撤藩的手谕。悲愤欲绝的吴三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断借故拖延,希冀康熙能够良心发现一改前意。但钦差大臣、地方总督和巡抚们轮番上门,敦促吴三桂离开云南。特别是态度坚决的折尔肯,提出了暴力拆迁的方案。这才让吴三桂下定决心起兵反清。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需要功绩的康熙 对吴三桂从不手软

战争爆发后,吴三桂在实际上仍然对康熙抱有和解的幻想。他的军队没能及时占领南京和江淮,切断大运河,反而消极等待北京方面的招抚。等到清廷熬过了战争初期的混乱,很快便利用资源优势组织起源源不断的军队。这种带有软弱的妥协,也让吴三桂和他的家族遭到灭顶之灾。

最终,清廷耗费1亿两白银搞定了吴三桂势力。后者也彻底从贰臣被打入了三姓家奴之列,成为了所有人都可以拿来刷流量的反面人物。实际上,同时代与其命运类似的人物并不少见。吴三桂因为个人能力更为杰出,手握资源更加丰富,反而成为了时代洪流下的牺牲品。以至于他成为了一批人的代名词,并为他们提供了名誉方面的更佳掩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10/92041.html

“吴三桂为什么习惯性叛变?从国之栋梁到万人唾弃的背后深藏了哪些因素?” 的相关文章

宕渠之战张郃斗不过张飞的原因是什么?

宕渠之战张郃斗不过张飞的原因是什么?

在夺得汉中后,得胜方曹操并未趁机拿下蜀地,而是自行北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张飞和张郃都是三国名将,张飞的武艺明显要高于张郃,在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二年),张郃率军下巴西,进军宕渠、蒙头、荡石,张飞率军击败张郃,张郃因为山道狭窄,前后不得相救,张郃被张飞打的非常狼狈,...

赵云如果和吕布进行单挑的话 最后获胜的人是谁

赵云如果和吕布进行单挑的话 最后获胜的人是谁

赵云单挑吕布,究竟谁能获胜?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各国战乱纷起。群雄以天地为釜,兵刃为柴,血泪并煎其中。这样的时势也同样造就了一大批的英雄豪杰。 有人在动荡时局中只求安身立命,但是却有的人后在这样的纷杂局势中创下雄图霸业。三国...

乾隆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乾隆最爱的三个女人是谁

乾隆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乾隆最爱的三个女人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一生挚爱的三个女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不仅因为“康乾盛世”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顶峰,更是因为他七下江南,与民同乐让人们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皇帝。这就给众多的小说家提供了天马行空的素材。在曾经轰动大江南北的《戏...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赵光义为什么有洗不掉的嫌疑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赵光义为什么有洗不掉的嫌疑

还不知道: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那一夜赵光义为何留下洗不掉的嫌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开封。皇宫宣德门缓缓打开,一行人匆匆进宫,雪地上留下一行凌乱的足迹。在位已经十六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在这个风雪之夜突然宣召自己的弟...

朱棣登基坐上皇帝的位置后 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朱棣登基坐上皇帝的位置后 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棣登基后为何迁都北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明朝的创立者是朱元璋,而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朱棣,一个杀了侄子上位的人,着实让人啼笑皆非。抛开朱棣的上位手段不说,他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开创了大明的鼎盛时刻,让大明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绚烂的篇章。朱棣作...

卫青功劳那么大 死后汉武帝为何要诛杀他的整个家族

卫青功劳那么大 死后汉武帝为何要诛杀他的整个家族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卫青死了以后,汉武帝为什么诛杀了其整个家族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卫子夫一家,曾是汉武帝时期最显赫的家族。卫子夫是皇后,儿子刘据是太子,弟弟卫青是大司马大将军,外甥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姐夫公孙贺作过丞相,显赫无比。可是,武帝晚年,这个显赫家族...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还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还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

对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在口中含七粒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我们大家非常喜欢的人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小时候每次看到诸葛亮身死的场景,都会不由自主地流泪,不想诸葛亮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离开人世。不过在悲伤之余,又非常好奇,...

朱棣麾下名将李远是怎么被靖难功臣丘福害死的?

朱棣麾下名将李远是怎么被靖难功臣丘福害死的?

朱棣麾下名将李远是怎么被靖难功臣丘福害死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远是明巢初期,朱棣麾下的一个名将,出生在怀远,他是承袭父亲在军中的职务,而当上了蔚州卫指挥佥事。在靖难之役初期,李远是站在朝廷这一边的,然其所在的蔚州卫距离北平一带实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