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辅臣:从性格看其身家命运!
清朝四大辅臣:从性格看其身家命运!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康熙初年,清廷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受顾命,奉幼帝玄烨(时年方六岁)嗣承大统,后人称“四大辅政大臣”。由于其性格不同,四人皆为洞察时事的老狐狸,在辅政过程中看似非常融洽的表面,却始终同床异梦。而四人由于性格的不同,在辅政过程中捭阖纵横、互为利用,最终各自顾命,飞鸟投林,有始无终。
一、四人身世背景
索尼:满族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由于其父(硕色)兄(赫舍里·希福)通晓满语及蒙、汉文字,一起入值文馆,被赐号为“巴克什”,授索尼为一等侍卫。后随清太宗皇太极征伐后,屡建战功,累进一等伯。历经福林传位之争,在顺治初年由于不依附多尔衮,被多诬告,又连坐消爵,顺治十七年起复任职。后于顺治十八年,担任首辅,为子孙铺开了从政道路,达到一生权力高峰。
苏克萨哈:满族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其父为额驸苏纳,初授牛录额真。顺治七年(1650年),擢其为议政大臣,因讦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有功,又晋内大臣。而彼时多尔衮被追黜。后率军镇湖南,屡败刘文秀军于岳州、武昌、常德。顺治十八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遏必隆:满族纽佑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父为清开国功勋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母为和硕公主。初授牛录章京世职,袭一等公,擢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顺治十八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鳌拜:满族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为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清朝三代元勋。初授巴牙喇壮达,因骁勇善战,授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晋三等昂邦章京,又升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之一勇士”,顺治十八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为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辅政中后期,其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为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二、顺治选四臣原因及其排序简析
纵观四辅政大臣,皆为勋旧,功绩累累,可谓功铭钟鼎。那么,朝廷众臣有能有名者居多,为什么顺治帝要选他们四人作为辅政大臣?
在这四位辅政大臣排序中,索尼资格最老,威望高,是顾命大臣之首。苏克萨哈,曾经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他之一个跳出来接发多尔衮,这才受到顺治的信任,难免有点见风使舵的,因而其威望不高,爵位也在“索首辅”之下。遏必隆,名门之后,屡立战功,其人圆滑,表面与鳌拜交好,但内心打着自己的算盘。因此,位列第四,功勋卓著的鳌拜,对其排在遏必隆之后,很不服气。
而这种不服气,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八旗之间的矛盾。因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而其余三人都是两黄旗,而当初正白旗的旗主多尔衮掌权之时,对两黄旗诸多打压。多尔衮一死,朝局一变,两黄旗抬头,白旗失势。苏克萨哈虽然以白旗投靠黄旗,但是索尼、遏必隆、鳌拜都多多少少有些看不起苏克萨哈。
因此,顺治最初用他们四个人,是指望互相牵制,实现皇族利益更大化。试想:索尼,资历深,老谋深算,处事经验丰富;苏克萨哈,心直口快,忠心耿耿,如果谁敢越权,心怀不轨,他肯定会跳出来;遏必隆,居中调节,保持平衡,防止四人翻脸;鳌拜,功苦劳高,也能征善战,可以保卫国土,保卫皇室。原本希望可以互相牵制,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遏必隆被鳌拜恩威并施的手段给驾驭了,而苏克萨哈看不惯鳌拜飞扬跋扈,结果之一个被打倒。索尼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接派,不对抗,谋划着自己家族的长远利益。在他们四人,隐隐有一家独大之势。
三、辅政期间的内斗过程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居首,鳌拜末位。但是鳌拜收买了遏必隆,并且鳌拜在朝堂上总是和康熙以及大臣大呼小叫,总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于是索尼以身体有病为由,暂时退出繁杂的局势。并且还告诉他的儿子索额图,少在朝堂上说话,不要直接和鳌拜顶撞。退朝之后再找康熙,教他一些处事谋略,防止鳌拜成为秦桧。鳌拜更是,使用镶黄旗的权力到处圈地,还占了不少皇庄。而且鳌拜还拉拢自己镶黄旗的官员,打击其他旗的官员。苏克萨哈看不过去鳌拜的飞扬跋扈,弹劾鳌拜乱政,结果被鳌拜收拾,“冤”死在狱里了。后来,康熙收拾了鳌拜之后,就给苏克萨哈 *** 。
康熙最初的策略,也是互相牵制。你索尼不是身体有病,想躲避风头洁身自好,不来上朝么?好,我关心你,打听你。鳌拜肯定会不高兴,你索尼想独善其身?我康熙是不能同意。于是康熙就总是在朝堂上打听索尼,还立索尼的孙女为皇后,向索尼示好,先稳住索尼。康熙发现鳌拜对此是非常不愉快,于是他就改变策略,在朝堂上训斥索尼因私废公,不顾大局。而批评完索尼,鳌拜对此表示非常高兴。而康熙下朝之后,就问索尼一些对付鳌拜的策略。康熙长期观察鳌拜的党羽,发现鳌拜下朝之后,经常召集一些大臣去家里,商议国事,甚至还有商议废除康熙的议题。康熙对此假装不知道,还在朝上表扬鳌拜和他的党羽,说他们忧心国事,下朝也加班。而康熙此举,很好的麻痹了鳌拜的党羽,使得自己有时间坐稳皇位,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而对遏必隆,因为遏必隆胆小怕事,他和他的党羽依附鳌拜。所以康熙让遏必隆去办一些军务,并且立遏必隆的孙女为皇贵妃。这样一来,很好的团结了遏必隆,使得遏必隆不会跟随鳌拜串通一气,一条道走到黑。而且遏必隆办理军务,鳌拜误以为遏必隆是自己党羽,站在自己一边,既不提防也不干涉。而且遏必隆打进鳌拜内部,可以给康熙探听一些消息,从而为分化鳌拜集团做了基本铺垫。
对于苏克萨哈,康熙发现苏克萨哈下朝之后,总是找一些中立大臣商量一些对付鳌拜的办法,并且总是在朝堂上接发鳌拜,指责鳌拜的罪行。而他团结的大臣,可以避免鳌拜的党羽肆意扩张。
从康熙对这四位辅政大臣的态度中,不难看出康熙是一位惯用平衡牵制之术的帝王。而康熙,对他们四位辅政大臣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既不调节,也不干涉。其实心知肚明、了如指掌,只是嘴上不说。假装不知道,积蓄力量。
四、性格决定身家命运
四大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是多尔衮旧部,被其它辅政大臣排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为地位最弱的鳌拜,抓住机会,迅速聚拢自己的势力,成了一个大权臣。
(一)先说索尼
翻阅《清史稿》,不难发现:索尼这个人,在为官一生当中,非常的忠心,而且做事低调,一向是就事论事。在最开始的时候,跟着康熙的爷爷皇太极打天下,深受信任。官位不断升迁,到了顺治一朝,已经位极人臣了。索尼年轻追随皇太极的时候,还没鳌拜什么事儿呢。只是天妒英才,顺治早死。顺治死后,孝庄太皇太后认为索尼资格老,威望高,但是鳌拜憋不住了,能征善战的鳌拜功劳越来越多。索尼非常识时务,指望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家装病,不过问朝堂政事。在担任辅政大臣期间,熟视鳌拜胡作非为(鳌拜独断专行,屡次矫旨诛戮大臣)无睹,保持缄默不加阻止,亦不劾奏。外人一看,就知道非常低调,而鳌拜呢?也对他放松了警惕。鳌拜以为他呢?在家养老,想搞个安度晚年?行,权力给我,我成全你。不插手,啥都好说。你不争我权,我不难为你。其实这才是索尼的高明之处。我们都知道,日后鳌拜一倒,他又出山了。
康熙对于拉拢这位辅政大臣,先封他的孙女当了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诚仁皇后。目的很简单,先拉拢住资深又不争权而且劳苦功高的这位老臣和党羽。拉拢住他和他的手下,先积蓄力量,以便日后对抗鳌拜。而孝庄太后,为此,是做了很大推动的。孝庄心里明白,以现在康熙的实力,肯定不是鳌拜的对手。选择索尼,是非常明智之举。因为索尼,曾经帮助了前两位皇帝,这是万万不能忘的。皇太极朝,是多尔衮的问题;顺治朝,是豪格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索尼帮忙做到的。而且索尼聪明,又识时务。所以对抗鳌拜呢?必须得拉拢索尼。而且索尼,非常老谋深算。对手最锋芒得意的时候,他先避开。对手不注意的时候,他私下活动。所以这位低调到极致的大臣,在他们四个里,结果是更好的一个。而且索尼死了以后,家族没散落,康熙加封世袭一等公。相对于其他三人,索尼下场更好,不愧是人生一大赢家。
索尼作为开国元勋,他虽然忠心,但是不是愚钝,用老奸巨猾形容他都不为过。他作为辅政大臣之首,虽然为皇家办事,但是也一心为他的家族谋福利和荣誉。他虽然能辨别忠奸,但是却不急于弹劾。在苏克萨哈和鳌拜争权的日子里,他知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不上朝、装病、闭门谢客,不参与朝政,不急于站队,拒绝两方讨好和拉拢。直到苏克萨哈一败涂地,没人制衡鳌拜,他才重新出山。
这么一来,一石三鸟。之一,苏克萨哈一死,朝廷上下,无人制衡鳌拜了。孝庄康熙只能请他出来制衡鳌拜,他卖孝庄和康熙一个面子。二来,朝廷请他,得给他好处呀。结果怎么样?孙女做了皇后,儿子做国丈,他呢?太国丈!第三,苏克萨哈倒了,其余党羽除了被收拾的以及倒投鳌拜之外剩下的中立人,他就可以收编这些树倒的猢狲了。团结了不少大臣,收编了很多人马。
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一切未雨绸缪,老成持重,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的一生呢?功劳持重、劳苦功高、鞠躬尽瘁,荣誉加身。手握大权的同时,既不得罪同朝大臣,也不受到皇帝猜忌。到死都做皇帝爱将,纵观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不见得是最忠心的,但是绝对是最懂为臣之道的。
(二)再说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是四大辅臣中,死的最早的一个。从表面上看呢?他是死于党争失败。说的直白一点,他是操之过急。当时,上到太皇太后和皇帝,下到群臣和百姓,都知道鳌拜胡作非为,但是都因为对鳌拜的权势忌惮,所以对鳌拜忍让或者依附。苏克萨哈想以圈地害民为由,弹劾鳌拜。苏克萨哈心里也清楚,康熙对鳌拜多有不满。所以他敢跳出来弹劾鳌拜,其实也是误以为康熙会力挺他,他能无事,并且立功。结果两位辅政大臣在朝堂上互相争执,而苏克萨哈阵营里,又出了个叛徒班布尔善,最终苏克萨哈反而被弹劾拿下。
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党争残酷,成者“忠君爱国”,败者“乱臣贼子”。苏克萨哈如果等康熙长大些再定夺,而不是操之过急估计应该会好一些。可惜历史不容假设。他的死,令鳌拜隐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架势。同时也将皇帝和太皇太后的忍让逼到极限。为日后收拾鳌拜,做了个铺垫。
(三)鳌拜其人
鳌拜这个人,是凭什么从第四,窜到之一的呢?他真的想造反么?鳌拜曾经屡立战功,崇德二年1637年,清军进攻皮岛,鳌拜之一个登岛。皇太极赐他“巴图鲁”(勇士的意思),位居护军统领,从此在八旗将领中,有了地位。1646年,鳌拜随豪格一道,出征四川,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军。在南充打败大西军,斩张献忠于阵。因此,被顺治加封为二等公,议政大臣,从此开始参与朝政。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的时候,鳌拜因为手握军权,所以多尔衮对他多有忌惮。再加上他支持皇太极死后儿子继位,因此多尔衮看他早就不爽了。多尔衮掌权后,党同伐异,他首先打击的就是豪格及其拥护者。而鳌拜呢?是豪格的拥护者,不被多尔衮收买。因此倍受打压。曾经三次论死,他本可以投效多尔衮,但是他始终没有。所以他是清初能够忠心为主的一员悍将。
顺治亲政之后,听说鳌拜和索尼等人忠心为主,于是对他很是敬重,视为心腹。于是鳌拜成功从忠于豪格,切换到了忠于顺治的状态。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鳌拜战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自去府上慰问。顺治十四年的冬天,孝庄得了一场大病,鳌拜和顺治一起,朝夕侍候,顾不上自己休息和吃饭,顺治对他另眼相看。所以顺治临终前,让鳌拜作为辅臣之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我们看到,鳌拜在政治上的成功,不是趋炎附势,溜须拍马得来的,而确实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功劳得来的这个位置。所以尽管鳌拜在我们眼里,因为他的晚年作为给我们留下了个恶人的印象,但是他对清朝做的贡献,也是不容否定的。
而鳌拜到了晚年,飞扬跋扈到了极点,即便他对皇位有什么企图心,也过于骄纵。他如果真能收敛一点,恭敬一点,皇家还是会重用他,处理大事的。但是他的武将专断的性格,过于嚣张。这是他性格里最致命的一点。要知道古代权臣,有三个危险信号,功高盖主、权倾朝野、主强臣弱。这三点他鳌拜都占全了。所以,在康熙眼里,无论他是否真的想反,康熙都认为他会反。不除掉他,大清朝就不能安稳。他的下场,可以说咎由自取。或许,他只不过缺一个能领导他的人。
(四)最后说遏必隆
遏必隆是这四位辅政大臣里最不起眼的一位。并不是他没有才智,而是因为他在朝局动荡的时候,只想着保命。他呢?既不像索尼那样地位高、资历深;又不像苏克萨哈那样急于打压政敌、过于冲动;更不像鳌拜那样自己掌权、飞扬跋扈。
康熙八年,康熙帝惩治鳌拜,遏必隆也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项罪名弹劾,削去其太师之职,夺去了世爵,下狱论死。康熙九年,康熙感念其为顾命大臣,而且是功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卫内庭。康熙十二年,遏必隆病重,康熙亲临府邸慰问。是年病逝,谥号“恪僖”。这个人作用不算太大,但是也很聪明,游离于皇帝和鳌拜之间,并且能够两不得罪,就能看出其聪明。只不过,这份聪明,多数时候是为了自己能够平安的活着,不是为了国家和朝廷,无功无过。不过呢?在那种局势下,这种中庸之策,也不失为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