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文人为什么比武将的地位高?原来是宋太祖的这个制度
北宋政权建立起来后,赵匡胤总结更大的一条教训就是:一支无法控制的军队比一支无能的军队更糟糕。所以赵匡胤上台以后就开始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当然,他的很多做法并不是自己的发明,后周的君主已经开始有意识这么做了。从某个角度上说,赵匡胤是柴荣政策的继承者。
《大驾卤簿图书》(局部),图 *** 绘官兵5481人、车辇61乘、牲畜近3000只、乐器1701件等
具体怎么做呢?当然要削弱藩镇。这个倒比较容易。五代后期,藩镇的力量已经很弱了,没什么抵抗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付禁军。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有的读者会误以为这是去掉节度使们的兵权,其实恰恰相反,赵匡胤是把禁军高级将领撵去当节度使,其中就包括他的一批把兄弟。赵匡胤这么做是要把位高权重的人赶出禁军,把禁军将领们换成一批品级不高的新人,以方便他控制。但是这么做还不够,这只是一种权术,虽能取效于一时,但要想长治久安还得更改军事制度。
于是,赵匡胤永久性的改变了禁军制度。后周已经把禁军核心拆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赵匡胤更进一步将侍卫司拆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这样禁军就割裂为不相统属的三部分,二司就变成了“三衙”。这样做赵匡胤还不放心,他进一步降低了三衙领导的品级。像殿前都点检、侍卫司都指挥使这样高级别的官职都空着不任命,三衙更高领导至多是从二品,甚至是四品官、五品官。所谓“位低则易使”,级别低了总是听话些。
这样就能让赵匡胤放心么?还是不踏实,还要再分权。三衙里有好多高级将领,赵匡胤蓄意降低他们之间的权位差距,让他们彼此牵制,总之是防范一元化领导,防止三衙长官翘尾巴。
北宋禁军印信
但是光这样就够了么?终究三衙里是一帮子武将,有共同语言,碰到特殊情况说不定会勾结起来?赵匡胤又让枢密院帮助三衙一起领导禁军。枢密院的领导叫枢密使,基本由文官担任。禁军的领导权在枢密院和三衙之间做了分割。三衙有管理权,枢密院有调度权。按后来李纲的说法,就是“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这个制度在后周时期已有苗头,赵匡胤将其进一步固化,持续了整个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