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长子一箭射死张献忠,立了大功却死在牢里,只因这八个字!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魁首,是当时实力仅次于李自成的武装集团。
崇祯十七年,清朝大军挥师入关,明朝统治也土崩瓦解。那些受国厚恩的明朝军队,大批投降清朝,而原先被骂作山贼草寇的农民军,在国破家亡之时,却表现出令人钦佩的气节。
李自成与张献忠,都选择了与清军奋战到底,但是在八旗铁骑的强悍战斗力面前,他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连遭败绩。
李自成势力被基本肃清之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开始把目光投向盘踞四川的张献忠。
清顺治三年,清朝大将肃亲王豪格,带领西征大军,向陕西四川一带进发,矛头直指张献忠。
当年十一月,清兵与张献忠大西军在西充遭遇。八旗兵独特的骑兵战术,和精准的箭术,身经百战的张献忠也吃不消,很快败下阵来。《清史稿》记载,肃亲王豪格亲自上阵,“豪格亲射献忠殪”,一箭射死了张献忠。
张献忠的死,使得大西军群龙无首,迅速崩溃。肃亲王豪格以摧枯拉朽般的攻势,横扫西北和西南半壁江山,相继平定陕西和四川,为清朝开国立下不世之功。
顺治五年二月,在外栉风沐雨征战数年的肃亲王豪格,长途跋涉返回京师,得胜还朝。但是,豪格回到京师还不到一月,突然就被撤职罢免,锒铛入狱。威风八面的大将军,一夜之间变成囚徒。
《清史稿》记载,当年三月,豪格就神秘暴病而亡,死在狱中。
豪格身为清太宗皇太极的皇长子,还是小皇帝顺治的亲哥哥,文韬武略才干超群,堪称大清朝国之栋梁,又刚刚立下剿灭张献忠的大功,为何却遭此厄运,下场如此凄惨?
原来,这可能与他当年说过的八个字有关。
崇祯十六年,也就是明朝灭亡前一年。当年八月初九,素来身强体健的皇太极意外猝死,连半句遗言或遗诏之类都没有留下。大清朝的下一任皇帝人选,瞬间成为朝野瞩目焦点。
当时,最有资格的竞争人选,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
按照中原皇室规矩,“父死子继”优先,然后才该“兄终弟及”。问题是清朝入关之前,受中原文化浸染不深,历来没有这样的概念。所以豪格与多尔衮两人,都是皇家直系血脉,都有卓著的军功,都具有足够资格竞争皇位,只能看他们个人的能力与实力更胜一筹。
论及实力,豪格占有明显优势。当时清朝的元勋宿将本能地倾向于皇太极家族,支持由豪格继位。八旗之中,豪格得到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四个旗支持。而多尔衮仅掌握正白旗镶白旗。
但论及个人能力,多尔衮则胜过豪格。多尔衮封号睿亲王,确实名副其实,他为人睿智精明,心思缜密,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机会,都可能逆转败局。
双方在紧张焦虑中斗智斗勇,暗运心机,盛京城内外暗流涌动,杀机四伏。当年八月十四日,双方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候。
《沈阳状启》记载,八旗诸王聚会皇宫,准备敲定皇帝人选。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先开口,声言帝位应该传给皇帝长子豪格。两黄旗将领纷纷表态,拥护由先皇之子继位。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虽然声嘶力竭支持多尔衮,无奈曲高和寡,形势对多尔衮十分不利。
谁知在关键时刻,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肃亲王豪格,却没头没脑说了八个字:“福小德薄,非所堪当”,然后“固辞退去”。
两黄旗大臣们一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千钧一发之际,多尔衮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立即发言,一锤定音:“皇长子豪格既然无意继承大统,只能由皇三子福临登基。皇三子年幼,我和郑亲王共同辅政,待福临长大后再归政”。
豪格说出这不可理喻的八个字,与皇位失之交臂。表面上看,双方都没当上皇帝,但多尔衮却成为辅政大臣,实际控制了皇权,小皇帝顺治年幼无知,多尔衮成为了大清无冕之王。豪格一无所得,把生杀大权拱手让人。
多尔衮从此把豪格视为最强的竞争者,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才会发生豪格射杀张献忠,得胜还朝就入狱的悲剧。
豪格当年为何不继承皇位?这个问题也难倒了历史学家们。